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 作品数:900 被引量:4,596H指数:27
- 相关作者:张绍云苏孝良杨振华彭惠蓉陈圣子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结构动态被引量:5
- 2021年
-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基于黔中普定县6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年、2015年和2019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7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年和2019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 m和0 cm≤DBH<2.5 cm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 李婷婷容丽王梦洁叶天木王琪
- 关键词:群落结构动态特征
- 喀斯特不同侵蚀场地土壤颗粒分布及可蚀性特征被引量:14
- 2020年
- 选取西南喀斯特最为典型的坡地、洼地和落水洞为研究单元,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坡地、洼地和落水洞土壤颗粒的分布规律和土壤可侵蚀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质量分数分布,坡地为砂粒(42.25%)>粉粒(36.33%)>黏粒(21.42%);洼地为粉粒(51.80%)>砂粒(32.61%)>黏粒(15.59%);落水洞为粉粒(51.65%)>砂粒(31.67%)>黏粒(16.68%),坡地以砂粒为主,洼地和落水洞以粉粒为主。土壤可侵蚀性K值变化范围:坡地为0.07~0.22,洼地和落水洞分别为0.26~0.33和0.25~0.32,坡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强于洼地和落水洞。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可侵蚀性K值与砂粒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侵蚀沉积易形成质地较细,结构良好的土壤,但形成的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弱,易发生二次水土流失。
- 鲍恩俣熊康宁刘子琦李渊王进
-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颗粒
-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展望
- 2017年
- 我国旅游信息化正处于智能化的高级发展阶段。遗产地的智慧旅游发展有利于提高遗产地的管理能力,推动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通过文献数据整理分析了我国1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发展现状,发现只有5个遗产地对智慧旅游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或新闻报道,其他自然遗产地都还没开展相关理论研究,而我国所有世界自然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智慧旅游的实践建设工作,所以我国自然遗产地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旅游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应加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旅游理论研究,加强智慧保护的研究和功能实现的建议。
- 陈奕彤肖时珍
-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智慧旅游
-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畜牧养殖场粪便固液分离一体化圈舍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由于生态畜牧业可以逐步完成石漠化治理核心任务的3个方面,因此成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产业载体,而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污染难以治理,所以畜牧养殖场必须生态化建设,尽量节能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畜牧养殖场粪便固液分离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畜牧养殖场建设要求,设计出该区畜牧养殖场粪便固液分离一体化圈舍。该圈舍包括多功能房顶及畜牧粪便固液分离系统,分离系统带有粪便发酵系统和消毒池,考虑了粪便的发酵、消毒杀菌。该圈舍利用了太阳能及雨水资源,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缺水情况下实现了清洁生产的目的。该圈舍是两个清洁能源型粪便就地固液分离系统,生态化程度较高,市场前景可观,可促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畜牧产业生态化发展,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畜牧养殖场粪便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 邹细霞陈海旭李丽娟杜芳娟熊康宁樊云龙
-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生态畜牧业固液分离圈舍设计
- 岩溶槽谷区农村人口与耕地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被引量:4
- 2021年
- 探讨岩溶槽谷区农村人口与耕地变化的时空耦合规律,揭示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过程,为岩溶槽谷区农地管理、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等提供科学参考。利用岩溶槽谷区典型县印江县农村人口和耕地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等方法,对印江县农村人口与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关系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槽谷区农村人口和耕地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人均耕地面积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岩溶槽谷区农村人口和耕地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经历了从失调型向协调型的转型过程。1990年之前,岩溶槽谷区村域主要为失调型,以Ⅰ类和Ⅷ类为主;1990年之后村域主要为协调型,以Ⅳ类和Ⅴ类为主,人地关系趋于协调。(3)根据2000—2016年农村人口和耕地变化的耦合关系,将岩溶槽谷区村域划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区结合耦合类型特征、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科学协调农村人口和耕地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近60年来岩溶槽谷区农村人口和耕地时空耦合关系变化明显,农村人地关系已发生转型,在岩溶槽谷区未来耕地发展方向、土地资源配置和生态修复方面应该顺应这种转型趋势,促进乡村振兴、构建人地和谐的乡村人地关系。
- 黄娟李阳兵徐倩舒田王权王萌萌
- 关键词:耕地变化人口变化
- 基于GIS视域分析的项目建设对世界遗产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评价——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被引量:4
- 2020年
- 世界遗产地及周边能否开展项目建设的评判标准在于项目是否会对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运用GIS技术,采用视域分析方法,开展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对武陵源世界遗产价值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全部视域范围都在该世界遗产地外围,对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美学价值没有造成视觉影响。因此,该玻璃桥对武陵源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没有负面影响。视域分析显示有0.6 km^2位于遗产地的缓冲区内,占缓冲区总面积的0.47%,对武陵源遗产地缓冲区的影响非常有限。
- 肖时珍肖华吴宇辉
- 关键词:项目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
- 黔西喀斯特区秸秆覆盖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的响应被引量:12
- 2021年
- 基于2018-2019年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以玉米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M0)为对照,探索了玉米单作处理和不同秸秆覆盖量(M1~M5,1111,2222,3889,5556,6944 kg/hm^2)对贵州省黔西喀斯特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降雨等级下,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并随覆盖量的增加,产流、产沙总量逐渐减少,但M4与M5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玉米苗期—拔节期各处理产流和产沙量大于后2个阶段,并且各阶段各覆盖处理产流产沙均低于对照;(3)秸秆覆盖对地表产流产沙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年均径流深减少21.85%~50.46%,土壤侵蚀模数减少50.10%~85.87%;(4)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产流、产沙呈下降趋势,但当秸秆覆盖量超过5556 kg/hm^2后,继续增加秸秆至6944 kg/hm^2时,水土保持效果变化不明显。秸秆覆盖是控制喀斯特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6000 kg/hm^2左右的覆盖量即可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 盘礼东李瑞黎庆贵黄凯张琳卿
- 关键词:土壤侵蚀秸秆覆盖农艺措施喀斯特地区
- 高原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
- 2021年
- 石漠化演替过程中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评价石漠化地区土壤恢复效应的有效途径。该文以五个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析0~20 cm土层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状况、稳定性水平和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而言,无石漠化样地中>2 mm和0.25~2 mm两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其平均直径(MWD、GMD)最大,而可蚀性K值最低。(2)不同石漠化环境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变化范围是20.78~56.28 g·kg-1、1.17~2.14 g·kg-1和0.41~0.97 g·kg-1,无石漠化样地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全磷含量在五种环境中变化规律不明显;团聚体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1.50~28.60、25.19~121.75和1.65~4.69,无石漠化样地团聚体C/N、C/P和N/P均明显高于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较小粒径C/N较高,而C/P和N/P较高为>2 mm和0.25~2 mm两粒径。(3)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别与其C/N、C/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全磷含量则与C/P、N/P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团聚体C/N、C/P和N/P变异水平表现为C/P>C/N>N/P。该地从无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无石漠化土壤结构较好,团聚体中氮元素成为影响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 陈静朱大运陈浒陈海
-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恢复
- 黔西北地区优势树种适应功能群及其特征被引量:4
- 2019年
- 探讨黔西北地区优势树种适应功能群,能够阐明其生存策略,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黔西北地区14个优势树种的10个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为依据,采用排序方法划分适应功能群。结果表明:叶片功能性状具有较好的组合和权衡关系,14个优势树种划分为3类植物适应功能群,云南松、华山松、马桑为厚叶高持水功能群,杜鹃、银白杨、栓皮栎、白栎、川榛为低资源利用功能群,金丝桃、毛栗、核桃、缫丝花、火棘、光皮桦为快速生长功能群。厚叶高持水功能群、低资源利用功能群比叶面积偏小,属于缓慢投资方式;快速生长功能群叶片较厚,比叶面积中等偏大,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为快速投资方式。说明不同树种采取特有的方式适应生境,结果能够为集成植物群落结构配置与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 喻阳华喻阳华钟欣平
- 关键词:优势树种功能性状黔西北
- 石漠化地区苔藓结皮对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 2020年
- 苔藓结皮是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重要地表覆被物,但其在土壤养分累积和元素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以我国贵州典型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花江大峡谷两岸不同等级石漠化生境下的苔藓结皮及其覆被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苔藓结皮覆被对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苔藓结皮层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结皮覆被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平均含量分别为25.95、3.05、1.00、5.10 g/kg和189.61、1.59、275.10 mg/kg,较无结皮覆被的裸土分别增加46.08%、26.50%、53.62%、20.25%、25.24%、110.47%和83.76%。(2)苔藓结皮覆被土壤C/N、C/K、P/K显著高于裸土,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N/P显著低于裸土,且随土层加深而升高。(3)苔藓结皮覆被土壤养分恢复指数为33.16%—72.48%,呈现随石漠化等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中度和强度石漠化阶段较无石漠化阶段分别增加83.26%和118.58。本研究表明苔藓结皮能有效促进土壤养分累积,加速石漠化土壤养分恢复进程,可作为补充手段联合其它生态恢复措施共同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 程才李玉杰张远东高敏李晓娜
- 关键词:石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