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儋州市卫生防疫站

作品数:26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机构:海南省卫生防疫站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6篇艾滋病
  • 5篇疟疾
  • 5篇吸毒
  • 5篇健康
  • 5篇健康教育
  • 4篇吸毒人群
  • 4篇病毒
  • 3篇性病
  • 2篇登革热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学
  • 2篇饮用
  • 2篇饮用水
  • 2篇娱乐场所
  • 2篇人类免疫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缺陷病

机构

  • 26篇儋州市卫生防...
  • 8篇海南省卫生防...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海南省热带病...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海口市卫生防...
  • 1篇万宁市卫生防...
  • 1篇儋州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杜建伟
  • 3篇陈玉本
  • 3篇黄好壮
  • 3篇邝继深
  • 3篇王敏
  • 2篇何启亚
  • 2篇邓海英
  • 2篇黎正伦
  • 2篇潘文利
  • 2篇王志光
  • 2篇赵治国
  • 2篇汪宁
  • 1篇汤林华
  • 1篇王华
  • 1篇符燕
  • 1篇马焱
  • 1篇曾祥洁
  • 1篇潘先海
  • 1篇符绩超
  • 1篇陈化新

传媒

  • 8篇中国热带医学
  • 5篇海南医学
  • 3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国寄生虫病...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第一届中国艾...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8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4
  • 1篇199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起疟疾爆发的处理报告被引量:1
2003年
羊金灵林经盛陈国志
关键词:疟疾疫情疟原虫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及HIV、HBV、HCV、梅毒的感染状况 ,通过健康教育降低艾滋病的发病水平。方法 利用调查表对戒毒所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基线资料调查 ,采用发放宣传材料、讲课、放录像等方法进行教育干预。结果 戒毒人员中未婚占 72 96 %,待业人员占 6 5 36 %,年龄主要分布在 15~ 30岁 ,平均毒龄 2 98年 ,静脉吸毒占 33 85 %,其中 2 4 70 %有共用注射器行为。抗-HIV、抗 -HCV、HBsAg、梅毒阳性率分别为 0 2 0 %、2 9 6 9%、2 2 85 %和 7 0 3%。通过健康教育 ,戒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提高了 1 34~ 2 4 16百分点。结论 应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广泛的艾滋病知识及毒品危害的健康教育 ,遏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蔓延。
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吸毒人群疾病预防
海南山区当前疟疾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14
1998年
1989年以来对海南山区的疟疾现状和流行特征的深入调查研究表明,海南山区的疟疾已由原来的稳定性超高度流行变为当前非稳定性中低度地方性流行,疟疾年带虫发病率约为3%~5%,恶性疟约占1/3,多数居民点疟疾传播已明显降低,仅少数近山麓村庄为高发点,高发村庄的疟原虫率约为5%。上山住宿是疟疾感染,特别是恶性疟感染的主要来源,部分上山作业和住宿的居民是疟疾感染的高危人群,多数疟疾病例治疗不彻底是疟疾持续传播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农民蚊帐使用、求医行为和医疗卫生条件已有所改善,但社会经济与人的行为因素对疟疾的流行与控制仍有重要影响;恶性疟对氯喹的抗性有所下降,但对哌喹的抗性增加;随着土地和森林的大规模开垦及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主要媒介大劣按蚊的分布及危害已大为缩小;微小按蚊已广泛复现,由残存状态上升为次要媒介,其生态习性已有所改变,在当地居民点其传疟作用较低,但在临时的或新的居民点可引起疟疾暴发。上述流行特征将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依据。
吴开琛汤林华陈文江陈文江刘德全顾政诚蓝昌雄林明和顾政诚陈国志蔡贤铮邓达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按蚊
海南省儋州市沿海部分乡镇健康人群肠道病毒带毒调查被引量:1
1997年
1993年10月在海南儋州市沿海部分乡镇,对健康人群肠道病毒带毒率进行调查,共采集259人的大便标本,病毒分离阳性21人,带毒率8.11%。其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和Ⅱ型各1株,检出率0.77%(2/259),非脊灰肠道病毒19株,检出率7.34%(19/259)。各乡镇健康人群带毒率无显著性差异(X2=3.65,P>0.05)。各年龄组人群带毒率被动在1.92-16.67%之间,0-2岁组儿童带毒率高于其他组人群。提出要重视做好婴幼儿的卫生保健。调查结果提示,对脊灰高危地区反复进行“扫荡”式的普服脊灰疫苗的强化免疫措施,能迅速消除残存疫点,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本文讨论了为消灭脊灰的证实工作提供依据,加强非脊灰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研究的重要性。
符哲才周立文马焱林春燕黄中兴孙莲英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带毒率流行病学
儋州市吸毒者中检出5例抗-HIV阳性的调查分析
2003年
2002年3月至5月,省站人员和我们对儋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收容的吸毒者88人进行HIV调查,共检出5例抗-HIV阳性,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羊金灵林经盛
关键词:吸毒抗-HIV阳性血清学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儋州市水灾及其灾后生活用水监测结果分析
2003年
目的 为了贯彻琼卫防 [2 0 0 0 ] 66号文件精神 ,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方法 按文件要求对重灾区饮用水灾时与灾后 (即投氯消毒前后 )进行了监测。监测指标为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集中式供水加测余氯。结果 灾时各种饮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供水类型不同污染程度不同 ,灾后经过加氯消毒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灾时与灾后细菌总数合格率为 31.0 %与 92 .3% ,大肠菌群为 36.7%与 93.0 %。结论 重灾后饮用水水源受到了严重污染 ,要经过投氯消毒后方可饮用 ,这样才能达到安全用水 。
阮美花杨贵贤胡波
关键词:灾后饮用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儋州市公共娱乐场所421例服务小姐性病感染调查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了解海南省儋州市公共娱乐场所的服务小姐感染性病状况 ,掌握性病发展趋势和流行特点。为下一步针对这组人群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社区内公共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分为有固定场所的三倍服务小姐和路边拉客的暗娼两类。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液和阴道分泌物两种标本 ,分别做梅毒、衣原体、淋球菌、念珠菌的血清检测和涂片培养。 结果  42 1例服务小姐中感染一种或多种性病的比例为 18 94% ,其中感染梅毒者为6 79% ,感染淋病的为 3 5 6% ,感染衣原体的为 15 2 0 %。暗娼的感染率比三陪服务小姐高 (P <0 .0 5 )。 结论 儋州市公共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性传播疾病感染率高 。
梁奕卫林经盛羊金灵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服务小姐性病流行病学
417例女性性服务者感染艾滋病性病情况调查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了解掌握提供或可能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感染艾滋病性病情况以及在商业性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情况 ,为针对此类人群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某市提供或可能提供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 ,选取符合者 4 17例 ,按服务方式分为“娱乐场所性服务者”和“路边性服务者”两类。分别采集血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 ,进行HIV、梅毒、衣原体感染检测和淋球菌、念珠菌涂片及培养鉴定。问卷调查她们在商业性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情况。结果  4 17例中尚未发现感染HIV者 ,感染 1种或多种性病的占 18.94 % ,其中感染梅毒者为 7.38% ,感染淋病的为3.5 7% ,感染衣原体的为 10 .95 %。路边性服务女性性病总感染率为 5 0 .0 0 % ,远比娱乐场所性服务女性感染率高 ,路边性服务女性安全套使用率比娱乐场所性服务女性低。结论 路边性服务女性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比娱乐场所性服务女性的危险性大 ,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性行为干预。
何启亚林经盛曾祥洁羊金灵张帆陈仕发杜建伟符丽苹潘先海符燕徐玉金王秀凤
关键词:艾滋病性病女性性服务者
娱乐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评价在娱乐场所中推广使用安全套 ,预防性病的效果。 方法 采取行政干预手段 ,在娱乐场所中强制放置安全套 ,并通过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活动 ,在服务小姐中传授使用安全套方法 ,通过宣传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 ,促使她们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结果 开展工作 1年以后 ,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干预前的 8 40 %上升到干预后的 2 3 5 7%。淋病的发病率由干预前的 3 5 7%下降到 2 5 5 % ;衣原体的发病率由 11 0 3 %下降到 6 63 % ;梅毒的发病率由 7 5 8%下降到 4 3 5 %。
胡波林经盛冯元贵羊金灵何启亚
关键词:娱乐场所安全套性病艾滋病
海南岛埃及伊蚊的生态学控制被引量:1
1994年
从1991年11月起,在儋州市登革热以往流行最严重的5个乡镇(209平方公里,11万人口),对村民进行预防登革热知识的教育,促使他们行动起来改变那些有助于埃及伊蚊生长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俗,破坏或消除该蚊媒的生态环境,达到控制登革热的目的。经过18个月的现场实践,知道控制登革热必需知识的人,从3.13%增加到51.71%。在省区干部中100%的人知道党革热知识,学生达到84.99%,家长从2.64%增至61.6%,家庭主妇也从1.89%增加到45.38%。埃及伊蚊幼虫的密度(布雷图指数),从实验前的42.38降至1993年5月的4.75,下降88.79%。
赵治国黎正伦汪宁王传滋邓海英陈玉本苏善强邝继深杨静符壮才梁武郑贻杰阮美花陈晋义符壁还严森陈育徐金华许明
关键词:登革热健康教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