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品数:1,639 被引量:3,780H指数:17
相关作者:高国生王宝总李静陈智慧郑小娟更多>>
相关机构: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71篇期刊文章
  • 15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7篇化学工程
  • 28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7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68篇理学
  • 138篇文化科学
  • 68篇电气工程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1篇医药卫生
  • 14篇冶金工程
  • 14篇电子电信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1篇建筑科学
  • 11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机械工程
  • 6篇航空宇航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4篇矿业工程
  • 3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89篇丙烯
  • 185篇乙烯
  • 143篇纳米
  • 136篇合金
  • 102篇丙烯酸
  • 91篇复合材料
  • 91篇复合材
  • 87篇聚丙烯
  • 86篇力学性能
  • 86篇共聚
  • 86篇力学性
  • 82篇教学
  • 82篇苯乙烯
  • 80篇改性
  • 70篇甲基
  • 69篇电池
  • 69篇支化
  • 69篇树脂
  • 69篇聚苯
  • 68篇阻燃

机构

  • 1,626篇常州大学
  • 68篇盐城工学院
  • 42篇南京大学
  • 36篇江苏大学
  • 35篇湘潭大学
  • 33篇北京化工大学
  • 23篇嘉兴学院
  • 21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苏州科技学院
  • 19篇浙江工业大学
  • 17篇中南大学
  • 16篇无锡职业技术...
  • 15篇江苏晨光涂料...
  • 14篇桂林理工大学
  • 14篇中北大学
  • 13篇南京林业大学
  • 12篇常州工程职业...
  • 10篇浙江工业职业...
  • 8篇常熟理工学院
  • 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19篇俞强
  • 74篇宋仁国
  • 58篇李锦春
  • 56篇李坚
  • 52篇陶国良
  • 51篇刘春林
  • 48篇刘晶如
  • 48篇苏旭平
  • 46篇张洪文
  • 44篇姜彦
  • 43篇胡静
  • 42篇任强
  • 40篇蒋必彪
  • 40篇王建华
  • 40篇王超
  • 38篇龚方红
  • 37篇王标兵
  • 33篇黄文艳
  • 33篇薛小强
  • 31篇夏艳平

传媒

  • 184篇高分子材料科...
  • 107篇常州大学学报...
  • 80篇化工新型材料
  • 57篇现代塑料加工...
  • 40篇工程塑料应用
  • 37篇高校化学工程...
  • 35篇热加工工艺
  • 34篇中国塑料
  • 31篇高分子学报
  • 28篇教育教学论坛
  • 27篇材料导报
  • 27篇材料热处理学...
  • 25篇塑料
  • 25篇高分子通报
  • 23篇材料保护
  • 23篇塑料工业
  • 23篇中国有色金属...
  • 22篇复合材料学报
  • 20篇化工学报
  • 17篇广东化工

年份

  • 5篇2024
  • 80篇2023
  • 89篇2022
  • 82篇2021
  • 100篇2020
  • 113篇2019
  • 116篇2018
  • 145篇2017
  • 151篇2016
  • 143篇2015
  • 146篇2014
  • 139篇2013
  • 139篇2012
  • 124篇2011
  • 54篇2010
1,6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被引量:11
2016年
用Hummers方法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并对其进行异氰酸酯化改性,最后将改性石墨烯掺杂入由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600(PEG-600)制备的薄膜之中,得到石墨烯/聚氨酯杂化材料。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杂化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杂化材料的水接触角及耐酸性能。结果表明,异氰酸酯成功与石墨烯的羟基或羧基反应,增加了氧化石墨烯的不规整性及单片层率。未掺杂氧化石墨烯的聚氨酯薄膜自身水接触角为126°,平衡水含量接近40%。当氧化石墨烯掺杂量为1.5%(质量分数)时,水接触角减小至80°,平衡水含量降至30%,具有"阻路效应"。此薄膜在稀盐酸中浸泡7 d后,其质量损失仅为2.5%。
杨宏军蒋振奇柏涛薛小强黄文艳蒋必彪
关键词:聚氨酯薄膜氧化石墨烯甲苯二异氰酸酯
基于含氟聚苯并咪唑/磺化壳聚糖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磺化反应在壳聚糖(CS)上引入磺酸基团制得具备良好质子传导能力的磺化壳聚糖(SPCS)。以含氟聚苯并咪唑(FPBI)为基体材料,通过掺杂磺化壳聚糖制备得到FPBI-SPCS复合质子交换膜。研究了SPCS的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吸水率、溶胀度、质子电导率等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的质子电导率随着SPC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吸水率、溶胀度却随着SPC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下降,复合膜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FPBI-SPCS复合膜在80℃下最高电导率达18.52 m S/cm,有望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得到应用。
李杏杏祝缓缓袁文森储富强袁宁一丁建宁林本才
关键词: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聚苯并咪唑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改革探讨被引量:2
2020年
分析了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在线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同章节间的关联,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在线课程有机配合,丰富了实践教学仪器种类。通过一系列改革,学生能掌握多种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够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中的复杂问题,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另外,通过课程中知识点的案例关联,还系统加强了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知识的认知,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蒋姗杨燕王标兵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工程实践能力
置换化学镀法制备银包铜粉导电胶填料及其性能被引量:1
2022年
对平均粒径为15μm的铜粉进行置换化学镀银,得到球状银包铜粉导电填料。对不同温度下银负载量随置换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而通过Arrhenius方程算得置换反应的活化能为1.9×10^(3) J/mol。表征了不同温度下制备的银包铜粉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以及将其作为填料时导电胶的性能。结果表明,所得银包铜粉为银白色,银层包覆完整,分散性良好。银包铜粉的质量分数为55%时,导电胶的抗氧化性和导电性良好;银包铜粉质量分数为55%~65%时,导电胶的剪切强度满足电子工业的一般要求。
孙志于晓辉娄鑫梨童夏燕赵健伟张洪文贺园园程娜
关键词:导电胶抗氧化性剪切强度微观形貌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用PVB/PMMA/PEG黏结剂的性能及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黏结剂,利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黏结剂的熔体流动行为、微观形貌和热分解行为,并将其用于316L不锈钢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中。结果表明:该黏结剂的熔体流动行为呈假塑性流体;黏结剂脱脂速度快,且表面的孔径较内层孔径大,黏结剂在氩气气氛下能够完全热分解。该黏结剂满足316L不锈钢金属粉末注射成型的工艺和技术要求。
周开源章诚董淑强刘春林
关键词:聚乙烯醇缩丁醛黏结剂金属粉末注射成型
纳米针状Li_(2)MnSiO_(4)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024年
基于Li_(2)MnSiO_(4)结构锂离子迁移的各向异性特征,提出了一种调控材料晶面生长取向的水热合成方法,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呈纳米针状(长为200 nm,宽度为30 nm),具有特定晶面暴露的特征。其特殊的纳米结构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达到217.3 mAh/g。
李俊鹏黄妍青戴华平丁正平任玉荣
关键词:正极材料水热法
两种高密度聚乙烯熔体的黏度曲线被引量:3
2012年
用双筒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2种商用高密度聚乙烯熔体(HDPE 5306J和2300J)的黏度曲线,发现当剪切速率超过一个临界值后,不同温度下的黏度曲线发生重叠,而且分子量大的材料对应的临界剪切速率较小。分析认为高剪切速率导致分子链沿流动方向取向,这种效应减弱了由于温度变化对于分子链段无规则热运动的影响。应用各种黏度曲线经验模型对HDPE5306J在210℃下的流动曲线进行了回归分析,其中Cross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Carreau方程次之,但方程更简单,幂律方程适于拟合剪切变稀区的实验数据,不适于拟合零剪切黏度区的实验曲线,普适V-M方程在拟合过程中A1或A2容易出现负值,而且方程复杂,在普适V-M方程基础上得到修正的方程式,参数减少为3个,而且拟合效果较好。
廖华勇陶国良
关键词:高密度聚乙烯毛细管流变仪
铸铝合金微弧氧化时间对陶瓷膜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前,对铸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的研究较少。为了提高高铁接触网铸造铝合金的使用寿命,采用恒流双向脉冲电源及硅酸盐体系在其表面制备了微弧氧化陶瓷膜。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化学测试、摩擦磨损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氧化时间对陶瓷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硅酸盐电解液组分与电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膜厚度逐渐增大,孔洞数量逐渐减少,孔径增大,且分布趋于均匀,陶瓷膜中的γ-Al2O3逐渐转变为α-Al2O3,陶瓷膜的硬度、耐磨性与耐腐蚀性得到明显的提高;氧化时间为25 min时,陶瓷膜的综合性能最优。
戈云杰宋仁国王超郭燕清陈亮项南宋若希
关键词:微弧氧化陶瓷膜铸铝合金耐磨性耐腐蚀性
聚酰胺11/含磷氮膨胀型阻燃剂共混材料的动态流变行为和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密炼机上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酰胺11(PA11)/含磷氮膨胀型阻燃剂共混材料,分别采用旋转流变仪和动态力学分析仪研究了共混材料的动态流变行为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A11及其阻燃共混材料熔体均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剪切变稀现象;阻燃剂的加入降低了PA11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但与PA11没有发生相分离;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加,提高了玻璃态阻燃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
赵娟娟陈斌王标兵
关键词:聚酰胺11膨胀型阻燃剂共混材料动态流变行为动态力学性能
电流密度对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铁接触网铸造铝合金的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在硅酸盐体系中以不同的电流密度对ZL101铸造铝合金进行微弧氧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电化学测量系统、摩擦磨损试验等研究了微弧氧化膜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微弧氧化膜层的结构与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最佳范围30~35 A/dm^2内,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膜的硬度提高,耐蚀性与耐磨性也不断提高;电流密度过小时,膜层太薄,耐蚀性差,耐磨性与硬度小;电流密度过大时,膜层表面粗糙且会出现较多微裂纹而影响涂层性能。
戈云杰宋仁国陈亮郭燕清王超
关键词:微弧氧化电流密度微观结构
共16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