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096 被引量:6,561H指数:36
相关作者:曹相生孟雪征吴青周元正张翠丹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52篇期刊文章
  • 14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4篇建筑科学
  • 16篇化学工程
  • 11篇水利工程
  • 7篇天文地球
  • 6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理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52篇硝化
  • 277篇脱氮
  • 229篇污水
  • 220篇反硝化
  • 219篇污泥
  • 173篇除磷
  • 149篇厌氧
  • 130篇氨氧化
  • 112篇厌氧氨氧化
  • 107篇反应器
  • 90篇水处理
  • 85篇生物脱氮
  • 81篇短程硝化
  • 81篇生活污水
  • 79篇滤池
  • 68篇污水处理
  • 65篇颗粒污泥
  • 64篇脱氮除磷
  • 62篇渗滤
  • 62篇渗滤液

机构

  • 1,095篇北京工业大学
  • 299篇哈尔滨工业大...
  • 98篇北京城市排水...
  • 19篇北京市市政工...
  • 1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3篇山东建筑大学
  • 1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0篇桑德集团有限...
  • 9篇兰州交通大学
  • 9篇昆士兰大学
  • 7篇东北师范大学
  • 7篇浙江工业大学
  • 7篇中国城市建设...
  • 6篇广州大学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北京恒动环境...
  • 5篇北京建筑工程...
  • 5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建筑设计...

作者

  • 313篇彭永臻
  • 260篇张杰
  • 209篇李冬
  • 189篇王淑莹
  • 123篇李军
  • 90篇李星
  • 85篇杨宏
  • 82篇杨艳玲
  • 52篇曹相生
  • 51篇曾辉平
  • 48篇张树军
  • 47篇郝瑞霞
  • 43篇杨庆
  • 42篇孟雪征
  • 31篇甘一萍
  • 30篇王俊安
  • 28篇孙洪伟
  • 25篇张岩
  • 24篇李圭白
  • 19篇张永祥

传媒

  • 129篇中国给水排水
  • 12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20篇中国环境科学
  • 118篇环境科学
  • 53篇化工学报
  • 53篇环境工程学报
  • 30篇哈尔滨工业大...
  • 30篇给水排水
  • 28篇水处理技术
  • 2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4篇工业水处理
  • 13篇哈尔滨商业大...
  • 11篇环境工程
  • 11篇净水技术
  • 11篇环境污染治理...
  • 10篇环境污染与防...
  • 10篇中国土木工程...
  • 9篇现代化工
  • 9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7篇2023
  • 18篇2022
  • 12篇2021
  • 21篇2020
  • 33篇2019
  • 34篇2018
  • 55篇2017
  • 74篇2016
  • 67篇2015
  • 81篇2014
  • 67篇2013
  • 48篇2012
  • 77篇2011
  • 95篇2010
  • 118篇2009
  • 102篇2008
  • 56篇2007
  • 73篇2006
  • 37篇2005
  • 19篇2004
1,0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成氨废水短程反硝化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取自强化A/O工艺处理合成氨废水中试装置的活性污泥,在pH、碳源和温度均不为限制性因素条件下,短程反硝化和全程反硝化均为零级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全程反硝化,短程反硝化可以节约14.1%的碳源和55.7%的反硝化时间;初始NO2--N为36.82 mg.L-1时反硝化最快,比反硝化速率(以NO2--N/VSS计)为0.509 g.(g.d)-1;pH为7.5时反硝化速率最快,实际运行中应避免缺氧区pH>9;选择性增殖的反硝化菌对甲醇和乙醇形成了良好的适应性,却对葡萄糖和乙酸等其它低分子易降解有机物产生了不适应性.
李妍李泽兵马家轩王晓毅赵白航李军
关键词:合成氨废水短程反硝化碳源
三段式硝化型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及特性被引量:15
2015年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研究了三段式串联的硝化型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挂膜启动及各段的硝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中间沉淀池出水作为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进水进行自然挂膜,在无需投加接种污泥的情况下,20d挂膜成熟,NH4+-N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反应器中随着沿程推流,三段的生物量和生物膜厚度逐渐降低,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膜厚度分别为1271.25mg/L和119.45μm.分析各段的硝化特性,发现三段在低温15℃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比硝化速率,并且在同一温度下(15,23,32℃),第2、3段的比硝化速率均大于第1段.针对上述现象,根据比耗氧速率SOUR粗略估计了AOB和NOB在各段中的相对比例.3段AOB的百分比分别为(25.64+4.89)%,(34.59+5.02)%,(42.50+1.57)%,而NOB的百分比为(23.52+3.35)%,(39.65+4.26)%,(40.69+2.19)%.此外,系统运行125d的FISH结果表明,3段的微生物菌群分布确实存在差异.与第1段相比,后2段的AOB和NOB更容易成为优势菌.
张淼彭永臻王聪汪传新薛晓飞庞洪涛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比耗氧速率
SRT对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污泥进行碳源开发试验。在水解酸化池的HRT为32h、温度为35℃、污泥回流比为1的条件下,考察了SRT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RT=4 d时系统的产酸效果最佳,出水SCOD稳定在1 178.19 mg/L左右,TOC保持在517.34 mg/L左右,水解酸化池的碱度维持在约854.3 mgCaCO3/L;当SRT为10 d时,系统的产酸效果恶化并进入产甲烷阶段。碱度能够反映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系统的产酸效果,当碱度维持在854.3~1 029.3mgCaCO3/L时,水解酸化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产酸效果,这对于提高碳源受限型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及降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任健李军王洪臣甘一萍周军张帅
关键词:初沉污泥污泥停留时间碳源
生物除磷系统聚糖菌的代谢机理及菌群结构被引量:19
2008年
针对聚糖菌的富集引起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运行不稳定问题,开展聚糖菌代谢机理、微生物形态和菌群结构研究,以了解EBPR工艺的微生物原理.聚糖菌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体内的糖原以获得能量来摄取外界环境中的短链脂肪酸,因而在厌氧反应阶段与聚磷菌形成对有机底物的竞争矛盾.尤其当聚糖菌在某些未明确因素下取得竞争优势后,系统中的聚磷菌将逐渐被淘汰替换或成为非优势菌种,从而导致EBPR除磷功能的完全丧失.研究表明,进水基质类型、进水P/C比、pH、温度以及亚硝酸盐等因素决定着聚糖菌和聚磷菌的竞争优势,并在特定阈值内引起EBPR系统聚糖菌的富集而使除磷功能丧失.
王亚宜彭永臻潘绵立王淑莹鲁文敏
关键词:强化生物除磷聚糖菌聚磷菌糖原
内循环对Orbal氧化沟系统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试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利用改进的Orbal氧化沟中试系统(其中,氧化沟主体容积460L),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研究了内循环对系统的影响,实现了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增加内循环回流比,可以增强系统对氨氮负荷的抗冲击能力,提高脱氮效果,但是除磷效率降低.考虑COD、氮和磷等指标,控制系统内循环回流比为1,可得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对系统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结果表明,聚磷菌约吸磷0.18 mg P/mg COD,与文献值接近.试验发现,系统中存在着反硝化聚磷菌(DPAOs),其比吸磷速率为13.2 mg P/(g VSS·h),根据缺氧与好氧比吸磷速率之比计算DPAOs约占总PAOs数量的23%.
王淑莹闫骏侯红勋殷芳芳杨庆娟
关键词:脱氮反硝化除磷氧化沟内循环
释氧-好氧微生物柱降解水中2,4-二氯酚的实验运行效果被引量:2
2014年
以2,4-二氯酚(2,4-DCP)去除率和柱中pH、溶解氧(DO)质量浓度变化,考察释氧.好氧生物反应柱降解2,4-DCP实验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出水2,4-DCP质量浓度为0.9~2μg/L,去除率达98%;反应层pH范围为8.35-9.4,DO质量浓度平均为7.1mg/L,满足微生物生长要求;释氧层稳定后DO质量浓度在8mg/L左右,释氧良好;反应柱最终出水pH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张永祥高继民王然梁建奎
关键词:2,4-二氯酚好氧微生物PH
低温高铁锰氨氮地下水生物同池净化被引量:9
2017年
为实现低温(5~6℃)高铁锰氨氮[TFe 9.0~12.0 mg·L^(-1)、Fe(Ⅱ)6.5~8.0 mg·L^(-1),Mn(Ⅱ)1.9~2.1 mg·L^(-1),NH_4^+-N 1.4~1.7 mg·L^(-1)]地下水生物同池净化,以中试模拟滤柱在某水厂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出水总铁在启动之初即能合格,出水氨氮和锰分别在72 d和75 d实现净化.工艺启动周期受培养温度和原水水质影响较大.滤速越大,锰的极限去除量越低,滤速≥1.0 m·h^(-1)时,锰的极限去除量为3.0 mg·L^(-1).锰是滤速提升的限制因素,工艺极限滤速是4.5m·h^(-1).滤速≤6.0 m·h^(-1)时,氨氮的极限去除量为1.5 mg·L^(-1),且不受滤速影响,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不足导致工艺对更高浓度氨氮净化失败.DO充足的条件下,工艺净化所需滤层厚度随锰和氨氮浓度增加而增厚.滤速增大会导致铁锰氨氧化去除区间向滤层深处位移,发生"锰"溶出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铁和氨氮在滤层内可同步氧化去除;锰的高效氧化去除区间与铁和氨氮的高效氧化去除区间存在明显分级.
李冬曹瑞华杨航王刘煜张杰曾辉平
关键词:地下水滤速
污水深度处理中稳定亚硝化单元工艺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常温下(17~24℃),以二级处理出水为原水,普通硝化污泥为种泥,通过控制曝气量创造较高的O2基质缺乏竞争梯度,成功启动短程硝化反应器,亚硝酸盐积累率高于90%。分别对0.03~0.60mg/L等9个DO水平下的氮素化合物转化规律及DO、pH和ORP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O2基质缺乏竞争途径实现污水深度处理中的稳定亚硝化单元工艺是可行的;DO曲线特征点是最理想的过程控制参数;DO为0.30mg/L是实现稳定亚硝化最理想浓度;DO、pH和ORP曲线特征点表征的是维持稳定亚硝化过程的转折点,而并非硝化终点。
田智勇李冬曹相生张立成张树德杨宏张杰
关键词:污水深度处理
曝气上流式污泥床中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曝气上流式污泥床中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初始接种的絮状污泥,污泥的Shannon指数由3. 869上升到4. 590,这说明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更显著;污泥中Nitrosomonas菌属的相对丰度由12. 08%减少到6. 15%,Nitrobacter菌属的相对丰度由5. 43%减少到0. 32%,这说明亚硝化颗粒污泥的亚硝化稳定性也更好.
梁瑜海李冬吴青张杰
关键词:亚硝化颗粒污泥微生物特征高通量测序
预氯化对管道生物膜净水效能影响及性能恢复被引量:9
2013年
以环状膜生物反应器BAR模拟实际输水管道,研究了预氯化对管壁生物膜净水效能的影响及其性能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冲击性加氯后生物膜中异养菌数量迅速降低,几乎检测不出氨氧化细菌,然而,短时的冲击利于生物膜更新,增加了细菌生长潜能,恢复运行240h及144h之后预氯化生物膜中异养菌和氨氧化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氯冲击明显降低了生物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余氯为0.5,1.5,3.0mg/L的BAR对氨氮去除率由对照组的79.01%分别降到32.10%、14.46%和9.88%,并出现了显著的亚硝酸盐氮积累,恢复运行120h和216h,管道生物膜即可恢复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余氯量达到1.5mg/L时造成出水总磷浓度升高,恢复运行264h之后4台BAR对总磷的去除率均达到20%以上.氯对生物膜的氧化作用使得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升高,运行192h之后生物膜净水效果恢复.
朱永娟杨艳玲李星赵乐乐
关键词:预氯化异养菌氨氧化菌
共1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