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作品数:363 被引量:415H指数:8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5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9篇理学
  • 5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3篇自动化与计算...
  • 43篇生物学
  • 34篇医药卫生
  • 32篇机械工程
  • 23篇化学工程
  • 23篇电子电信
  • 18篇农业科学
  • 18篇一般工业技术
  • 16篇核科学技术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文化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7篇电气工程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5篇光谱
  • 22篇纳米
  • 19篇激光
  • 17篇细胞
  • 16篇差分吸收光谱
  • 15篇污染
  • 14篇催化
  • 12篇荧光
  • 10篇光学
  • 9篇离子
  • 8篇图像
  • 8篇重金
  • 8篇颗粒物
  • 7篇秀丽隐杆线虫
  • 7篇重金属
  • 7篇杆菌
  • 7篇NO
  • 6篇电源
  • 5篇转录
  • 4篇散射

机构

  • 351篇安徽大学
  • 112篇中国科学院合...
  • 96篇中国科学技术...
  • 76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科学院等...
  • 12篇合肥学院
  • 12篇军事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安徽农业大学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 3篇安徽工业大学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合肥师范学院
  • 3篇清华大学
  • 3篇安徽省绿色高...
  • 3篇安徽建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合...
  • 3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0篇谢品华
  • 9篇赵南京
  • 7篇刘文清
  • 7篇张建安
  • 7篇许安
  • 7篇吴明元
  • 7篇刘建国
  • 7篇吴庆云
  • 6篇杨建军
  • 5篇司福祺
  • 4篇方丽
  • 4篇吴杭
  • 4篇石朝毅
  • 4篇吴跃进
  • 4篇李昂
  • 3篇刘斌美
  • 3篇殷高方
  • 3篇周海金
  • 3篇刘诚
  • 3篇王璐

传媒

  • 18篇光谱学与光谱...
  • 13篇光学学报
  • 1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0篇中国激光
  • 7篇低温与超导
  • 7篇生物学杂志
  • 7篇核聚变与等离...
  • 7篇军事医学
  • 6篇物理学报
  • 6篇大气与环境光...
  • 5篇科学通报
  • 5篇微生物学通报
  • 5篇激光与光电子...
  • 4篇生物技术通讯
  • 4篇量子电子学报
  • 4篇微生物学报
  • 4篇化学学报
  • 4篇计算机工程与...
  • 4篇材料导报
  • 4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12篇2024
  • 90篇2023
  • 91篇2022
  • 66篇2021
  • 39篇2020
  • 33篇2019
  • 19篇2018
  • 1篇2017
3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 kV三相同轴高温超导电缆暂态电热特性分析
2021年
三相同轴高温超导电缆会受到电力系统中短路故障电流冲击,产生大量热,并可能被损坏。通过采用超导电缆各层的电流分布解析算法和温度分布数值计算法,构建了电缆仿真分析模型,包含电路模型、热模型和电热耦合模型。对10 kV/1.5 kA三相同轴高温超导电缆在20 kA,持续0.21 s故障电流冲击时的电流、电阻和温度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故障时间内,伴随着温度的上升,电缆各相等效电阻逐渐上升和电流逐渐下降。电缆三相同时短路时超导层的温度上升最大,温度最高可达131.1 K。电缆单相或两相短路时通过中性线的电流最大。分析结果为电缆的参数优化和保护运行系统的装置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管广域丁开忠诸嘉慧曹京荥刘佳鑫杜庆庆董育军陈杰杜双松冯昌乐
关键词:短路故障电流分布温度分布
大鼠消化系统中器官组织差异性VOCs检测分析
2022年
通过比较患者/健康人代谢物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可以获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有望用于疾病的无创筛查.但消化系统健康器官本身是否具有相互差异性的VOCs并不清楚,为此,笔者以大鼠为模型动物,开展了消化系统主要器官VOCs的检测分析,以获得差异性VOCs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简称SPME-GC-MS)技术,对8只大鼠消化系统的肝脏、胃、小肠、盲肠、大肠的离体组织中VOCs进行检测,在色谱峰的非靶向分析中,通过与其他器官组织的比较,借助Mann-Whitney U检验(p<0.05)和逐步判别分析,发现2种器官组织存在差异性VOCs,即肝脏中的丙酮、正戊醇以及盲肠中的苯酚、丙酸、丙基丙二酸、苯并噻唑.在此基础上,对器官差异性VOCs的可能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的标志物进行了讨论.该研究首次报告了大鼠消化系统主要器官差异性VOCs,对人体代谢VOCs相关研究将具有参考意义.
刘玥柯立陆燕张兵邹雪邹雪夏磊刘亚伟黄超群黄超群沈成银
关键词:器官VOCS生物标志物SPME-GC-MS
基于热解腔衰荡光谱技术对二氧化氮和有机硝酸酯同步测量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腔衰荡技术搭建了一套热解双腔式腔衰荡光谱(TD-CRDS)探测系统用于环境大气二氧化氮(NO2)和有机硝酸酯(Organic Nitrate,ON)的快速同步测量。二氧化氮是通过其对406 nm处激光的吸收来直接进行测量的,而有机硝酸酯是通过将其在450℃高温下热解为NO2进行间接测量的,在该温度下,ON的转化效率可达到99%。使用中心波长为406.02 nm的激光器,经NO2高分辨吸收截面与激光光谱卷积获得NO2的有效吸收截面为5.74×10^-19 cm^2·molecule^-1;对加热装置进行稳定性测试,确定最佳流速为1 L/min;NO2腔与ON腔同步测量环境大气中的NO2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相关性系数R2为0.99。经优化,本探测系统的探测限可达2.42×10^9 molecule·cm^-3(标准差为3σ,时间分辨率为1 s)。将TD-CRDS系统与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LP-DOAS)测量的NO2进行对比,两者一致性较好,R2为0.93,说明系统测量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将该系统应用于外场实验中,获得了NO2和ON的浓度序列。
林川胡仁志谢品华吴盛阳童金钊李治艳王凤阳王怡慧
关键词:大气光学二氧化氮热解
PEG修饰有效提高热休克蛋白gp96抑制性多肽抗乳腺癌的功能被引量:1
2022年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因其特殊的生理学特点,成为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亚型,因此急需寻找新的靶点进行治疗来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率。多项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gp96在多种癌细胞的膜表面过表达,且胞膜gp96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其可能是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前期研究根据gp96的结构,开发一种靶向胞膜gp96 ATP结合区的α螺旋肽p37。虽然p37多肽作用位点专一,但其在体内容易被降解,因此本研究将多肽的N端或C端分别偶联PEG_(2000)或PEG_(5000),得到4个具有抑瘤功能的PEG多肽:mPEG_(2000)CY、mPEG_(5000)CY、mPEG_(2000)LC和mPEG_(5000)LC。它们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SK-BR-3的增殖和侵袭,其中抑制效果最明显的是mPEG_(2000)CY。经测定,mPEG_(2000)CY在体内的半衰期较多肽p37明显延长,且有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小鼠移植瘤的生长。这为研发新型抗乳腺癌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提供了依据。
刘璐璐高建伟李长菲武岳孟颂东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基于集成局部费舍尔判别分析的故障分类被引量:1
2021年
实际工业过程数据的局部特性一般都较为复杂,不利于样本特征的提取和故障分类精度的提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集成的局部费舍尔判别分析(ILFDA)模型,可以同时从变量和样本两个维度挖掘数据的局部结构特征,提高故障分类的性能并降低建模的难度.首先,根据过程的结构原理对复杂系统进行分块,从而可以有效获取变量维度的数据局部信息,并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其次,针对样本维度的数据局部信息,在每个变量子块中分别建立局部费舍尔判别分析(LFDA)模型,并为每个局部模型分配相应的权值,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不同子块对当前故障的影响程度.最后,利用分类性能加权策略将各个子块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田纳西–伊斯曼(TE)过程中的仿真结果验证本文所提的ILFDA方法具有更好的故障分类效果.
钟凯徐明星韩敏
光合抑制法水质毒性检测中藻类培养光照与温度实验分析
2023年
浮游藻类作为单细胞生物,其光合活性外界胁迫作用响应灵敏,是水质综合毒性检测的良好受试生物,因此认识受试藻种光合活性状态对温度和光照等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掌握有效控制受试藻种光合活性状态和浓度的培养条件,对水质综合毒性检测至关重要。以模式受试生物蛋白核小球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梯度和光照强度下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蛋白核小球藻在不同梯度光照下,藻种光合活性和藻种浓度的变化非常明显。低光照下(75μE、125μE)藻种平均光合活性在0.60左右但藻种浓度基本不增加;中光照下(175、225、300、375μE)藻种平均光合活性在0.57左右且此时藻种浓度有明显增加,其中,实验最佳光照为375μE;高光照下(475μE和600μE)藻种平均光合活性低于0.56 (初始活性),会对藻种的生长状态产生胁迫。不同梯度温度下藻种光合活性和藻种浓度也有明显变化,中低温下(5、15、25℃)藻种平均光合活性在0.59左右且藻种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佳温度为25℃;高温下(30、35、40℃)藻种光合活性迅速下降直至失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控制光照和温度来控制浮游藻类的光合活性和生长速度,为在线水质综合毒性测量仪提供标准的受试藻样培养方式,从而给便携式水质综合毒性测量仪的研发奠定基础。
陈金计殷高方(指导)殷高方赵南京甘婷婷陈敏亓培龙丁志超谷梦园王翔董鸣华卉王璐
关键词:浮游藻类光合活性叶绿素荧光环境因子
氧化铒阻氚涂层的金属有机分解法制备研究
2023年
采用低沸点酯类和铒的羧酸盐制备前驱体溶液(MOD前驱体),用金属有机分解法在RAFM钢基体表面上制备氧化铒阻氚涂层,并对前驱体溶液的成膜过程进行了同步热分析(TG-DSC)。通过SEM、EDS、XRD对涂层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OD前驱体分解生成涂层过程,主要包括溶剂蒸发、大分子物质的挥发与反应及金属有机物的分解。并且蒸发与分解阶段,分别伴随有水解和结晶过程。铒盐质量分数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大。当铒质量分数为2.3 wt.%时,可以完全覆盖在基体表面,形成完整致密的涂层,获得较高的阻氚因子。当热处理温度过高时,涂层易产生裂纹。热处理温度为600℃时最佳。制备的Er_(2)O_(3)涂层有较好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和致密性,以及良好的膜基结合力。采用超高阻微电流测试仪测量Er_(2)O_(3)涂层的常温电阻率为3.4×10^(9)Ω·cm,满足聚变堆初步设计的要求。
李文广何敏瑜方慧雯芦伟汪卫华
关键词:氧化铒前驱体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法检测公共安全类毒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公共安全类毒物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的超灵敏特点为复杂基质中痕量毒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分析策略,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SERS技术在公共安全类物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对节球藻毒素、芥子气、琥珀胆碱、甲基对硫磷、氰化物、汞离子、亚硝酸盐等毒物的检测。从基底种类的选择和评估、检测限、重复性和实际应用的角度介绍了检测体系的建立过程。分析了这些方法及其在应用中面临的技术挑战与机遇,展望了SERS技术解决现场实际检测难题的发展方向。
林东岳何遥董荣录杨良保
关键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毒物检测限
基于车载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武汉氮氧化物分布及排放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2020年2月29日至3月14日,针对疫情期间武汉的NO_(x)污染问题,本文采用车载MAX-DOAS和便携式紫外DOAS对武汉三环的NO_(x)排放进行了协同观测。利用车载DOAS获取了走航沿线的NO_(2)柱浓度分布,结合便携式紫外DOAS测量的NO和NO_(2)浓度计算得到[NO_(x)]/[NO_(2)],然后耦合风场计算得到了武汉三环NO_(x)的排放通量及误差。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武汉三环NO_(x)的平均排放通量约为10.78 mol/s,最低为7.78 mol/s,最高为15.71 mol/s。相对于使用平均[NO_(x)]/[NO_(2)],采用便携式紫外DOAS测量的车载MAX-DOAS走航沿线的实时[NO_(x)]/[NO_(2)],可以有效降低[NO_(x)]/[NO_(2)]误差引起的NO_(x)通量误差,但该方法不推荐在有大量近地面NO_(x)排放源的场景应用。
黄业园李昂秦敏胡肇焜谢品华徐晋段俊任红梅田鑫李晓梅任博李晓梅钟鸿雁
关键词:光谱学排放通量
基于卫星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预测京津冀地区地表NO_(2)浓度
2023年
二氧化氮(NO_(2))对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诸多负面影响,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NO_(2)污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单个站点监测结果只能代表数平方公里内的污染物水平,无法提供大尺度的污染物分布信息。相比于站点监测,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大尺度且时空连续的数据,为研究大气污染提供了新的角度。基于哨兵5P卫星的NO_(2)柱浓度数据和气象、人口密度等其他辅助数据,构建了对地表NO_(2)进行预测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并使用两种交叉验证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基于样本的验证中,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预测误差(MAE)分别为0.80、7.72μg/m^(3)和5.31μg/m^(3);在基于站点的验证中,模型的R^(2)、RMSE和MAE分别为0.74、8.95μg/m^(3)和6.01μg/m^(3),两种验证结果都表明DNN模型具有较好的整体预测能力和空间泛化性。此外,与经典的地学统计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结果表明DNN预测性能优于其它方法。最后用训练好的模型获得了京津冀地区0.1°的NO_(2)分布图。
范轩硕吴海滨陈新兵宋伟
关键词:二氧化氮遥感
共3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