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作品数:8,151 被引量:16,661H指数:36
相关作者:张皓陈其泰瞿林东张涛汪高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358篇期刊文章
  • 5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61篇历史地理
  • 997篇文化科学
  • 628篇政治法律
  • 600篇哲学宗教
  • 309篇经济管理
  • 242篇文学
  • 189篇社会学
  • 81篇语言文字
  • 66篇艺术
  • 60篇军事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2篇天文地球
  • 30篇医药卫生
  • 19篇农业科学
  • 19篇自然科学总论
  • 16篇轻工技术与工...
  • 12篇生物学
  • 12篇建筑科学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12篇史学
  • 430篇文化
  • 291篇政治
  • 278篇主义
  • 278篇民族
  • 273篇社会
  • 264篇教育
  • 239篇学术
  • 236篇国史
  • 199篇中国史
  • 184篇史学史
  • 179篇中国史学
  • 166篇清代
  • 165篇教学
  • 153篇战争
  • 148篇民国
  • 143篇学科
  • 140篇史学理论
  • 130篇历史学
  • 121篇唐代

机构

  • 7,878篇北京师范大学
  • 5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5篇中国人民大学
  • 31篇北京大学
  • 24篇河北大学
  • 19篇首都师范大学
  • 18篇清华大学
  • 14篇青海师范大学
  • 13篇复旦大学
  • 13篇山东大学
  • 1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0篇教育部
  • 9篇四川大学
  • 8篇西北大学
  • 8篇淮北师范大学
  • 8篇人民日报社
  • 8篇中国第一历史...
  • 8篇故宫博物院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61篇张皓
  • 150篇陈其泰
  • 122篇瞿林东
  • 105篇李锐
  • 105篇杨共乐
  • 103篇张越
  • 103篇汪高鑫
  • 101篇王子今
  • 95篇周文玖
  • 94篇黄安年
  • 90篇张建华
  • 87篇晁福林
  • 84篇王开玺
  • 79篇张昭军
  • 74篇李帆
  • 72篇向燕南
  • 68篇朱汉国
  • 67篇游彪
  • 67篇郑师渠
  • 65篇李凯

传媒

  • 353篇史学史研究
  • 251篇北京师范大学...
  • 219篇史学月刊
  • 189篇史学理论与史...
  • 123篇史学理论研究
  • 111篇历史研究
  • 105篇河北学刊
  • 94篇历史教学问题
  • 94篇历史教学(下...
  • 87篇安徽史学
  • 75篇世界历史
  • 74篇淮阴师范学院...
  • 72篇文史知识
  • 68篇廊坊师范学院...
  • 66篇史学集刊
  • 65篇人文杂志
  • 62篇学术研究
  • 61篇中国史研究
  • 61篇中国史研究动...
  • 58篇晋阳学刊

年份

  • 8篇2024
  • 258篇2023
  • 273篇2022
  • 262篇2021
  • 330篇2020
  • 361篇2019
  • 281篇2018
  • 287篇2017
  • 303篇2016
  • 369篇2015
  • 295篇2014
  • 335篇2013
  • 343篇2012
  • 329篇2011
  • 339篇2010
  • 367篇2009
  • 438篇2008
  • 419篇2007
  • 359篇2006
  • 271篇2005
8,1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国志》以“志”为名缘由及史学意图
2021年
《三国志》以"志"为名,是受到了《尚书》《汉书》的影响。同时它也继承了《汉书》中以"志"作为总结性文体的学术传统。陈寿以此昭示,即便不能叙述大一统王朝的整体历史情况,也要保证各个区域的历史叙述的完整性。可以推测陈寿心中,有着超越王沈《魏书》、韦昭《吴书》和王崇《蜀书》的宏大构想和野心。《三国志》的出现,也为其他区域史的历史书写提供了范本。
曲柄睿
关键词:《三国志》《汉书》
西学视角下的戴震义理学--以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对戴震义理学的解说为核心
戴震在清代思想、学术史上具有关键地位,这已是如今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在清末以前,戴震在人们心目中主要还是考据大师,其地位是学术史上的,而非思想(哲学)史上的。今日戴震在学术、思想上完整地位的确立,尤其是戴震义理学之价值在遭...
李帆
关键词:政治思想
晚明清初江南征稿之风初探
晚明至清初,江南书业发达,编刻书籍数量众多。其时编者纷纷发布征启,传播四方,广致邮筒,随收随刻,形成了一股征稿之风。征稿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当代诗文的选编成为一种时尚;征稿为编书提供诸多便利;出版业发达;重视征启的广告宣传...
张升
关键词:晚明清初征稿书坊
文献传递
东晋士族与兵权——侧重于侨四姓士族掌兵权之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士族是东晋政治舞台上重要的统治阶层 ,兵权是国家权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晋的国家武装可分为中央禁军、都督区两类。本文对士族 (以侨四姓为主 )担任军职和统兵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归纳出 :一、士族掌兵权呈主体差异性、家族世袭性 ;二、由于兵力分布上的地域差异 ,东晋一度 (前、中期 )呈内轻外重之兵势格局。
庞骏
关键词:东晋士族兵权
全文增补中
从考古遗址马骨分辨马衔证据的新方法
2012年
马匹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作为人类驯化的一种自然力量,对人类生活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柴尔德生前十分关注考古遗址中的马骨研究,在他的《告别辞》中,他特别呼吁考古学家加强对马骨的研究。在得知河南辉县发现了车马坑后,他还特地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写信,详细询问马车的形制。布鲁斯.特里格提到,马可能是在中亚驯化的,然后与马具一起传到世界各地。然而,这个传播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马在我国商代就已引入,到春秋战国,马车和骑乘已经成为贵族和军队的常用运载工具,这个过程非常值得研究。目前我国学界对马的作用大致集中在马具和轮车,对马骨本身的研究似乎还比较薄弱,原因可能是缺乏比较系统可靠的鉴定方法。本文从分辨马衔对牙齿和齿隙的损伤来了解马匹的役使,为从马骨证据来了解马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文章认为,使用马衔会对马的第二下臼齿前缘以及齿隙造成损伤,表现为下第二前臼齿前角的磨蚀、前缘釉质和齿质的带状暴露,在下颌的齿隙部位则会造成骨骼的磨蚀和新骨的形成。人们甚至还会刻意锉去下第二前臼齿的前角,使马在套上马衔时比较舒服。但是,为了和马牙的自然损耗相区别,在分辨马衔磨蚀时,需要检视这种磨蚀是否与上第二臼齿的咬合对应,马匹是否患咬合不正等等。同时还要考虑马衔质地以及役使的方式和强度等因素。我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马骨也很丰富,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结合马具和马车遗存,可以深入了解马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驾驭方式,提高动物考古在社会文化信息提炼上的能力。本文中译因篇幅所限而略去了许多统计表格和一些照片。
R.本德里陈哲安家瑗陈淳
关键词:考古遗址齿隙釉质马匹
明清的民族政策与正史的民族观念被引量:1
2013年
民族政策作为时代政治的重要内涵,必然会对时代史学特别是官方正史产生影响。明清两朝民族政策总的方针是"威德兼施",这样的民族政策对明清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观念影响颇深。所谓"威",体现在军事上为武力征伐,政治上则是歧视与强迫同化;所谓"德",主要体现在对被统治民族的招抚优待和"因俗而治"上。这种"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反映到正史《元史》和《明史》中,则分别呈现出"大民族主义"和"华夷一家"的民族观念。
许曾会
关键词:正史民族观念
从甲骨文“呙”字说到殷人的忧患观念被引量:2
2018年
甲骨文"■"(或写作■),当释为"呙",在卜辞中多读为"祸",过去将甲骨文"■"字释读为"祸",实为鸠占鹊巢。"■"当依于省吾先生说读为"咎"。它与甲骨文"祸"字虽然同与灾害有关,却有不少区别。主要是在卜辞里,祸由人起,而咎自外来。殷人的灾患观念里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战国时期,孟子论国家存亡之机曾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商王朝立国五百余年,与殷人浓厚的忧患意识是有关系的。
晁福林
关键词:殷商卜辞忧患意识
试论晚清外交人才观的演进
2005年
晚清国人对外交人才观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过程。从最初国人对选拔外交人才的讨论到外交官职业化思想的明晰,他们的观念可谓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初步树立起了近代化的外交人才观。中国传统外交人才观与近代西方外交人才观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近代西方的强势地位,决定了国人外交人才观的演进必然是接受西方理念的过程,其间不断交织着中西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任云仙王华玲
关键词:晚清时期文化素养
一部探索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严肃著作——读《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张宏毅
关键词:苏联演变苏联剧变著作
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和全球环保运动被引量:1
2006年
当代世界问题教学,乃中学历史教学一大薄弱环节,为帮助中学师生从全球角度认识历史与现实。更全面地看待当代世界,应本刊编辑部特别邀请,本刊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知名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撰写了《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系列专题文章,并从2006年起由本刊连载。愿我们的这一策划借助黄先生的笔触,能够对中学的当代世界史教学多所裨益。
黄安年
关键词:环保运动生态环境中学历史教学世界史教学
共78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