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作品数:1,243 被引量:3,926H指数:22
- 相关作者:刘魁刘波廖小琴孟飞陈良斌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民主仍在路上——论朗西埃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理论被引量:1
- 2016年
- 朗西埃的激进民主思想是对当前西方流行的政治哲学话语的挑战。他通过对当代西方主流民主理论的批判,从三个角度重新阐释了民主,并审视了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其目的就是要把政治和民主从那种被视为社会治理技术的观念中拯救出来,张扬其"人民主权"的本意,重振其作为人民大众争取自身权益、走向自由解放的实践的含义。这种激进的民主观念对我们理解民主政治、探索推进民主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
- 袁久红许丽
- 关键词:民主政治
- 从“名”看《老子》的哲学突破被引量:3
- 2020年
- 刑名新思潮对礼乐老传统的冲击和挑战动摇了周代政治的权力论证体系,新旧两套系统急需对权力-秩序体系进行重新诠释或建构,作为秩序建构的工具——“名”的问题就此提出。“名”可用来表征春秋中期以降的社会危机,对“名”问题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诸子的“哲学突破”。从“无名”到“常名”揭示了《老子》对“道”的建构过程,即反对本质是“以智治国”的礼、法符号系统,并经由“无知”开启形上之“道”的建构。《老子》继承了“名”的秩序意义和“德”的话语,使“名”突破了作为权力符号的限制而成为一种普遍秩序,并将“德”的价值意味赋予“道”,使之成为价值本体。至此,《老子》将西周以来“天命有德”的思想收束于“道”,完成了对前“轴心时代”思想的继承式突破。
- 周晓露
- 关键词:《老子》哲学突破
- 赋权式治理:乡村生态治理的空间行动逻辑被引量:3
- 2023年
- 传统科层制线性治理在乡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着空间失语的治理失灵问题。从空间视角审视乡村生态治理实践的案例,建构出一个包含“经济空间-权力空间-文化空间”的空间理论框架,以剖析乡村生态空间治理的赋权式治理机制。多重利益结构为赋权式治理提供了经济空间基础,而基于经济空间结构可形成“前台”和“后台”相互转换的权力空间秩序,打破了政府和农民的权力体制壁垒和边界。地方文化空间基于乡村社会内外身份结构和“面子观”,为权力空间秩序良好运转提供社会结构基础,形成“经济-权力-文化”三维一体的整体空间关系治理。因此,应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从自然实体要素治理转向空间关系治理。
- 刘秋文孙迎联
- 关键词:生态治理经济空间权力空间文化空间
- 交换价值视域下的生态危机根源探碛--以《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为原本
- 2024年
-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重新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性及其内在对抗性矛盾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资本追逐交换价值的潜在联系。不仅如此,《手稿》还着重论述了通过建立生产者的联合以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弊端,进而从根源上消解生态危机,为当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南。
- 姚松
- 关键词:生态危机
- 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我国政治稳定的基本前提被引量:2
- 2006年
- 政治体系的稳定需要一个能够长期保持有效性的政治制度作为支撑,政治制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我国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包含内在的有效性,也包括外在的有效性。政治制度的内在有效性是我国政治稳定的内在起点和基本要求,政治制度的外在有效性是我国政治稳定的外在保障和必然要求。
- 张传亮
- 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稳定
- 中国共产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精神的方法论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精神的基本前提是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象、价值导向和育人方向,理解其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启迪功能,把握其中的革命信念和发展信念,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走向世界的信心、全球治理的信心,科学地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并通过执两用中,避免极端;重构思路,不搬教条;超越过去,不忘初心等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
- 薛琳钰孟宪平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自信精神方法论
- 我国大企业发展模式探析被引量:2
- 2001年
- 打造企业航母 ,应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在考察中国大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对中国大企业发展的三种模式“滚雪球式”、“捆绑式”和“跳跃式”
- 孙迎联杜贵阳
- 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主体问题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地进行对象性活动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解放主体、社会主体的统一,是实践与价值、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它实现了主体哲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按照唯物史观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觉醒;"中国特色"表征着社会主义生动的现实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 李晓乐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
- 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性建设
- 2019年
-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民心基础得到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同时应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仍十分尖锐。
- 袁久红
-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
- 论我国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被引量:1
- 2001年
-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的产生 ,源于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取代两权合一的古典企业制度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对应于两权分离 ,在企业组织中 ,企业家职能分解为所有者企业家和经营者企业家分工的结果。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组织的效率 ,另一方面 ,也产生了分工后的协调及相应的协调成本问题 ,也就是企业家的激励约束问题。中国国有企业 2 0年来的渐进式改革 ,在探索改革路径和方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缺乏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即国有企业的有效激励和约束。
- 邱岗
- 关键词: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国有企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