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文学院
- 作品数:971 被引量:551H指数:7
- 相关作者:王美雨郑明璋徐玉如宋希芝孙世友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 车王府藏子弟书满语词研究
- 2012年
- 王府藏子弟书中的满语词分为音译词、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两种类型。满语音译词指的是按照满语的发音在汉语中找到发音相同或类似音的汉字与之对译之后形成的词。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的满语词也可称为满汉融合词,加注的汉语语素一般是用来表示意义类属的。
- 王美雨
- 关键词:音译词
- 论影视剧中方言词的应用——以方言词“浪”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电影或电视剧中使用方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一点,不是所有的方言词都可以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如"浪"在不同的方言区其词义中隐含的感情色彩则截然不同,因此电视制作人要充分考虑这些方言词在别的方言区的意义,否则就会给观众造成误解。
- 王美雨
- 关键词:方言
- 《左传》与汉代文化精神
- 2015年
- 《左传》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典籍,可谓是有周一代史官文化的结晶,也是记录周代文化最详尽的著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于两汉或隐或显,以其本身内容与价值上的优势,一直传承不绝。汉代文化就包孕着《左传》的种种文化因素。如《左传》"著将来之法"对汉代经世致用文化,《左传》"崇礼宜乐和"对汉代礼乐文化,《左传》"蕴美学因子"对汉代审美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 刘梅
- 关键词:《左传》汉代文化经学
-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及在汉语中表现
- 语言符号的产生是可以论证的,具有很强的理据性,既有直接理据也有间接理据。理据性可以是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特征之间联系,也可以是源生词和后起词之间联系。象似性是理据性最重要表现形式,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类认知结构的映衬、模拟等内...
- 苗守艳
- 关键词:语言符号理据性象似性汉语
- 文学地理视野下的沂蒙民俗
- 2017年
- 民俗是一地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各地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致使各地区各民族民俗存在着趋同性和差异性。以沂蒙地方特色为基调的区域性民俗文化,有的与外地相同,但也呈现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并再现了与文学地理的密切关系。沂蒙民俗内涵有地域特色,民俗的载体——语言,也有鲜明的文学地理色彩。沂蒙民俗既体现了不同时代文化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有渗透。研究沂蒙民俗的文学地理特色,将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 徐玉如
- 关键词:地域性文学地理
- 现实重轭下的苦难人生——沂蒙小调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 2018年
- 沂蒙小调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态,表现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家族观念扼杀了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世俗偏见对个体精神的无情戕害;道德良心对自由人生的羁绊。它揭示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女性追求自由人生面临的艰难处境。
- 曹柯新
- 关键词:女性
- 清末新政时期柞蚕业的发展及其原因被引量:3
- 2011年
- 清末新政时期,柞蚕业在各地官绅的大力倡导、推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中对柞蚕业的重视,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兴起以及柞蚕丝价格的上涨为柞蚕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 苑朋欣
- 关键词:清末新政时期柞蚕业
- 刘宋文学传播群体考论
- 2024年
- 刘宋时期,文学创作与传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化特征,与其特殊的时代与文化因素有关。文化权力与文学创作的交织,推动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官僚群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群体和以志趣为导向的文人交游群体的形成。三个群体自觉不自觉地提出各自的文学创作主张,并在创作题材、创作主题、审美风格上形成趋同性特点,表现出一定的流派意识,共同促进了南朝文学的繁荣。
- 李鹏
- 与彼特拉克畅谈民生政治
- 2013年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云"人物。这是我对彼特拉克的评价。他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真正的发动者。彼特拉克提出的"公民参与政治,政府应满足人民的需要和保障人民的生活,并致力于营建和谐的文明环境"这一命题,对当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其政治、民生方面新思想的特点,深入了解其民生政治学,希望能为解决好当今社会民生问题尽一点绵薄之力。
- 薛鹏程
- 关键词:彼特拉克政治目标民生
- 前工业化时期欧洲乡村的儿童劳动被引量:6
- 2015年
- 早在20世纪初,工业革命以来的儿童劳动问题就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随研究的深入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工业革命以前的儿童劳动问题,却未得到系统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为代表,“儿童”或“童年”开始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此为契机,前工业化时期儿童劳动的相关问题开始进入学者视野。60年代以来,
- 鲁运庚
- 关键词:儿童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