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石流
  • 2篇泥石
  • 2篇泥石流
  • 2篇次生
  • 1篇应急
  • 1篇灾害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梯田
  • 1篇泥石流灾害
  • 1篇判识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流速
  • 1篇景观
  • 1篇飞龙
  • 1篇崩塌
  • 1篇MANN-K...
  • 1篇糙率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四川省山区减...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陈宁生
  • 3篇刘黎
  • 2篇何杰
  • 2篇李战鲁
  • 2篇李欢
  • 1篇刘善均
  • 1篇崔鹏
  • 1篇罗德富
  • 1篇杨成林
  • 1篇谢万银
  • 1篇姚令侃
  • 1篇田连权
  • 1篇黄蓉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四川水力发电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山区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原则与模式被引量:13
2009年
绕行(避让)或穿越是道路面对泥石流灾区两种传统的处理方式。绕行就是远离灾区,穿越有从流通区或从堆积淤埋区通过两种模式。在淤埋区通过包括地上桥梁(忌用涵洞)和地下隧道两种模式。地上模式中还有从扇顶、扇腰或扇缘通过三种模式可供选择。这些原则与模式均与泥石流性质、规模和公路级别息息相关。本文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原则与模式。
陈宁生崔鹏姚令侃何杰李战鲁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
新疆天山天池景区飞龙涧崩塌及其防治被引量:8
2009年
飞龙涧崩塌位于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内,发育在天池冰碛湖堤东侧,三工河左岸陡崖上,4个崩塌体组成的一大型浅层崩塌。崩塌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马蹄形,面积0.105 km2。飞龙涧大型崩塌是地质因素、地貌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激发因素——暴雨、有利的地质地形条件——基岩破碎、山高坡陡和地下水长期作用、河流冲刷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本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了防崩减灾对策,具体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刘黎陈宁生罗德富
关键词:崩塌
近37a新疆天山天池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对新疆天山天池气象站近3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Mann-Kendall检验,发现了包括气温、降水在内的气候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37年里,温度在1%的置信水平下呈单调上升趋势,降水也表现出了增加趋势。相应的时间序列分别在1996年、2001年附近有一个明显的跳跃,气温升高了0.8℃,降水增加了21.5%,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对天池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森林演替,山地灾害频繁发生,谷地森林严重破坏。
刘黎陈宁生田连权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MANN-KENDALL检验
汶川5·12地震次生泥石流沟应急判识方法与指标被引量:18
2009年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堆积物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将导致灾区部分山洪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为此,给出了一种泥石流沟的判识方法和指标。调查发现,汶川灾区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满足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提出用流域单位面积的松散固体物质方量来判识泥石流沟;调查西部山区的50条泥石流沟,提出以0.1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以2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粘性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
陈宁生黄蓉李欢谢万银
关键词:地震判识
景观型多级梯田沉沙池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新疆天山天池沉沙池是修建在著名风景区内的一个沉沙减淤工程,根据景区对沉沙和景观的双重要求,采用了六级"梯田式"沉沙池,每级形成了湖泊形条渠沉沙池,邻级沉沙池通过具有复式梯形断面溢流口的围堤连接。与一般的水利水电工程不同,沉沙池底没有采取工程防渗措施,利用沉沙池运行设计,减少部分渗流;利用河床的渗漏过滤作用,间接降低天池的入池输沙量。最后,在设计参数下,对泥沙的沉降率进行了计算。着重介绍了景区沉沙池设计的一种新思路,对以后类似沉沙池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欢陈宁生刘善均刘黎
关键词:梯田景观
泥石流弯道超高与流速计算关系的研究——以巴塘通戈顶沟地震次生泥石流为例被引量:11
2009年
我国山区尤其是地震山区暴发众多的泥石流,泥石流的流速计算始终是一个科学难题。对于在弯道运动的泥石流,假设凹凸两岸角速度相等,可以利用动能与势能的平衡及速度关系,计算泥石流的流速。据观测,在泥石流的弯道运动中,凹凸两岸的角速度并不相等,所以利用角速度相等得出的流速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误差。在角速度不等的基础上,依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和泥石流的弯道运动的基本特征,推导泥石流弯道运动超高现象与流速关系的基本方程,利用实地调查的泥深及弯道断面特征计算弯道泥石流流速,并对弯道角速度相等或不等的流速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得出采用用角速度假设计算更为合理的结论。同时,还提出了根据泥石流弯道流速推算沟床糙率的计算方法,并将该计算糙率应用与直道流速计算,以验证泥石流沟道的整体流速计算的合理性。将本方程应用于川藏公路四川段通戈顶地震次生泥石流沟,分析结果证明按沟道凹凸两岸角速度不等计算,流速沿沟床断面并非直线分布,泥深为一条近似的抛物线分布,而且流速计算数值较角速度相等情况下偏小,这与野外观测的泥石流弯道运动的特征更为接近。
陈宁生杨成林李战鲁何杰
关键词:泥石流流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