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 作品数:35 被引量:296H指数:8
- 相关作者:姚国峰金萍陈庆青周家贵姚远更多>>
- 相关机构: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合肥工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 水资源对合肥市城市发展的影响被引量:5
- 2001年
- 合肥市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 ,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从水资源系统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污与纳污系统角度分析了水资源对该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对策。
- 尚广萍
- 关键词:水资源城市发展
- 真菌吸附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生物修复是处理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真菌在生物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真菌的分类着手,分别对酵母菌、霉菌、伞菌等,对重金属的修复能力及其修复机理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旨在为真菌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姚远李定心
-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真菌生物吸附生物转化
- 西气东输对合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2年
- 随着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于2003年到达合肥,合肥市的能源结构将产生深刻的变化。这将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使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能够满足《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的总量控制指标和大气环境容量的要求。
- 赵明姚国峰
- 关键词:西气东输大气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能源结构排放量
- 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工艺实例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在分析餐厨垃圾现有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利用特种复合微生物菌种将餐厨垃圾发酵分解成有机肥料,对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工艺包括辅材加工区,餐厨垃圾前处理区(包括卸料、振动除水、分拣、粗碎、挤压、搅拌等),固态物圆型一次发酵区,槽型二次发酵、静置区,固态有机肥制粒、包装区,液肥生产区等多个环节。从源头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解决"地沟油"问题。
- 姚远熊建林程潇君熊鸿斌
- 关键词: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
- 化学沉淀——过滤法处理含锌磷化废水被引量:9
- 1998年
- 根据含锌磷化废水特性,以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采用化学沉淀———过滤工艺,两级沉淀,分段控制pH条件。运行结果表明:进水平均CODcr148.1mg/L,TP44.4mg/L,Zn8.7mg/L,油32.1mg/L,出水平均CODcr42.5mg/L,去除率71.3%,TP1.0mg/L,去除率97.7%,Zn0.4mg/L、去除率95.4%,油5.3mg/L,去除率83.5%;处理费用1.48元/t。
- 何怀胜
- 关键词:含锌磷化化学沉淀废水处理
- 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被引量:100
- 2001年
- 文章将模糊聚类与层次分析相结合 ,提出了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宣州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该方法克服了综合指数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的缺点 ,较好地反映了环境质量分级界限的模糊性 ,并且较好地解决了权值分配问题 ,使评价结论更合理、可靠 ,是一种有价值的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徐福留周家贵李本纲曹军陶澍
- 关键词:层次分析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水源水体中有害蓝藻水华的控制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 2011年
- 近二十年来,国际上在淡水水体,尤其在水源水体中有害蓝藻水华的控制及去除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就该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在重点评价各种控藻和除藻技术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现有技术的使用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该领域中控藻、除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姚国峰汪海波
- 关键词:蓝藻水华富营养化控藻除藻
- 如何进一步增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被引量:8
- 2002年
- 赵明姚国峰
-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公众参与建设项目有效性
- 合肥市金寨路高架桥交通噪声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对合肥市金寨路高架复合道路进行交通噪声监测,研究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噪声与车流量密切相关,随着与高架路距离的增大,地面各测点的噪声值呈递减趋势;高架复合道路平直段与下坡路段的噪声在临街建筑竖直立面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 汪健伟刘盛萍程英
- 关键词:高架桥噪声
- 房地产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被引量:6
- 2004年
- 针对合肥市住宅建设发展速度快而相关环境管理法规不配套,住宅周边环境污染和配套设施产生噪声、废气对住宅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建议及早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建立统一的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的区域,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在不同环境功能区之间设置环保防护间距的技术规定。
- 姚国峰千勇
-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环境问题住宅建设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