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作品数:770 被引量:4,191H指数:29
相关作者:李林周秉荣颜亮东祁栋林肖建设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象台青海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14篇期刊文章
  • 104篇会议论文
  • 30篇科技成果
  • 19篇专利
  • 1篇标准

领域

  • 341篇天文地球
  • 261篇农业科学
  • 1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36篇自动化与计算...
  • 22篇生物学
  • 16篇水利工程
  • 14篇经济管理
  • 7篇理学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电子电信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9篇气候
  • 100篇降水
  • 88篇气象
  • 83篇气候变化
  • 75篇青藏
  • 72篇青藏高原
  • 55篇土壤
  • 49篇生态
  • 49篇草地
  • 47篇干旱
  • 38篇气温
  • 36篇牧草
  • 35篇遥感
  • 35篇盆地
  • 35篇柴达木盆地
  • 32篇植被
  • 32篇生态环境
  • 32篇降水量
  • 29篇气象条件
  • 28篇积雪

机构

  • 768篇青海省气象科...
  • 177篇青海省防灾减...
  • 66篇青海省气象台
  • 64篇青海省气候中...
  • 54篇青海省气象局
  • 45篇兰州大学
  • 45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青海省气候资...
  • 2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1篇中国气象科学...
  • 21篇青海省人工影...
  • 16篇青海师范大学
  • 15篇中国气象局
  • 12篇青海省海南州...
  • 11篇青海大学
  • 10篇海西州气象局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气象局成...
  • 6篇郑州市气象局

作者

  • 142篇李凤霞
  • 140篇周秉荣
  • 117篇颜亮东
  • 99篇肖建设
  • 95篇祁栋林
  • 74篇伏洋
  • 64篇肖宏斌
  • 53篇李林
  • 51篇李晓东
  • 47篇校瑞香
  • 44篇张娟
  • 41篇周万福
  • 39篇苏文将
  • 39篇李甫
  • 35篇徐维新
  • 34篇刘宝康
  • 34篇张国胜
  • 32篇王力
  • 29篇张国庆
  • 26篇陈国茜

传媒

  • 96篇青海气象
  • 41篇青海科技
  • 37篇青海环境
  • 31篇草业科学
  • 28篇高原气象
  • 23篇冰川冻土
  • 23篇干旱气象
  • 20篇中国农学通报
  • 20篇青海草业
  • 16篇安徽农业科学
  • 13篇自然资源学报
  • 1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2篇干旱区研究
  • 12篇草地学报
  • 12篇沙漠与绿洲气...
  • 11篇生态学报
  • 10篇中国农业气象
  • 9篇青海农林科技
  • 9篇气象
  • 9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43篇2023
  • 46篇2022
  • 33篇2021
  • 35篇2020
  • 38篇2019
  • 46篇2018
  • 22篇2017
  • 19篇2016
  • 26篇2015
  • 28篇2014
  • 24篇2013
  • 33篇2012
  • 19篇2011
  • 26篇2010
  • 38篇2009
  • 42篇2008
  • 44篇2007
  • 39篇2006
  • 19篇2005
7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寒草地干湿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及入渗对降水的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为厘清高寒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对降水的响应,利用2015-2017年的降水和不同土层(5、10、20、30和40 cm)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高寒草原和沼泽草甸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及入渗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草原,生长季沼泽草甸降水频次较高,小降水事件占比较大。草原和沼泽草甸土壤水分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小降水事件(≤5 mm)仅增加了草原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而对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均起到微弱的补充;草原5~10 mm的降水事件明显增加了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而>10 mm的降水事件才可明显补充1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沼泽草甸>5 mm的降水事件对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较上层(0~30 cm)明显。土壤水分增量不仅受降水事件大小和强度的显著影响(P<0.001),同时受降水前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和降水期间气温的显著影响(P<0.05)。相比草原,沼泽草甸土壤中湿润锋运移较快;小降水事件发生时,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蓄水量增加较多;大降水事件发生时,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蓄水量增加较少。结果表明,草原大降水事件(>10 mm)占比较大的特征对于土壤剖面蓄水具有重要作用,沼泽草甸高频次降水和雨水渗透更快更深的特征,有利于土壤更频繁获取和有效地保持水分资源。该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高寒草地区域尺度上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维持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
石明明王晓敏陈奇韩炳宏周秉荣肖建设肖宏斌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高寒草地青藏高原
三江源地区生长季气候变化趋势及草地植被响应
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生长状况不仅关系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牧畜业生产,甚至对中国、亚洲的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但以往的研究集中于年、季尺度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上,很少研究草地植被生长季的气候变化以及草地植被的响应。为此,...
钱拴伏洋Pan Feifei
关键词:气候变化草地植被
青海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被引量:9
2009年
分析了青海省近几十年农业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农、林、牧、渔各业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调整空间;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农业生产的影响,阐述了其粮食安全水平。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省情,提出在农业结构区域的合理布局、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生态农业发展;并借鉴循环经济在工业发展中取得的经验,运用生态学规律及遵循循环经济"4R"原则的角度,组织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重以新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步建立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青海省农业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
伏洋张国胜颜亮东李甫
关键词:农业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春末夏初青藏高原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区域特征被引量:12
2009年
利用1982—2002年Pathfinder NDVI遥感数据,采用REOF和倾向度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5~6月青藏高原地表植被变化区域特征及与全球变暖的关系。21年来高原区域春末夏初植被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存在一个位于高原南北呈带状分布的植被显著变化区域。该区域内植被对全球气温变暖响应显著,与前期5月北半球平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675,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植被NDVI随气温升高呈现出显著一致的增加趋势,增长速率超过10%/10 a,是全球变暖响应的显著区和敏感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植被全球变暖响应显著的区域基本上处于高山山脉或半荒漠NDVI值低于0.12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变暖响应的对比表明,草地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高于林地,其植被NDVI 21年约增加10%。
徐维新刘晓东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REOF分析全球变暖
基于实测与模拟的青海湖冰厚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的重要物理参数,明晰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ERA5 Climate Reanalysis气温数据集、MODIS MOD09GQ数据产品和2019年湖冰钻孔测厚数据及雷达测厚数据,重建2000-2019年青海湖冰厚时间序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9年3月实测青海湖湖冰厚度平均增长速率为0.30 cm/d,高于2月份(0.12 cm/d).基于度日法湖冰生长模型模拟的2018年11月-2019年3月青海湖冰厚平均增长速率为0.34 cm/d,与实际观测数据相比,模拟冰厚误差为±2 cm,但在河流入湖口处和湖区南侧误差较大,且冰厚模拟数值在3月中旬前高估而之后有所低估.②青海湖多年平均冰厚介于32~37 cm,其中2008-2016年湖冰厚度年际变化剧烈,呈现先增大再稳定后减小的趋势.冻结初期湖冰厚度增长迅速,12月和1月湖冰增长速率分别为0.45和0.41 cm/d,2月后冰厚增长速率放缓,2月和3月分别为0.29和0.14 cm/d.③2000-2019年冰厚整体呈现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空间格局,多年冰厚变化幅度湖区西部较东部稳定,湖冰平均厚度与完全封冻时长及封冻期呈正相关.
曹娟姚晓军靳惠安张调风高永鹏张大弘赵全宁
关键词:湖冰冰厚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及评价被引量:10
2013年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二级气候区的阈值;7月平均气温6.0℃、11.5℃、13.5℃、18.0℃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气候区的阈值。按照上述指标,将青海省划分为39类气候区。对其中12类气候区的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区适宜种植作物以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议。
周秉荣胡爱军陈国茜张海静何永清张成祥
关键词:区划
青海牧区干旱、雪灾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利用青海省20个草地生态监测站点2003—2011年监测的牧草、降水和相应年份的灾害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表明,青海高原草地牧草产量与降水相关密切,8月末牧草产量与5—8月降水量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01的相关性检验,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不同月份牧草产量与降水量的最优模拟方程;利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建立了干旱等级与牧草和牲畜损失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干旱和雪灾对草地、牲畜直接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对比分析了干旱和雪灾灾害对畜牧业造成损失比例,将干旱和雪灾两个不同概念的灾害通过经济损失有机地联系起来,直观地表明了在不同等级的灾害情况下,损失造成的大小和比例.结果表明:随着灾害等级加重,雪灾造成的损失比例增大,在特大灾时,雪灾造成的损失是旱灾损失的2.5倍.评估模型符合草地牧草生长规律和畜牧业生产特征,实例评估符合畜牧业实际损失程度.因此,能够在降水偏少或偏多时对草地畜牧业评估服务中推广应用.
颜亮东李林刘义花
关键词:干旱雪灾草地类型直接经济损失
基于灾损评估的青海省牧草干旱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表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变率加大的区域响应,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象灾害加剧.基于青海省1961-2010年47个气象站和20个农气站的气象资料、牧草的实际产量以及牧草的理论产量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在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牧草相对产量的基础上,确定了青海省牧区牧草干旱风险评估的实际阈值.通过海拔、经度、纬度、牧草旱灾发生频次的拟合方程,结合GIS平台对青海省牧草干旱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青南牧区西部、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地区、祁连山地区为易受旱灾影响的特高风险或高风险区域;青南牧区西南部为中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在青南牧区东南部,区划结果基本上于历史旱灾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区划结果旨在为青海省牧区牧业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刘义花李林颜亮东李红梅
关键词:牧草干旱风险评估区划
1982-2006年中国半干旱、干旱区气候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被引量:20
2012年
利用1982-2006年英国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全球气温降水数据和NOAA/NASA归一化植被指数(the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气候、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部分区域降水减少,但整体上向暖湿化发展。在暖湿化背景下,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植被总体以改善为主(>1%.(10a)-1),特别是新疆西北部和青海东南部;但局部有微弱的减少趋势[(0^-1)%.(10a)-1],如新疆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最后,以乌鲁木齐为例,分析发现气温增加导致植被生长季延长和降水的增加,使得过去25年乌鲁木齐的植被覆盖有明显的改善。
李军媛徐维新程志刚刘燕刘招
关键词:气温降水植被覆盖
青海省气象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评估方法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气象干旱是青海省发生最为频繁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干旱少雨之年常使农业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为了研究气象干旱对青海省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根据拉格朗日插值方法给出了青海省无干旱时"期望产量"的确定方法,并据此求算出历年干旱对青海省粮食产量的损失量值,然后依据农作物不同生育期所发生的干旱的强度、范围以及作物对干旱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了干旱损失量的统计和评估模式.在2006-2010年青海省粮食产量评估中进行应用,5a中有4a误差小于5%,仅2006年误差百分率达到-9.38%;由此,证明了运用干旱损失评估方法,可以评估出干旱对粮食产量的损失量,从而评估出青海省的实际粮食产量,效果较好,可以在青海省今后的粮食产量预报和评估中推广应用.
颜亮东李林李红梅
关键词:粮食产量
共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