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艺术研究院和美术研究院)

作品数:323 被引量:600H指数:12
相关作者:聂危谷陆庆龙丁方王咏季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71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4篇艺术
  • 39篇文化科学
  • 26篇文学
  • 18篇哲学宗教
  • 10篇历史地理
  • 8篇建筑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4篇艺术
  • 26篇文化
  • 23篇雕塑
  • 22篇视觉
  • 21篇绘画
  • 20篇美术
  • 15篇当代艺术
  • 15篇社会
  • 14篇审美
  • 14篇术家
  • 11篇艺术家
  • 10篇美学
  • 9篇山水
  • 9篇视觉文化
  • 9篇先锋艺术
  • 8篇中国画
  • 8篇山水画
  • 8篇文学
  • 8篇国画
  • 7篇艺术理论

机构

  • 299篇南京大学
  • 8篇中国艺术研究...
  • 7篇中国美术家协...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美术馆
  • 4篇中国人民政治...
  • 3篇上海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桂林电子科技...
  • 2篇江苏省美术家...
  • 1篇福建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广州番禺职业...
  • 1篇江苏农林职业...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安徽艺术职业...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7篇聂危谷
  • 17篇吴为山
  • 11篇周宪
  • 9篇周计武
  • 8篇赵奎英
  • 7篇童强
  • 6篇丁方
  • 6篇康尔
  • 6篇尚莲霞
  • 6篇李娜
  • 5篇庞弘
  • 5篇李健
  • 4篇高薪
  • 3篇杨秀娟
  • 3篇范丽甍
  • 3篇祁林
  • 3篇方小壮
  • 3篇唐明丽
  • 2篇张伟劼
  • 2篇林银雅

传媒

  • 17篇文化研究
  • 15篇艺苑
  • 12篇文艺研究
  • 10篇民族艺术
  • 9篇雕塑
  • 8篇南京社会科学
  • 7篇文艺理论研究
  • 7篇美与时代(美...
  • 6篇艺术教育
  • 5篇美术观察
  • 5篇江海学刊
  • 5篇美术大观
  • 5篇文教资料
  • 5篇美与时代(美...
  • 5篇美术教育研究
  • 4篇文艺争鸣
  • 4篇上海艺术家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学术研究
  • 4篇电影评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8
  • 45篇2017
  • 45篇2016
  • 60篇2015
  • 45篇2014
  • 14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 9篇2010
  • 11篇2009
  • 17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3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持人语被引量:1
2014年
在电子媒介时代,视觉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殖民',日益使视觉成为主导我们感知体系的最重要的力量。作为一种感知活动,视觉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看与被看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能力,一种使人们得以感知、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按照米克·巴尔的观点,看与被看的行为是被建构的、阐释性的,是负载有情感的,是认知的和理智的。1分析这种看与被看的结构性关系及隐含在其中的视觉与权力的运作机制,即视觉性(visuality),是视觉文化研究的焦点。换言之。
周计武
关键词:视觉视觉性文化
匠人还是大师?——试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地位
2015年
绘画、雕塑和建筑进入学院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建立在作品上署名和创作自画像的传统,并且出现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树碑立传的传记,成为艺术史的雏形。另一方面,阿尔贝蒂、吉贝尔蒂、达·芬奇等学识出众的艺术家著书立说将艺术技法和艺术思想与人文学科联系起来,从而使绘画、雕塑和建筑进入学院成为可能。本文力图从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造型艺术进入人文学科范畴两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艺术家形象和地位的变化。
杨秀娟
关键词:文艺复兴自画像
物的凝视——论审美静观的宗教性起源被引量:4
2017年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曾就艺术品的观看提出过一个令人难解的条件:距离。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使我们走向本雅明的"光晕"概念以及李格尔的"心境"概念。在这一问题谱系中,距离乃是开启审美静观的条件,这种审美静观包含了不同于一般观看的许多特质,它具有使物回看观者的能力、无功利性,以及观看的永不知足性等等。而且,静观是使艺术品产生效能的根本原则。本雅明和李格尔不约而同地将这种特殊观看的培植追溯到其宗教性的起源,借助阿甘本有关宗教的论述,以及宗教与仪式的"隔离"和"禁忌"操作分析,来揭开审美静观的诸种谜题,并理解其在现代社会所遭受的种种批判;与此同时,这一揭示也预示了审美静观在新的个体伦理学视角下所孕育的解放性功能。
高薪
关键词:光晕心境面纱凝视
花鸟画趋向山水画图式的创作初探被引量:1
2008年
从明代的徐渭到近代的潘天寿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写意笔法被挖掘殆尽,并一直被人沿用。同样,有限的花鸟画题材以及题材的象征和寄寓也大大限制了画家的创造。如梅、兰、竹、菊、荷花之类的常规题材,大多是中华民族千余年来形成的人格道德、价值观念,短时间内脱不了原有的创意价值标准。
徐思田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山水画图式题材
主持人语
2014年
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反映法国哲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关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些代表性看法。斯蒂格勒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学生,曾任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蓬皮杜文化中心文化创新发展总监、研究与创新学院院长等,著有《技术与时间》(3卷)《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自主的生活》等。斯蒂格勒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
周宪
关键词:哲学家文化原创性
略论晚清至民初艺术中的外来影响
2013年
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艺术的发展充满了"融合"的味道。自19世纪初开始,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发生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则由抗拒、怀疑转为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其中,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也在此时出现新的转机。此间,西方绘画顺利地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为"中国化"的艺术,出现了"融合中西"的新趣旨。同时,外来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加速了中国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深远。
朱燕楠
关键词:晚清民初艺术
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对话——也谈海德格尔与夏皮罗之争被引量:7
2017年
面对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关于凡高《鞋》的争论,笔者认为:第一,艺术之思不同于艺术史研究,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任务是追问艺术的本质,而不是考察具体作品对象的所属;第二,物之所属不同于物之所是,搞错鞋之所属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海德格尔的艺术本源之思;第三,夏皮罗判断鞋之所属的依据并不比海德格尔的依据更有效;第四,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并非对艺术家在场的否定,它只是调整了艺术家在艺术世界整体中的位置。这个世界整体重建了艺术与神性领域、与民族历史世界、与大地自然根基的联系,体现一种更高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导向一种更宽广的生态宇宙整体,而非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并非没有局限性,艺术哲学并非不需要与艺术史研究合作,但二者的合作必须以先行的平等对话与相互倾听为前提。
赵奎英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艺术哲学人文主义精神艺术世界民族主义
精准扶贫,稀捍在行动被引量:5
2018年
本文来自参加"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论坛的公益机构稀捍行动,以其羌绣转化的案例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了整合地方文化传统与外界可以调用的学术、市场、金融、艺术等多方资源,尤其是尝试调用国际文化资源,把有关中国非遗保护和传统手工艺转化的事情做好、做实。一个重要的主张是直面现实,关注并考量相关各方真实的深层需求,尤其是以"尊重"为核心的精神诉求,特别提出了精准扶贫要引发"良性的社会关注"。另外,稀捍行动切实关注整体系统的权益,即相关所有各方应得的,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种权益,以细分的权益落实代替募款和捐款,致力于营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有序价值的、多赢的社会公益生态圈。希望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公益平台的角色进行连接与创新,尝试赋能与赋权,以改善整个地区(社区)的人文和社会环境。
米城张梦月
关键词:公益传统手工艺
朝鲜民画文字图研究
2014年
儒教思想本身虽源自中国,但韩国把儒教精神转化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样式并在实行方面更加完备。本文以儒家思想为国家建国理念的朝鲜时期民间绘画当中,选择研究儒家性格最明显的文字8字图的诞生背景以及内容,与当时朝鲜社会思潮儒家思想对朝鲜民画文字图的内容影响和意义。
林银雅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不要再打鲁迅的幌子被引量:2
2009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观点,长期以来对此有偏颇、模糊的认识,本期在《"世界"在哪里?》《关于建立方法论的一点看法》等文章中,对中西文化比较下,所谓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试对此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和明确的判识。
聂危谷
关键词:幌子地方文化中国人土特产民族性辩护词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