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作品数:263 被引量:488H指数:9
相关作者:郭小说刘晗李乃涛王红赵建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0篇政治法律
  • 58篇哲学宗教
  • 51篇文化科学
  • 34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8篇历史地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3篇主义
  • 25篇社会
  • 20篇政治
  • 17篇文化
  • 17篇教育
  • 16篇社会主义
  • 15篇价值观
  • 12篇道德
  • 12篇伦理
  • 11篇外交
  • 10篇哲学
  • 10篇群众
  • 10篇马克思主义
  • 10篇民主
  • 9篇社会主义核心
  • 9篇国家认同
  • 8篇一国两制
  • 7篇思想政治
  • 5篇政治教育
  • 5篇治教

机构

  • 245篇深圳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5篇吉林省社会科...
  • 5篇中山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深圳职业技术...
  • 2篇深圳信息职业...
  • 2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东京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惠州学院
  • 1篇井冈山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20篇徐海波
  • 16篇包毅
  • 8篇孙婷婷
  • 8篇辉明
  • 7篇娄亚萍
  • 6篇骆郁廷
  • 5篇郑湘萍
  • 5篇王双印
  • 5篇邢立军
  • 4篇马妮
  • 4篇张守奎
  • 4篇刘志山
  • 3篇李永华
  • 3篇田启波
  • 3篇何静
  • 3篇冯庆想
  • 3篇黄月细
  • 3篇姜安
  • 3篇傅鹤鸣
  • 3篇徐建华

传媒

  • 13篇伦理学研究
  • 13篇特区实践与理...
  • 10篇学术研究
  • 7篇岭南学刊
  • 6篇淮海论坛
  • 6篇实践与跨越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5篇当代港澳研究
  • 4篇世界宗教文化
  • 4篇广东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新视野
  • 3篇国外理论动态
  • 3篇学校党建与思...
  • 3篇现代哲学
  • 3篇领导理论与实...
  • 3篇中国德育
  • 3篇重庆科技学院...
  • 3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当代世界与社...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3
  • 16篇2022
  • 13篇2021
  • 18篇2020
  • 21篇2019
  • 21篇2018
  • 22篇2017
  • 27篇2016
  • 16篇2015
  • 21篇2014
  • 21篇2013
  • 13篇2012
  • 1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2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点赞的媒介化过程与数据挂碍的现象学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从深度媒介化与现象学视角看,数据平台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个体的生活世界,而点赞键的功能演变则映射了数据平台的建构。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中,点赞键勾连了短视频界面的物质机制、后台的数据处理机制与用户操作行为的规范,为平台的运行方式与用户的评论行为提供了基础的功能性支持。评论点赞的机制也使用户评论区出现了一种点赞式评论现象,它反映了深度媒介化过程中形成的个体源始体验中的数据挂碍。挂碍作为非客体化的被动性经验是生活世界中客体化经验的起源与牵引,个体生活世界中这种底层经验的意义与对象的改变重塑了自我对自身与他人的通达方式,形成了不具有可通达性的互动模式,重构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形态。
姚晓鸥毛家骥
香港社会思潮分析及有效引导的机制和途径被引量:1
2016年
以2017年香港特首普选为"节点",以"占中"运动为标志,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开始步入深水区。香港"占中"向我们揭示出"一国两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使我们认识到"一国两制"不仅是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对于香港"回归"而言,领土回归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回归",具有局部性、阶段性,完整意义上的"回归"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回归。从法理回归向人心回归将是一个持续、漫长和曲折的过程,需要逐步形成两地共同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实现香港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徐海波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及其负面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香港人自回归以来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近期在"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等思潮的鼓动下,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势头。这两种说法都是香港回归后兴起的本土意识的一种极端反映,是"港独"分离主义的理论表达。它们对香港民众和社会运动起到极大的煽动作用,在政改和"占中"运动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思潮的巨大危害性,实行有利于消除香港人和内地人心理隔阂的具体措施,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逐渐建立起基本的国民身份认同。
黄月细
香港“80后”社会运动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被引量:4
2016年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开始经历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向。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香港"80后"以活跃的姿态参与香港社会运动。香港"80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向,导致新社会诉求的产生,迫使香港传统政党以改革姿态迎合这些后物质主义选民,加剧了因价值观念代际转换而引起的代际冲突,给香港社会运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新挑战,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郑湘萍
关键词:社会运动
忘恩必然负义吗?——基于塞涅卡的分析
2020年
在西方语境中,“不感恩”直接译为“忘恩负义”,那么忘恩必然负义吗?追溯西方语境的始源,回到塞涅卡,其在《善施论》一书中,从道德哲学视域提出了“忘恩负义堪称至恶”的观点,从本体论、归因论、价值论三个层面回应了忘恩与负义的逻辑关联。在本体论层面上,忘恩负义与感恩相对立,包括否认受惠、隐瞒恩惠、拒绝回报、遗忘不报。在归因论层面上,过分的自大、贪婪和野心、嫉妒分别构成了忘恩负义的认知因素、欲求因素与情绪因素。在价值论层面上,忘恩负义是邪恶,是恶中之恶。归根结底,忘恩必然负义,且为至恶。
刘海娟
关键词:塞涅卡遗忘嫉妒
西方民主的危机与对策:公共领域的跨国化被引量:5
2015年
西方民主机制使其可能发生行政和合法性两种危机。行政危机表现为行政体制缺乏处理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而合法性危机表现为公共意见在转化为公共政策并驱使行政力量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中受阻。行政危机的累积不仅会转化为合法性危机,而且这种转化对西方民主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在行政方面,西方民主已经陷入了严重危机,这表现在强大的跨国资本力量正在阻挠公共力量为公共利益服务。但是,目前行政危机并没有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原因在于西方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环境已经使肩负着公共意志并具有智慧、胆识和毅力的主体陷入沉睡,而这种主体是发生合法性危机所必需的前提。摆脱西方民主困境的一个出路,是创建一个活跃、广阔而包容的跨国公共领域,并把这个领域作为孕育勇于承担公共责任的主体的土壤。
南希·弗雷泽邢立军马妮
关键词:西方民主公共领域跨国化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
2014年
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分化,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群众工作面临更大挑战,探讨加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意义重大。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有:环境的变化要求转变工作理念,形势的发展要求创新工作方法,群众工作的覆盖面需不断扩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注重保障民生,夯实群众工作基础;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形成群众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提供群众工作保障。
包毅
关键词:群众工作
浅析康德的自由观
2015年
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不同的自由主体,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理性的自由"。为此需要对康德的自由主体进行辨析。在由众多的自由主体而产生的众多的自由概念中,"先验自由"是核心。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讨论自由问题,是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罗晶包毅
关键词:自由观纯粹理性《判断力批判》批判哲学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生态伦理之构建
2013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大量篇幅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重大意义和主要对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伦理观。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
江雪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效益
经典与阐释:论独立性道德知识何以可能
2020年
借助对柏拉图"普遍善"理论的评判以及对人类活动进行不同类型的归类整理,由此形成各自独立的、有着异质界限的不同的知识类型,是亚里士多德突破科学方法论概念对伦理实践活动的限制而确立独立性道德知识的知识论基础。为此,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实践活动的本性出发,将作为"实践的、自为的"道德知识与作为"确切的"科学知识和"他为的"技艺知识进行了"独立意义"上的原则划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承继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独立性道德知识的这一判断并予以了新的时代肯定。在伽达默尔看来,由于西方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方法论普遍性、支配性地应用,导致在道德领域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即认为道德科学不但在于而且能够认识道德现象后面的"齐一性、规则性和规律性"。对此,伽达默尔从哲学解释学出发,根据道德知识的不确切性、目的性以及可理解性等知识本性,完成了独立性道德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划界工作。
傅鹤鸣
关键词:科学方法论道德知识科学知识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