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品数:769 被引量:4,516H指数:31
相关作者:谈瀛洲曾建彬李定钧夏正标庄玮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62篇期刊文章
  • 5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8篇语言文字
  • 268篇文学
  • 64篇文化科学
  • 24篇艺术
  • 17篇政治法律
  • 14篇经济管理
  • 14篇哲学宗教
  • 7篇社会学
  • 7篇历史地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9篇英语
  • 59篇文学
  • 56篇语言
  • 50篇翻译
  • 37篇小说
  • 37篇教学
  • 27篇外语
  • 25篇文化
  • 24篇学术
  • 24篇英汉
  • 24篇词典
  • 23篇隐喻
  • 23篇语言学
  • 22篇戏剧
  • 18篇大学英语
  • 18篇叙事
  • 18篇教育
  • 15篇英语教学
  • 15篇语义
  • 14篇学术英语

机构

  • 714篇复旦大学
  • 8篇上海外国语大...
  • 6篇同济大学
  • 6篇河西学院
  • 5篇东华大学
  • 4篇西北工业大学
  • 4篇西安外国语大...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3篇咸阳师范学院
  • 3篇大连外国语大...
  • 2篇巢湖学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伯明翰大学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作者

  • 19篇蔡基刚
  • 10篇熊学亮
  • 10篇张琼
  • 8篇陈靓
  • 7篇李新梅
  • 7篇张冲
  • 7篇李征
  • 6篇顾乡
  • 6篇彭俞霞
  • 6篇汪洪章
  • 6篇康志峰
  • 6篇朱永生
  • 5篇段枫
  • 5篇何雁
  • 5篇谈瀛洲
  • 5篇陆谷孙
  • 5篇邱东林
  • 4篇朱静
  • 4篇季佩英
  • 4篇应伟伟

传媒

  • 127篇复旦外国语言...
  • 23篇当代外国文学
  • 17篇日语学习与研...
  • 17篇外国文学评论
  • 17篇英美文学研究...
  • 16篇上海戏剧
  • 16篇外国语
  • 13篇外文研究
  • 1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1篇俄罗斯文艺
  • 9篇外国文学研究
  • 8篇外语界
  • 8篇复旦学报(社...
  • 8篇美与时代(美...
  • 7篇外国文学动态
  • 7篇外语与外语教...
  • 7篇中国翻译
  • 7篇中国比较文学
  • 6篇国外文学
  • 6篇外语教学

年份

  • 1篇2024
  • 31篇2023
  • 40篇2022
  • 25篇2021
  • 30篇2020
  • 47篇2019
  • 36篇2018
  • 41篇2017
  • 36篇2016
  • 21篇2015
  • 40篇2014
  • 39篇2013
  • 31篇2012
  • 34篇2011
  • 35篇2010
  • 59篇2009
  • 36篇2008
  • 21篇2007
  • 7篇2006
  • 11篇2005
7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名著名译译名的若干思考
2009年
本文以已有的名著名译译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功译例的具体探讨和分析,总结出译名的若干原则和手段。
孙靖
关键词:文化重构文化移植
基于语用意识的斯特林堡新女性主义反思与开拓研究
2014年
文章通过对斯特林堡作品的新女性主义语用意识观的分析,提出了语用意识与斯特林堡的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关系,论述了他的女性主义人物的语用创作及文学构成的具体内蕴,进而从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了斯特林堡的女性语用观对女性主义人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语用分析出发对斯特林堡经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的新女性主义哲理进行了具体解读,最后反思了他的新女性主义文学的语用意识观。
赵硕
关键词:新女性主义语用意识
从两元对立到三重范式——歌德的翻译与“世界文学”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从歌德"世界文学"的思想出发,探讨歌德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观,对歌德从两元对立到后来三重范式的转变进行了思考。歌德的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及"世界文学"思想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也是时代的产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孙瑜
关键词:翻译世界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概念研究综述与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许多学者在论述美国犹太文学之初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应如何界定美国犹太文学。究其根源,这个定义的界定问题实则为应如何看待美国犹太文学的问题。于美国犹太作家而言,他们的创作空间中既或多或少地混杂了美国元素,又不可避免地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指涉犹太性。除此以外,由这一界定上的不确定性又引申出一系列复杂交错的问题,如作者的少数族裔身份,再如创作语言问题等。本文将从美国犹太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就国内外诸多专著中所提出的定义做一梳理,试图给美国犹太文学所界定的研究对象一个较为全面的反思。
管阳阳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犹太文学犹太性
走向“多异”:从莫泊桑到谢阁兰
2014年
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文坛上,面对令人不安的双重人格现象,各国作家如史蒂文逊、莫泊桑等相继对其展开探讨。而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双重人格的认识逐渐加深,便发现了人性本来的多重性,于是无奈地将人格分裂接纳为人性的一部分。在这一潮流中,法国旅华诗人谢阁兰在充分吸收莫氏等前辈成果的基础上,更汲取了中国文化元素的精华,终于从恐怖的双重人格现象中提炼出了灿烂的"多异"美学,为前人的探讨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也给后人对于人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邵南
关键词:莫泊桑双重人格
马丁·路德的译经伟绩与《关于翻译的公开信》被引量:1
2009年
歌德曾说过:"德意志民族始于路德。"诚然,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译德文《圣经》创造了德意志民族语言日耳曼语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这部被视为"德意志民族巅峰之作"的"路德《圣经》"亦为德语文学奠定了基础。一部翻译的著作何以在译入语文化中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通过路德撰于1530年的《关于翻译的公开信》,读者可管窥一斑。
李晶浩
关键词:路德译者素质
至人至美——《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浪荡精神与庄学思想的共鸣
2022年
19世纪末,剑桥大学中文教授赫尔伯特·A·翟理斯于1889年翻译并出版了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王尔德在阅读了翟理斯的译本之后,于1890年2月发表了名为《一位中国哲人》的文章。文章中,王尔德对庄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大加赞扬。同年,王尔德享誉中外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问世,书中明确表达了王尔德艺术哲学观的基本原则。小说中三位浪荡子的形象刻画在多个方面与庄子的“至人”形象有深刻的共鸣。在艺术主客体的转换上,这部作品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想,体现了王尔德对道家一元论的吸收。本质上说,小说的内涵在于创造具有反叛性、超越性、纯粹性的艺术世界,这种浪荡精神无疑在庄子哲学的影响下得到了升华。
江雨斯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道家
柏拉图与刘勰:写作观与文学观
2014年
借用解构的观点,本文试图论证柏拉图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阐述的写作观与文学观有着很大的相似,即两位作者都在逻各斯中心的传统中写作并由此奠定文学理论:一方面他们只支持"好的写作",即能够昭示真理的写作,并反对过分的情感和修辞;另一方面,他们的表述却因修辞和逻辑相交织而显得模棱两可。和柏拉图的隐喻式逻辑一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写作中也不自觉地为"坏的写作"和以情感与文采为主要特征的纯文学正名。
任远
关键词:柏拉图《文心雕龙》写作观文学观
《屈身求爱》:一则语言的寓言
2014年
高士密的笑喜剧《屈身求爱》中,语言被提高到了先于本质的地位。语言,尤其是所指意义被虚化的谎言在剧中模糊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突出了人物身份在时尚和商品文化滥觞时代的易变性。它不仅在戏剧结构上推动情节进展,而且在社会学意义上重塑了人际交往的情境,更对人物思维起到了先遣和重构的作用。《屈身求爱》由此提出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这一命题,并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两者并非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可能扭曲现实,甚至可能决定和重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成于18世纪的该剧是有着超前意义的。
向丁丁
关键词:语言谎言
On Discrimination Embodied In Black Elvis
2008年
By using Appraisa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discrimination exposed in Black Elvis: Discrimination on the Chinese, the black and the senior.
张竹莉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共7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