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作品数:83 被引量:156H指数:7
相关作者:冯渝杰姜虹张琦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4篇历史地理
  • 16篇哲学宗教
  • 11篇文化科学
  • 6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军事
  • 2篇艺术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道教
  • 10篇汉墓
  • 7篇信仰
  • 7篇宗教
  • 7篇文化
  • 6篇谶纬
  • 5篇艺术
  • 5篇绘画
  • 5篇宫廷
  • 5篇汉代
  • 4篇中古
  • 4篇清代
  • 4篇清代宫廷
  • 4篇南宋
  • 4篇汉画
  • 4篇博物学
  • 3篇隐逸
  • 3篇原始道教
  • 3篇植物
  • 3篇少年

机构

  • 81篇四川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央美术学院
  • 1篇剑桥大学

作者

  • 12篇姜生
  • 6篇冯渝杰
  • 3篇姜虹
  • 2篇唐丽媛
  • 1篇王茹
  • 1篇吕兴洋
  • 1篇张晨
  • 1篇王洪喆
  • 1篇李洋
  • 1篇吴琼
  • 1篇王伟
  • 1篇连凡
  • 1篇张琦

传媒

  • 9篇紫禁城
  • 5篇自然辩证法通...
  • 5篇复旦学报(社...
  • 5篇人文杂志
  • 5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文史哲
  • 3篇历史研究
  • 3篇学术月刊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旗帜
  • 2篇自然科学史研...
  • 2篇宋史研究论丛
  • 2篇民商法争鸣
  • 1篇史学集刊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编辑之友
  • 1篇历史档案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大自然

年份

  • 8篇2023
  • 6篇2022
  • 11篇2021
  • 16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6篇2016
  • 10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博物展万物--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综述
2023年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刘星王钊
关键词: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学主流化青少年文学
哞牛品类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牛形象
2021年
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存在感似乎很低,它除了作为食物来源之一为人们提供牛奶和牛肉外,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牛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但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牛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的食物,还是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劳动力、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首要祭品,甚至牛还与春神句芒神并置,共同接受人们的供奉。牛成为人们珍视的财富和灵物,其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代艺术当中,承载着传统时代人们对牛这种动物的欣赏和推崇。
王钊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交通运输食物来源劳动力
玛丽·米特福德的村庄:性别视野下的阿卡迪亚博物学
2022年
玛丽·米特福德延续了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其代表作《我们的村庄》是文学与博物学完美融合的又一经典之作,以她生活的三里口村庄为背景,描述了乡村生活和大自然。她博览博物学书籍,以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和诗人的审美观察、欣赏和描述身边的自然世界,对自然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从中得到慰藉和快乐。她拒绝采用18、19世纪女性博物学普及者青睐的书信体写作,但《我们的村庄》让读者与其一道漫步乡间,同样营造了浸入式的体验。她有着传统的性别观念,谦逊地对待自然和学识,拒斥学术化的自然写作。米特福德及其作品表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女性的阿卡迪亚博物学实践在博物学文化、生态伦理观、自然写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姜虹
关键词:谦逊
物候回旋 随图婉转 动植物形象在清宫物候绘画中的呈现
2021年
动物与植物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伴随节气的变换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提醒人们季节、时间的规律性更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现象。古人重视物候变化,不仅以文字记载,更以图画描绘,两者一同构成了中国物候文化的图文传统。清代宫廷创作了很多物候题材的绘画,宫廷画师时常依据文字记载中提到的动植物知识来图像化地展示这一主题。
王钊
关键词:清代宫廷物候变化图像化绘画
千真洞的变迁:槎山全真道迁佛史迹考
2013年
山东荣成槎山"千真洞"系由佛教窟寺千佛洞改刻而得名。史志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的交叉验证,可以澄清所谓千真洞系全真道士王玉阳开凿的讹传,进而揭示明代天启七年千佛洞被全真道占据并改为千真洞的历史真相。在千真洞附近发现的迁佛洞,为认识千佛洞变成千真洞的仪式过程提供了珍贵的证据。佛道之争历代不休,然而通过仪式过程实现对异教庙产的占夺,且其仪式要素能够完好存世,槎山之例尚属仅见。从区域民间信仰的心理复杂性,可以把握迁佛仪式有效性、"合法性"赖以达成的区域传统依据。"千佛洞"到"千真洞"的变迁表明,不同宗教之间对神圣空间的争夺,可以通过跨宗教的"取代仪式"来实现。这本身揭示出宗教人类学领域的新问题。
姜生
关键词:千佛洞民间信仰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人剑合一”的知识考古被引量:2
2019年
《吴越春秋》中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遂以成剑的记载,折射出剑与人体在"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以及"烁身以成物"观念基础上的紧密关联。汉晋时期道经中有关"托形剑化"的记载,乃是对此前人剑关系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及宗教化表达。唐中后期以降"气剑""慧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内铸剑理论的生成,则是道教法剑信仰与内丹理论逐渐融合的结果。"气剑论"与附剑《内经图》的出世,在展现"人剑合一"身体理论完成的同时,也昭示出肇基于身体构造八卦来源说之上的人体熔炉隐喻,及其所具有的炼丹、炼剑与炼气功用。剑与人体关系的变迁史,既是中国剑文化的变容、衍生史,同时也揭櫫了中国思想文化中不为人察的独特身体理解。
冯渝杰
关键词:内丹
论五斗米道的“官僚性”特质被引量:7
2016年
对五斗米道"师君"、"祭酒"、"鬼卒"等教内称号以及"义舍"、"三原"、"行刑"等教内组织制度的深度剖析,可以明确五斗米道大范围效仿汉制的"官僚性"特质。据此可判断,五斗米道立教之纲或当脱胎于"汉家"之制,因而具有明显的在世"官僚性"特质;与此同时,出于宗教立教之考量,五斗米道又对这层"官僚性"赋予独特的宗教内涵,故也呈现出一定的出世特性。五斗米道刻意汲取汉制的现象,不仅具体反映出五斗米道的宗教乌托邦追求,更从实证层面揭示"汉家神学"对原始道教的内在形塑作用,以及原始道教从精神角度保存"汉家"秩序的宏阔愿景。这一点正是原始道教发起汉末宗教-政治运动,重建"太平"理想秩序的逻辑起点。
冯渝杰
关键词:五斗米道
成汉政权的“汉家”认同与宗教乌托邦实践被引量:3
2020年
李雄的出生神话明显带有模仿汉高祖及光武帝的痕迹。成汉政权的封国则反映了对"汉家"秩序的追慕及恢复之愿望。成汉政权的官僚组织结构,亦基本仿拟汉晋制度而设。此皆反映了成汉政权对"汉家"的强烈认同。与此同时,李氏发迹时"郫中细子"之自称,政权建立过程中李氏对范长生的尊崇,以及政权建立后尊贤重道与政教合一之治国方略的施行,皆可明确成汉政权的道教性格。成汉政权的"汉家"认同意识与道教性格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与巴蜀的地域文化,当是其宗教乌托邦实践能够一段时间内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此亦有助于理解十六国的政治文化。
冯渝杰
关键词:成汉道教
六博图与汉墓之仙境隐喻被引量:10
2015年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符号之一,是汉人寻求某种特殊时空通道("洞")的一种历史呈现:仙界一刹、人间千年。汉墓六博信仰蕴涵着王质烂柯仙话、洞窟和洞天福地信仰的早期渊源形态。
姜生
关键词:汉墓洞天福地
汉墓“老子把持仙箓”图考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榜题的识别与释读,结合同时期之金石、道教文献记载可知,山东费县潘家疃东汉画像石墓前室北壁上段画像石所刻,乃"老子+酆宫决曹"的图像内容,反映了东汉流行于世的"老子把持仙箓",见老子而得道升仙的信仰。此种信仰渊源有自,在汉代则体现为一种有关命籍的系统信仰,并作为死后升仙仪式之重要环节反映于汉墓。"老子把持仙箓"的图像,在四川地区同样有所发现,表明两者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成都天府广场出土"李君碑"中"同心齐鲁,诱进儒墨"的记载,或许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所在。
姜生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