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有色金属隐伏矿床勘查及材料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数:103 被引量:246H指数:8
相关作者:梁琼丹裴小利陈雪峰张会程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25篇建筑科学
  • 8篇电气工程
  • 6篇化学工程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冶金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地球化
  • 17篇地球化学
  • 15篇年代学
  • 15篇锆石
  • 1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1篇化学特征
  • 10篇应力
  • 10篇花岗岩
  • 9篇岩体
  • 9篇预应力
  • 8篇岩石
  • 8篇钢渣
  • 7篇电池
  • 7篇电解
  • 7篇定年
  • 7篇同位素
  • 7篇桂东北
  • 6篇应力损失
  • 6篇太阳能电池
  • 6篇混凝土

机构

  • 103篇桂林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3篇中国石油集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广西盛隆冶金...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湖南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广西区域地质...
  • 1篇广西科技师范...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3篇刘希军
  • 13篇卢春玲
  • 11篇陈平
  • 10篇赵艳荣
  • 8篇王强
  • 8篇刘荣进
  • 8篇韦家崭
  • 8篇李政林
  • 7篇蔡永丰
  • 6篇时毓
  • 6篇胡荣国
  • 6篇刘磊
  • 5篇冯佐海
  • 5篇廖帅
  • 4篇张淑华
  • 4篇王葆华
  • 4篇李延伟
  • 4篇郑国源
  • 4篇谭海军
  • 4篇任琴琴

传媒

  • 20篇桂林理工大学...
  • 5篇混凝土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材料导报
  • 3篇广州化工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非金属矿
  • 2篇工业建筑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矿产与地质
  • 2篇无机盐工业
  • 2篇湿法冶金
  • 2篇工程抗震与加...
  • 2篇地球科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年份

  • 7篇2023
  • 13篇2022
  • 7篇2021
  • 12篇2020
  • 20篇2019
  • 24篇2018
  • 19篇2017
  • 1篇2016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文史类专业公选课“生活与化学”MOOC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2017年
基于"生活与化学"课程的MOOC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MOOC的建设与推广应用任重道远,需因地、因课、因生制宜。
谭海军王桂霞刘峥钟福新张淑华吕慧丹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分散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煅烧改性及其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以Mg(NO3)2·6H2O为镁源,Al(NO3)3·9H2O为铝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高分散的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并高温煅烧生成MgAl-LDO。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分析(XPS)、氮气吸附-脱附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并且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2种产物的吸附过程对比于Langmuir吸附模型基本一致,其中MgAl-LDO的比表面积更大,吸附性能更好,对甲基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925.9 mg·g^-1。吸附机制包括化学作用、氢键、静电作用和表面络合作用。
奚羽郑国源吴彩红王吉林王吉林龙飞王燕舞
关键词:层状双氢氧化物水热法甲基橙
基于分离涡方法的台北101大厦流固耦合风致响应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以台北101大楼为研究对象,应用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产生方法(DSRFG)模拟了台北101大厦周围风场的湍流入口边界条件,采用分离涡方法对该建筑进行数值风洞模拟。根据大厦外形特征,建立了几何模型,用于大厦风荷载的数值模拟;基于大厦振动监测系统得到的结构模态、自振频率等数据,建立了大厦的结构模型,用于气弹响应分析。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以及风洞测力试验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对比,以验证数值风洞的有效性。对是否考虑流固耦合的大厦数值模型的等效风荷载及风致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流固耦合效应对大厦周围风流场的影响。对该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顺风向上,建筑物的风致响应不易受流固耦合效应影响,而在横风向上,考虑了双向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其等效静风荷载及加速度与位移响应均小于未考虑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在流场上,流固耦合效应减小了建筑两侧的涡量,但会产生较大的脱落涡旋,可能会对下游建筑风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卢春玲刘宇杰陈锦焜李秋胜
关键词:数值模拟流固耦合超高层建筑分离涡风致响应
桂林兴安拓村下石炭统黄金组生物地层研究
2020年
以桂林兴安拓村剖面下石炭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采集并鉴定了珊瑚和腕足类化石,提出此剖面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塘阶黄金组上部,其顶部与寺门组整合接触。此剖面地层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向上渐变为泥灰岩、泥岩和页岩互层,富含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同时含有少量三叶虫、菊石、海百合茎等化石,反映了浅海沉积环境。珊瑚化石主要是Kueichouphyllum-Auloclisia组合带,腕足类以Pugilis和Vitiliporductus为主。此剖面地层在层位上完全可与贵州威宁鸭子塘组对比,但岩相和化石略有区别(无Thysanophyllum),可能与兴安地区早石炭世水体含泥量较高有关。
陈贵英韩乃仁韩乃仁郑昊庞崇进
关键词:下石炭统
扩展矩形盒波前法与扩展波前法在初至波计算中的对比研究
在地震学领域中,准确求取地震波的走时信息对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叠前速度分析和地震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Vidale"扩展矩形盒波前法"的思想,通过有限差分求解程函方程,利用MATLAB编程计算了二维...
张智任琴琴孙维昭何达喜唐国彬王敏玲王洪华郭桂红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震波初至时间
白光LED用Phosphor-in-Glass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Phosphor-in-Glass,PiG)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导热性和化学稳定性,将有望替代传统白光LED产品中的有机树脂基荧光转换层,同时解决散热、发光效率、品质、眩光、使用寿命等多项技术性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从发光性能、透明度、机械强度及批量化生产等方面分析了PiG材料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科学问题,并综述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制备方法(压片烧结法、熔体急冷法、涂膜烧结法)、材料组分设计和荧光粉层结构优化等,从而全面阐述了高性能PiG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张瑞王伯阳王海
关键词:白光LED
桂东北大宁岩体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对成岩作用的指示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揭示桂东北大宁岩体的成岩特征,利用电子探针(EMPA)对大宁岩体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展开了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w(SiO2)为35.32%~37.54%,w(FeO^T)为21.33%~27.00%,w(MgO)为7.18%~10.00%,w(K2O)为9.75%~10.46%,w(Na2O)为0.06%~0.15%,w(Al2O3)为12.44%~14.02%,w(CaO)为0.01%~0.07%,整体表现出富铁贫镁、富钾贫钠、高铝低钙的特征。根据黑云母Fe^2+/(Fe^2++Mg)比值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未蚀变的原生黑云母,具有较高的Mg/(Fe^2++Mg)比值(0.47~0.49)、结晶温度(723℃~731℃)、氧逸度(-13)、结晶压力(121~135MPa)和结晶深度(4.58~5.11km);第二组黑云母局部绿泥石化,具有较低的Mg/(Fe^2++Mg)比值(0.34~0.36)和结晶温度(678℃~687℃)。综合分析表明:大宁岩体花岗闪长岩形成于较高温压条件,其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可能为早古生代华南地区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
刘雷刘风雷蔡永丰
关键词:矿物化学成分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桂东北
吩噻嗪基染料的结构改性及光伏性能
2017年
通过在吩噻嗪类基础染料PTZ-2的D单元上引入N-苯基吩噻嗪单元,构成D-D-π-A型染料分子PTZ-3。相比PTZ-2染料,PTZ-3染料的吸收光谱有所拓宽,其给电子性能也略有提升。通过DSSC器件光伏性能测试,PTZ-3的光电转换效率为5.5%,高于PTZ-2的4.9%。这一切都归因于N-苯基吩噻嗪单元的引入增强了光捕获性能与量子转换效率,同时末端的刚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暗电流的作用。
谭海军裴海睿何敬文李和平张淑芬张淑华
关键词:吩噻嗪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构改性
铅锌尾矿氧化过程中重金属释放迁移动态
2022年
铅锌尾矿堆放造成矿山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为研究尾矿安全堆放并在堆放过程中去除一定量重金属,以广西大厂鲁塘铅锌尾矿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氧化剂浓度和不同液固比条件下Zn、Cd、Pb、Cu和As的释放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氧化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各元素的释放迁移能力,氧化剂浓度越高各元素迁移出的量也越多;各元素较佳释放迁移的液固比不同,Zn元素的最适合固液比为1∶10,Cd元素的最适合固液比为1∶6,Pb元素的较适合固液比为1∶6,Cu元素的较适合固液比为1∶5,As元素的较适合固液比为1∶6。
李晓艳张青伟洪松涛刘莹红
关键词:铅锌矿重金属尾矿
用锰矿溢流尾矿合成ZSM—5分子筛的研究
2020年
以锰矿溢流尾矿为原料合成ZSM—5分子筛功能材料,并以XRD、ICP、IR、SEM和XPS等多种物理化学手段考察了尾矿中锰组分等对合成ZSM—5功能材料的工艺影响。结果表明:锰矿溢流尾矿中的硬锰矿晶相锰组分主要以四价锰的形式存在,较难与稀酸反应而被直接去除,对尾矿高温碱熔活化后的ZSM—5水热合成收率和结晶度有较大的影响;尾矿中四价锰组分经活性炭煅烧还原成二价锰后较易酸洗处理,合成产物的结晶度与尾矿锰组分的酸洗去除率呈正比关系;较优工艺条件下,合成产物ZSM—5的相对结晶度可达到112%,尾矿中硅质组分的利用率可达到86.6%左右,能有效地实现锰矿溢流尾矿的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为实现广西金属尾矿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韦夏夏蒙才桂李晓辉杨宏斌张鹏举黄太铭阮乐阮乐
关键词:去除率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