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 作品数:108 被引量:101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铁宝吴瞻孔令琦袁蓉黄郁萱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博物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 曾国藩与《江宁府学记》碑
- 2013年
- 《江宁府学记》碑文乃清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九年所撰,该碑同治十二年始镌。本文通过对同治年间江宁府学沿革过程的梳理与考证,以及对《江宁府学记》碑文的深度解析,试图阐明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在南京各项善后事宜的筹办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追求清朝战后中兴的精神层面思考和努力,侧面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清朝统治基础及传统儒学礼制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 魏星
- 关键词:曾国藩碑文
- 谈园林陈列艺术的构思
- 1990年
- 1989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瞻园园史陈列,我们从中引发了一些对园林陈列艺术的想法,终贸然撰文,以求教大方。瞻园地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西边,从明朝建园,至今已历六百余年。其间,达官显贵,墨客骚人;几度风雨,几度沧桑;留下了斑斑的历史遗迹和丰厚的史料佳话。但要把这些史料提纲挈领为园史陈列,特别是在园林里展示她的朝代变迁,对我们来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遇到了先例鲜见的难题。
- 夏京生章义平谭跃
- 关键词:瞻园陈列艺术装饰手法历史事件
- 瞻园的植物配置艺术探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瞻园原来是明初中山王徐达的故邸,始建于嘉靖初年。清时与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留园并称"江南五大园林"。其在运用植物寓意造景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使植物与建筑、山水等合理配置而共同构成园林的环境,还利用植物本身的观赏性营造园林的景点。作者试图通过以下方面对瞻园的植物景观艺术进行探究:(1)植物在瞻园景观中的观赏性,包括瞻园观赏植物的姿态美、色彩美、风韵美;(2)植物配置在瞻园景观中的实际运用,包括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 夏才根
- 关键词:瞻园古典园林艺术植物配置景观
- 诗意瞻园——对清代有关瞻园诗词歌赋的解读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歌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清代有关瞻园的诗词歌赋是研究瞻园历史的重要文献史料之一,也是分析瞻园景观发展与变化,和解读瞻园造园艺术特色的补充资料。
- 鲁维敏
- 关键词:清代诗词歌赋瞻园景观
- 博物馆影像管理数字化
- <正>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得到科学的应用。为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协调发展,我们研究“文物影像数字化”的技术,以达到最大化的发挥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系统应用。数字影像...
- 吴瞻
- 文献传递
- 博物馆陈列展示中自然光的运用被引量:4
- 2008年
- 光的造型设计属于展览形式设计。光是渲染展厅气氛,烘托文物展品的重要手段。用光不当会造成文物展品的损坏,所以在文物展览中光的运用设计十分重要。
- 吴瞻
- 关键词:自然光博物馆文物展览陈列展品
- 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被引量:4
- 2010年
- 国民党出于民族革命的政治需要,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完全肯定的态度。随着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兴起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又从保卫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否定太平天国,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太平天国评价的学术之争转变为国共两党的政治争论。通过研究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原因及其过程,重新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是探讨这一问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历史启示。
- 方之光袁蓉
- 关键词:国民党太平天国曾国藩
- 清代书联的修复与思考-谈西方现代修复原则在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纸质文物是人类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纸张保护技术对于完整地表现纸质文物的内容和思想、延长纸质文物的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现代修复原则更加注重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文物本身,避免更多的人为因素对文物的干扰,强调...
- 李玮
- 关键词:纸质文物
- 太平天国与西方科学文明的关系
- 1989年
-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洪仁开目睹旧中国已“失色”、中华民族的命运“可哭”、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可慨”!他们不能无动于衷,但中国向何处去?是继续闭关锁国或是变革进步,做为“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在戎马倥偬中想到了用变革的手段来振兴中华,这是难能可贵的。十九世纪中叶的西方科学文明已进入繁荣阶段,因为“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化国家。”
- 郭存孝
- 清同光年间江宁府城隍庙告示碑考释——兼论城隍庙的教化功能
- 本文对清同光年间江宁府城隍庙告示碑进行了考释。文章围绕清江宁府城隍庙的变迁与湮没、同治年间的3通城隆庙告示碑、光绪年间的3通城隆庙告示碑、告示碑所反映同光年间江宁府的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张蕾
- 关键词:晚清历史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