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作品数:103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马峰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文学
  • 14篇语言文字
  • 11篇艺术
  • 7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文学
  • 6篇电影
  • 5篇小说
  • 4篇诗歌
  • 4篇女性
  • 4篇文化
  • 4篇戏曲
  • 3篇艺术
  • 3篇政治
  • 3篇中古
  • 3篇诗话
  • 3篇宋诗
  • 3篇尼采
  • 3篇女作家
  • 3篇作家
  • 3篇写作
  • 3篇考论
  • 3篇复仇
  • 3篇《沧浪诗话》
  • 3篇沧浪

机构

  • 91篇中山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湖南大学
  • 1篇北海道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篇朱崇科
  • 2篇李暖
  • 2篇李雨晨
  • 1篇黄子平
  • 1篇孙凤
  • 1篇肖剑
  • 1篇钱理群
  • 1篇杨建军
  • 1篇沈杏培
  • 1篇马峰

传媒

  • 4篇世界华文文学...
  • 3篇文学评论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3篇华文文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俄罗斯研究
  • 2篇邵阳学院学报...
  • 2篇语言科学
  • 2篇戏曲研究
  • 2篇中国韵文学刊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符号与传媒
  • 2篇曹雪芹研究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12篇2024
  • 17篇2023
  • 16篇2022
  • 10篇2021
  • 12篇2020
  • 1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语学习者连续言语中的音节感知
2020年
本研究比较二语学习者和母语者对连续言语中音节的感知,从音节的音义角度分析其自下而上加工,探究二语学习者感知的心理机制。十九位母语者和二十位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参加了这项研究。实验设计结合错误辨识和跟述测试的特点,要求被试听完句子后立刻复述。每个句子中有一个错误的音节,要求被试完全相同地跟述这个错误的音节。结果显示,学习者比母语者跟述了更少的音节,但却修复了更多的错误音节,两个结果都具有统计显著性。此外,研究结果表明音段信息并未在感知中帮助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辨识音节,而与音节相关的语义和声调在母语者自下而上加工中至关重要,但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却不大。
杨蓓
四年上成氏府假令铍考
2022年
本文对《有铭青铜兵器图录》收录的一件赵国"四年上成氏府"铜铍的铭文内容、铸造制度、铸造地地望、铸造年代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订。"上成氏"应即"上成",可能就是赵国直刀币文中的"成",其地可能与西汉涿郡的成侯国或广平国下属的"城乡"有关。其纪年"四年"可能是赵悼襄王四年(前241)或赵王迁四年(前232),尤以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徐俊刚
关键词:赵国
以辞赋为“说部”——论《花月痕》小说中的用赋艺术被引量:1
2020年
《花月痕》是一部久享声誉同时又饱受争议的晚清小说。过去的百年间,前人对其评骘甚夥,但相关研究尚余空间有待掘进,譬如小说中屡屡援据赋典、摘引赋句、化用赋意、结撰赋篇、申言赋论以构成故事主体的现象,在"说部"中可谓自成一家。将这些辞赋元素纳入小说本体的视阈中加以考察,既可认识到辞赋自身不可或缺的审美价值,更能有助于把握小说整体的表达技巧和推演路径。简言之,《花月痕》中交织的辞赋不再充当无关宏旨的摆设,转而起到预示基调、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功用,不但在横向上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且在纵向上衔接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给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花月痕》范式转移
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定位与超越——以马华、新华及印华女作家为参照被引量:2
2017年
在东南亚地区,华文女作家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尤以小说创作为代表,其中,马华女作家的小说最具影响力。从区域视角来看,马华文学、新华文学及印华文学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一个区域色彩鲜明的马六甲海峡华文文化圈。以三国华文女作家作为切入点,可以通过比较来深化该区域研究,也可以扩展至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整体研究。同时,在文学史脉络的参照下,女作家们的定位依旧不够清晰。关于女性写作,性别意识的超越,语言美学的经营,独特风格的追求,这些因素将极大影响其发展前景。
马峰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女性写作语言美学
论类书分类视野下的古典诗歌“学问化”运作机制
2023年
古典诗歌的“学问化”,与类书的编纂及类书编纂中形成的“类”的观念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类书的编纂,以及“类”的观念的渗透,古典诗歌的“学问化”才得以实现。所谓“类”的观念,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相似材料的模拟与联想、对接;二是类聚群分,分门别类。这种“类”的观念,贯穿在类书编纂者抄书和分类的活动中,成为古典诗歌“学问化”的运作机制。首先,文人们通过编纂类书来裒集“诗材”,积累典故和辞藻,丰富自己创作的“语料库”,从而将一定时间内诗人所采用的语汇固定化、模式化;其次,类书的编纂者为了方便文人创作诗歌时使用,将采集来的语料以属对、联缀的方式加以编排,反过来完善了诗歌的形式美学,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最后,类书的编纂者在“引譬连类”思维的指引下,将纷繁的物象组织成一个庞大的象征符号网络,从而完善了诗歌的象征美学,也促进了诗歌的类型化创作。
王治田
关键词:类书抄书学问化
中古-r-介音颚化音变与梗摄四韵同用格局的形成
2023年
中古后期梗摄四韵同用,与山、咸摄的演变不平行。中古-r-介音经历了■的颚化音变,介音所处音变阶段的性质及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梗摄经历以下三个音变环节,最终形成四韵同用格局:(1)二等韵介音■,由齿龈近音变为卷舌近音,卷舌介音■使二等耕韵元音低化,与庚二韵合流(■);(2)重纽B类介音■颚化后与三等韵-i-介音融合,不再阻挡-i-对后接元音的拉动,庚三韵高化(■);(3)齿龈近音■及音系推平动力拉动江韵前化(■),前化的江韵与合流后的庚二耕韵(■)冲突,从而挤压庚二耕进一步高化(■),向庚三清青韵(■)靠拢,同用格局形成。梗摄的演变体现了音系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
许树妙
关键词:颚化
“凤凰之曲”与“天鹅之歌”——小说《百鸟朝凤》及其改编电影中的音乐问题
2021年
肖江虹的中篇小说《百鸟朝凤》把现实中欢快热情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虚构为"至哀之乐",在他参与改编的同名电影中这首曲子甚至被赋予了"天鹅之歌"的强烈意味,但小说和电影又丝丝缕缕带出真实的喜乐版《百鸟朝凤》,由此带来了音乐上的分裂或矛盾。同名异调的两首曲子的混融透露了小说内容在虚实相交时的龃龉,而"至哀之乐"版《百鸟朝凤》的出现同时也成为一个隐喻,即包括唢呐行在内的乡村原有秩序已经在现实中解体,真实的喜乐版《百鸟朝凤》成为空洞的艺术载体,不再具备映照现实的功能,于是虚构的"至哀之乐"相应而生。
李雪莲
关键词:《百鸟朝凤》唢呐
文化心理与民族电影:民国时期《红楼梦》的跨媒介改编
2023年
文学的跨媒介改编必然触及文本重构与价值重塑,而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每每激起社会的莫大关注,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改编对古典文学名著而言,既要面对文化普及的“福利”,又要面对文化意涵的削弱与某种意义上大众想象力的固化与感知力的钝化。本文拟以复旦版、孔雀版、华影版三版拍摄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红楼梦》电影为例,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厘析改编这一文化现象本身所折射出的超越艺术范畴的多重意涵,以此激发我们对电影文学改编现象的重新审视。
杨蓥莹
关键词:文化心理民族电影
“爽”及其完成:网络类型小说的存在方式
2024年
类型小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主潮,同一切时代的文学一样,网络类型小说以某种善为目标,是对幸福问题的解决。但有所不同的是,类型小说前所未有地关注每一类特定人群所能抵达的幸福是什么,而不只关心与最高善相连的最大的幸福。作为朝生暮死者、作为被社会和历史所深深限定的具体的人,必须要仔细地计算自己的“本钱”,小心翼翼地以此来获取个人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幸福,与这一不完满的善和残缺的幸福相关的快乐就是“爽”。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的“爽”,是以肯定/成功而非否定/苦难的方式来实现的,它的完成有赖于设定和金手指。中国网络类型小说以“爽”为根本目的,以世界/人物设定为“爽”的达成提供可能性,并以金手指为可能性的落实提供超能力、“替罪羊”乃至机运。
吉云飞
从“符瑞”到“祥瑞”:唐宋诗歌瑞物书写的世俗化转型
2024年
汉魏以来,祥瑞物象都是咏物类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唐宋时期的祥瑞咏物诗在写作主题、表现重心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世俗化倾向。诗歌所题咏的祥瑞物象的产生空间逐步下移,不但从中央王庭下降到了地方郡斋,还有从公共空间转入私人园舍的趋势。伴随着空间的转换,所咏之物也逐渐褪去了“国之祯祥”的神异色彩,祥瑞关涉的对象也进一步下移到家族或私人身上。以唐宋诗歌中常见的“并蒂花”题咏为例,外延的扩大和诗人的偏爱使得这一题材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性物象,其本身形貌的奇丽取代吉兆寓意成为了诗人关注的重点,诗歌主题也从整齐划一的颂圣转向了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更为个性化的祝福。写作模式的变化折射出了这一时期政治文化的变迁和士人知识结构的转型。但“世俗”并不等同于“民俗”,基于灾异政治文化形成的写作范式依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生成。
刘杰
关键词:唐诗宋诗世俗化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