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处)
-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姚芳陈涛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被引量:4
- 2009年
-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从语音、汉字、词汇、语句、语用规则等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又是文化教学。
- 姚芳
- 关键词:文化内涵汉语教学文化教学
- 传统继替与代际更迭:土族家庭结构变迁研究——基于青海省互助县五十村的调研
- 2022年
-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一百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土族家庭在百年的时代变革中发生了急遽变迁。基于互助县五十村土族家庭的田野调查,动态呈现在传统继替中的土族家庭变迁,阐明在代际更迭下土族家庭结构的变迁动因,在具体语境下剖释民族地区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现代文化的适应。
- 党永芬
- 关键词:土族家庭文化变迁
- 汉藏文化交流背景下华锐藏族冠汉姓现象及其文化释读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旨在考察汉藏文化交流背景下华锐藏族冠汉姓习俗的成因,地区藏族姓名的历史探究,进而分析了华锐藏族"汉族"姓氏的由来和形成,找出了历史上藏汉民族涵化、文化交汇的最好例证。
- 陈涛
- 关键词:姓氏文化演进
- 城市的他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适应被引量:8
- 2013年
-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他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城市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否则,会引发各类矛盾纠纷乃至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和流动人口本身因素,寻找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 白佩君胡兆义
- 关键词:城市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
- 浅谈华锐藏族饮食文化变迁现象
- 2012年
- 华锐藏区是安多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华锐藏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的饮食习俗对华锐藏族饮食习俗文化的影响,进而证明饮食习俗的文化变迁也得益于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陈涛
- 关键词:饮食习俗文化变迁
- 《论语》所见“正名”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2019年
- "正名"作为《论语》中孔子提出的学说之一,多被认为是儒家名学的肇端和核心,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学界一股潮流。本文试图立足《论语》文本,从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哲学角度出发,梳理《论语》所见"正名"思想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孔子"正名"思想时代性的分析,探讨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启示意义。
- 胡静
- 关键词:《论语》孔子正名儒家思想
- 试论青海省高校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以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发展为例
- 2012年
- 本文通过介绍青海民族大学外事工作的发展历史,影射整个青海省高校国际化的进程。
- 陈涛
- 关键词:高校
- “隐贤而桓贱”再评价——心理史学视域下的考察
- 2020年
- 鲁隐公执政末年,本想将君位让给其弟的隐公,竟然先被其弟鲁桓公所弑,后世多以“隐贤而桓贱”盖棺定论。从心理史学的视角看,青年隐公曾战败狐壤、受辱于郑国,又曾隐忍其父惠公夺妻之事,这类遭遇造成了他青春期及成年早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导致了其性格的软弱,终于招致了“钟巫之祸”。由此,隐公难称为“贤”。而在“庶兄”执政强大压力下,自幼父母双亡的桓公,在青春期叛逆的年龄受到权臣的挑唆,即使做出了弑君之举,亦有情可原。通过心理史学的分析可知,“隐桓鼎革”之事不能仅以“隐贤而桓贱”来进行道德评价,更应从历史人物性格与时代命运入手,进行历史学的研究。
- 付瑞珣胡静
- 关键词:心理史学
- 传国玺传说在十六国时期的流传与书写被引量:4
- 2019年
- 传国玺相传由秦始皇所造,而后汉灭秦,获得此宝,象征着天命传承。在华夏正统观及汉晋间玉玺传说的影响下,十六国时期僭居中原的胡人政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正朔地位,遂使正统论中"器物说"大行其时。而一枚可能从未存在、或是早已不复存在的传国玺,长期"活跃"于各个胡人政权之中,对传国玺传说的书写也随之逐渐强化。
- 胡静
- 关键词:传国玺十六国时期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