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作品数:7,896 被引量:38,613H指数:69
相关作者:乔文孝狄帮让黄志龙鞠晓东刘洛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45篇期刊文章
  • 1,442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52篇天文地球
  • 3,20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06篇文化科学
  • 193篇理学
  • 139篇经济管理
  • 10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8篇化学工程
  • 108篇环境科学与工...
  • 99篇政治法律
  • 59篇建筑科学
  • 48篇一般工业技术
  • 42篇机械工程
  • 35篇哲学宗教
  • 35篇矿业工程
  • 28篇动力工程及工...
  • 27篇电子电信
  • 27篇社会学
  • 2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4篇农业科学
  • 18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868篇盆地
  • 937篇油气
  • 783篇储层
  • 662篇凹陷
  • 587篇成藏
  • 500篇页岩
  • 397篇测井
  • 334篇气藏
  • 332篇地层
  • 331篇地质
  • 327篇孔隙
  • 308篇塔里木盆地
  • 306篇烃源
  • 303篇砂岩
  • 300篇源岩
  • 300篇准噶尔盆地
  • 295篇勘探
  • 287篇烃源岩
  • 265篇压裂
  • 262篇油藏

机构

  • 7,800篇中国石油大学...
  • 3,46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385篇中国石油天然...
  • 801篇中国石油
  • 385篇中国石油化工...
  • 313篇中国石化
  • 188篇中国石油大学...
  • 14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43篇中国石油化工...
  • 133篇长江大学
  • 115篇中海石油(中...
  • 99篇中国石油大学
  • 96篇中国科学院
  • 72篇西安石油大学
  • 68篇西南石油大学
  • 67篇中国石化胜利...
  • 66篇中国石油冀东...
  • 62篇成都理工大学
  • 62篇东北石油大学
  • 60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302篇庞雄奇
  • 238篇姜振学
  • 230篇李根生
  • 170篇邱楠生
  • 161篇刘震
  • 152篇朱筱敏
  • 146篇汤良杰
  • 134篇张枝焕
  • 132篇黄中伟
  • 129篇曾溅辉
  • 124篇刘洛夫
  • 119篇陈践发
  • 115篇黄志龙
  • 111篇王英民
  • 106篇刘洋
  • 105篇肖立志
  • 104篇柳广弟
  • 99篇陈小宏
  • 97篇吕修祥
  • 91篇漆家福

传媒

  • 22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03篇石油学报
  • 20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71篇现代地质
  • 16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55篇石油地球物理...
  • 134篇地球物理学报
  • 13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30篇石油实验地质
  • 129篇石油勘探与开...
  • 128篇沉积学报
  • 116篇石油科学通报
  • 11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06篇古地理学报
  • 105篇石油机械
  • 98篇地质学报
  • 84篇天然气工业
  • 81篇地球物理学进...
  • 81篇断块油气田
  • 81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25篇2024
  • 570篇2023
  • 588篇2022
  • 546篇2021
  • 491篇2020
  • 392篇2019
  • 451篇2018
  • 425篇2017
  • 421篇2016
  • 633篇2015
  • 551篇2014
  • 565篇2013
  • 404篇2012
  • 344篇2011
  • 338篇2010
  • 321篇2009
  • 157篇2008
  • 114篇2007
  • 137篇2006
  • 91篇2005
7,8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元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近年来该区在陆相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四段、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大安寨段等均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该区陆相层系较好的勘探前景.川东北陆相发育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下侏罗统千...
张慧敏张枝焕刘杏
关键词:天然气储集层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肇源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热演化史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松辽盆地肇源地区镜质体反射率(RO)—深度(H)曲线在石炭系—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呈连续变化,表明石炭系—二叠系为后期深埋藏。通过Suggate标准图版确定研究区最大古地温梯度为石炭系—二叠系早白垩世抬升剥蚀前的古地温梯度。结合流体包裹体发育部位和均一温度可知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存在2期充注。研究表明,肇源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后期深埋藏存在二次生烃,为二次生气有利区。
逯晓喻黄志龙王斌唐振兴贺君玲崔洋佟玲
关键词:古地温镜质体反射率
煤层气排采局部水动力场模式及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煤层气排采形成的局部水动力场是对原始水动力场扰动的结果,开展局部水动力场模式及其对排采效果影响的研究对于指导煤层气排采井层的优选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某煤层气田煤层气井排采动态表现差异很大,考虑不同排采井所处构造位置和原始水动力场背景,识别出了煤层气排采引起的3种局部水动力场模式,即有效扰动型局部水动力场、含水层入侵型局部水动力场和淡水补给型局部水动力场。在有效扰动型局部水动力场中,排出水为煤层水,煤层气井表现出见气快、产气量高等特点;在含水层入侵型局部水动力场和淡水补给型局部水动力场中,排出水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来自于邻近含水层或近地表的淡水,属无效排水,煤层气井表现出见气晚、产气量低等特点。在局部水动力场模式的指导下,对断层附近的排采井要避免射开邻近强含水层的煤层,同时,排采井的井位应避开近地表淡水补给区。
王密计康永尚毛得雷秦绍锋
关键词:排水采气鄂尔多斯盆地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构造变形及“郯庐断裂带”的表现被引量:35
2013年
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制图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断裂系统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论证了郯庐断裂在辽河西部凹陷的表现型式.研究表明如下几点:(1)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构造可以划分为伸展构造和右旋走滑构造两种构造变形系统.伸展构造由一系列NNE-NE向的正断层构成,主要在古近纪发育,并控制了古近系的充填,使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表现为发育在NNE-NE向的台安-大洼断层(F1)上盘、具有"东断西超"结构特征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右旋走滑构造包括2~3条NNE-NE向基底右旋走滑断层(F2,F3和F4)及其伴生构造,主要在渐新世以后发育,走滑相关的断层可以切割到新近系-第四系.(2)受基底走滑断层位置和走向变化的影响,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复式半地堑断陷在中、北部与南部有明显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凹陷南部主要表现为伸展-走滑变形特征,仍保留"东断西超"的复式半地堑结构,而在凹陷北部主要表现为收缩-走滑构造变形特征,改造成为西侧受逆-走滑断层限制、东侧以反转正断层为边界的复杂"地堑"结构.(3)郯庐断裂带从辽东湾海域东部向北分为两支,其中东支向北纵贯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至沈阳附近与敦化-密山断裂连接,西支从辽河西部凹陷中北部、大民屯凹陷穿过并与依兰-伊通断裂相连;辽河西部凹陷的基底走滑断层属于"郯庐断裂带"西支渐新世以来发生右旋走滑位移的表现,切割了控制古近纪沉积凹陷的伸展断层,并诱导盆地盖层沿着基底走滑断裂带发育一系列近EW向的盖层正断层.
漆家福李晓光于福生于天才
关键词:走滑构造新生代郯庐断裂带辽河西部凹陷
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定量划分及其测井识别方法被引量:25
2015年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储集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等特征,本文对该储集层开展了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分析等工作。结果显示,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成岩作用强度及其组合特征对成岩相分类命名,将储集层划分为强压实强胶结中等溶解、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解、中等压实中等胶结弱溶解和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解4种不同的成岩相,并选取成岩综合系数作为不同成岩相的定量表征参数。选取声波时差、密度等对成岩相响应较灵敏的测井曲线,通过岩心薄片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的测井定量识别模型,并对池46等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赖锦王贵文黄龙兴官斌蒋晨冉冶张晓涛李梅王迪
关键词:成岩相测井识别储集层鄂尔多斯盆地
东营凹陷东部始新世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模式被引量:22
2016年
基于岩相分析、流体成因解释、平面沉积相和同生断层编图,对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类9种深水异地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斜坡脚和同生断层下降盘控制了滑动、滑塌体,而断层活动微弱的深水低洼区控制了碎屑流沉积;由于深水沉积区规模小,以及同生断层对局部地貌的控制,深水搬运距离短,导致从滑动、滑塌到浊流的流体转换过程发育不完整,形成以碎屑流或滑塌为主的深水沉积体系;碎屑流主控下的重力流水道可能因为滑水搬运机制而缺乏连续性砂岩沉积;研究有助于深化陆相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的理解,也能为该类砂岩储层的有效预测提供地质模型。
鲜本忠王璐刘建平路智勇李宇志牛栓文朱永飞洪方浩
关键词:重力流碎屑流东营凹陷
印度尼西亚西纳土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被引量:4
2017年
西纳土纳盆地是发育在东南亚巽他克拉通内的裂谷盆地,也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运用盆地分析及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主力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等成藏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差异是造成盆地内烃源岩演化、储集层发育、油气成藏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气可采储量区域上集中在Anambas地堑和Penyu次盆东北部,主要油气田(藏)类型包括挤压背斜、披覆构造和地层—构造型;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渐新统和下中新统。盆地内远景地层圈闭以上始新统—下渐新统Belut组冲积扇相砂砾岩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Gabus—下Arang组河流下切谷砂岩为有利储层,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较大。
倪仕琪王志欣刘凤鸣庞萌张志宇潘志鸿
关键词:油气地质油气分布规律勘探潜力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末期古海洋环境研究的若干问题
2018年
本文通过调研大量文献,系统梳理了前人关于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期古海洋环境特征的研究方法和主要认识,特别是关于古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古温度和古盐度等3个要素。结果表明,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时期,中上扬子地区的古海洋是一个水深较浅、并逐渐趋于氧化的浅海水体环境;古海水温度为7.0℃-38.6℃,且在灯影组晚期升高,主要为亚热带气候;海水盐度较新元古代早期有降低的趋势,但仍为海相环境,且灯影组二段和灯影组四段时期盐度相对更大。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在地质演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能够为解释当时地球的气候条件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提供依据。现阶段研究中的问题包括:1)缺乏同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区域对比;2)古海水绝对深度的研究十分薄弱;3)缺乏古海水盐度的直接指示依据。建议开展高分辨率古环境指示参数垂向序列和多剖面横向对比的研究,尝试定量分析氧气浓度随古海水绝对深度的变化规律,探索指示古海水盐度的直接依据。
孙海涛谢瑞钟大康任影杨雪琪钟泞聪姜杨锦丰
关键词:扬子板块氧化还原条件古温度古盐度
变差函数在沉积微相自动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06年
提出了一种建立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模式的新方法,即利用变差函数对测井曲线的形态进行研究,并将不同方向上的变程作为定量刻画参数,来分析各个方向变程所蕴含的沉积学意义。0°方向的变程反映沉积环境的能量稳定程度;90°方向变程反映水动力动荡程度;45°和135°方向变程分别反映正韵律和反韵律特征。变程星形图可全面地刻画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反映沉积环境的水动力变化规律。以多方向变程为主要参数建立的定量识别模式,对微相分类明显,易于导入各类模式识别方法中,从而提高微相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
靳松朱筱敏钟大康
关键词:变差函数沉积微相沉积环境测井曲线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苦水沟地区白山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苦水沟地区白山组实测剖面烃源岩展布特征及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山组暗色泥岩发育,厚度达到了518.1m,主要沉积于浅海陆棚环境。有机碳含量分布范围0.05%~1.26%,平均值为0.57%。应用Pr/nC17与Ph/nC18的相关关系及C27、C28、C29甾烷(ααα-20R)的相对含量,判断其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及粘土矿物的研究均表明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综合评价认为,苦水沟地区白山组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蒋兴超陈践发唐友军魏建设姜亭
关键词:烃源岩生烃条件
共78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