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作品数:6,694 被引量:34,281H指数:44
相关作者:方明徐修才顾统元蔡晓燕丁晓梅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141篇期刊文章
  • 50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74篇医药卫生
  • 39篇文化科学
  • 34篇生物学
  • 8篇哲学宗教
  • 6篇化学工程
  • 6篇电子电信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机械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64篇细胞
  • 729篇肿瘤
  • 426篇手术
  • 384篇蛋白
  • 369篇血管
  • 301篇基因
  • 288篇动脉
  • 285篇糖尿
  • 285篇糖尿病
  • 267篇术后
  • 255篇疗效
  • 250篇免疫
  • 231篇切除
  • 222篇外科
  • 220篇综合征
  • 209篇干细胞
  • 202篇淋巴
  • 198篇腺癌
  • 176篇胰腺
  • 171篇预后

机构

  • 6,641篇安徽医科大学...
  • 36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7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23篇安徽医科大学...
  • 66篇安徽省立医院
  • 58篇安徽省肿瘤医...
  • 50篇安徽省脑立体...
  • 46篇安徽中医学院
  • 42篇安徽医科大学...
  • 35篇安徽中医药大...
  • 34篇蚌埠医学院
  • 34篇蚌埠医学院第...
  • 2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4篇皖南医学院
  • 23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9篇安徽省心血管...
  • 19篇安徽中医药大...
  • 1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7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91篇牛朝诗
  • 149篇叶山东
  • 148篇李向培
  • 145篇傅先明
  • 133篇潘家华
  • 127篇尚希福
  • 117篇凌斌
  • 110篇孙自敏
  • 105篇厉小梅
  • 101篇周颖
  • 100篇黄强
  • 95篇汪国生
  • 90篇许戈良
  • 90篇钱若兵
  • 90篇刘雨生
  • 88篇赵卫东
  • 79篇姜玲
  • 78篇王巧民
  • 71篇汪业汉
  • 66篇荚卫东

传媒

  • 768篇安徽医科大学...
  • 340篇安徽医药
  • 324篇安徽医学
  • 127篇立体定向和功...
  • 106篇安徽卫生职业...
  • 101篇临床肺科杂志
  • 96篇山东医药
  • 75篇国际外科学杂...
  • 73篇医学综述
  • 69篇中华风湿病学...
  • 65篇临床骨科杂志
  • 61篇肝胆外科杂志
  • 59篇中华神经医学...
  • 55篇临床麻醉学杂...
  • 54篇实用医学杂志
  • 50篇中国临床保健...
  • 49篇中国微侵袭神...
  • 47篇临床输血与检...
  • 46篇中国妇幼保健
  • 45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49篇2023
  • 87篇2022
  • 120篇2021
  • 156篇2020
  • 190篇2019
  • 226篇2018
  • 406篇2017
  • 408篇2016
  • 497篇2015
  • 579篇2014
  • 565篇2013
  • 621篇2012
  • 667篇2011
  • 573篇2010
  • 520篇2009
  • 448篇2008
  • 302篇2007
  • 141篇2006
  • 65篇2005
6,6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相关技巧。方法对我科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间手术治疗的27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有时为了解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必...
魏祥品
关键词:颅眶沟通性肿瘤手术入路手术技巧
文献传递
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学习记忆障碍与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段学习记忆障碍程度与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立体定向方法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不同时间段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程度;利用钙离子探针Fluo-3/AM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段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变化。结果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记忆障碍,随发作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发作2月后达到高峰。颞叶癫痫发作后右侧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发作2月内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3月后则有下降并低于正常对照组的趋势;对侧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注射生理盐水组,但低于右侧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荧光强度。结论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的学习记忆障碍随发作时间延长而加重,发作2月后达到最严重,与海马神经元内[Ca^(2+)]i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
钱若兵傅先明牛朝诗汪业汉魏建军鲁明王林
关键词:颞叶癫痫学习记忆障碍钙离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凋亡与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早期凋亡率,分析PBMCs早期凋亡率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并探讨PBMCs早期凋亡率对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影响。方法:以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为病例组(n=76),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69);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LICC/ACR DI)量表,设计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器官/系统损害情况;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Annexin V,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BMCs早期凋亡率。结果: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13.29%±4.12%,n=76)高于正常对照组(4.66%±1.57%,n=69)(Z=9.657,P<0.01),活动期患者(SLEDAI 10)的早期凋亡率(14.80%±5.09%,n=53)高于非活动期(SLEDAI<10)(9.82%±3.76%,n=23),高于正常对照(4.66%±1.57%,n=69)(F=120.28,P<0.01)。PBMCs的早期凋亡率与SLEDAI(r=0.249,P=0.03),SLICC/ACR DI(rs=0.612,P<0.001)均呈正相关。具有肾脏损害或精神/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PBMCs早期凋亡率升高更为显著(P分别为0.001和0.039)。结论: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器官/系统损害程度相关,发生肾脏损害或精神/神经系统损害时PBMCs早期凋亡率增加尤为明显,PBMCs早期凋亡率能够较好地反映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凋亡紊乱在SLE的发病和器官/系统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郝加虎张志华张国庆刘慧慧黄朝辉戴宏翟志敏叶冬青李庆张学军
关键词:细胞凋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收治的8例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诊断为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6例,其中4例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愈后胎儿足月顺产;1例孕31周在24h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母婴死亡;1例孕29周治疗恢复后,因胎膜早破孕33周时行引产术,术后胎儿正常。手术治疗2例,1例孕38周行剖宫产和坏死组织清除,术后48h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胎儿正常;1例孕32行胰周引流,术后对症处理及促胎肺发育,足月后剖宫产一健康婴儿。结论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不是终止妊娠的指征,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ENBD术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愈后。
纪涛汤志刚邱陆军黄强虞德才
关键词:胰腺炎妊娠
不同糖耐量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化及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比较不同糖耐量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糖调节受损与炎症的关系。方法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调节受损组、A组(糖尿病病程<5年)和B组(糖尿病病程≥5年)。采用流式细胞仪、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对象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的表达水平,并与糖脂代谢指标、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的表达水平按分组顺序逐步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与空腹血糖、糖负荷2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在前期糖调节受损阶段就存在炎症状态,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了炎症发生发展。
隋蕾李素梅叶山东任安邢学农翟志敏孙致连
关键词:NF-ΚB葡糖耐受不良
可调节缝线技术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技术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107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48例56只眼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44例51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术后前房、眼压、住院日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1%(9只眼),对照组为31.4%(16只眼);术后半年,眼压的控制两组无明显差异(>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眼压的长期控制并不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
武立云温跃春朱子诚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浅前房可调节缝线
SLIPA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全麻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SLIPA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全麻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和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SLIPA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记录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0)、后1min(T1)、3min(T2)和拔喉罩/气管导管前(T3)、后1min(T4)、3min(T5)的SBP、DBP、HR和SpO2以及血气指标(pH值、PaO2和PaCO2)。同时在8ml/kg潮气量下监测T1~T3时的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和PETCO2;并观察置放通气装置的成功率、术中有无反流误吸情况及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结果:T1、T3、T4时B组HR明显增快,SBP、DBP明显高于T0时及A组(P<0.05)。A组在T1、T2时的Pmean、Ppeak明显低于B组(P<0.05)。T0~T5时血气指标(pH值、PaO2和PaCO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下SLIPA喉罩通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小,并能有效通气,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少。
周玲疏树华方才
关键词:SLIPA喉罩气管插管乳腺癌根治术血气分析气道阻力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并评估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MHN)的病理、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影响愈后的因素。方法:对1985~2009年内收治31例原发性MMHN患者的发病特点,好发部位以及颈淋巴转移的规律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好发部位以上颌牙龈和腭部多见,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原发灶的扩大切除和颈淋巴清扫术,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74%、54.83%和35.48%,局部复发率48.38%,远处转移率16.12%。结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前切忌切取活检,以术中冰冻病理切片为妥;对术中广泛安全切除和颈淋巴清扫应持积极态度;术后辅助治疗未能显示有肯定性的价值。
叶茂昌曹浩李容新王来平李黎丽马骏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
深低温冻存脐血复温后输注导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深低温冻存脐血复温后输注发生高血压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116例行深低温冻存复温后脐血移植患者输注脐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结果116例脐血移植患者中78例(67.2%)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输注时间短、单位时间输入病人体内每毫升有核细胞数多的患者,其高血压的发生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3)。结论深低温冻存脐血输注发生高血压的频率高,输注时间和单位时间输入病人体内每毫升有核细胞数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黄璐宋瑰琦吴云
关键词:深低温冻存脐血高血压
褪黑素对吗啡导致的痛觉过敏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吗啡停药后的痛觉过敏及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吗啡组(n=10),MT复合吗啡组[分三个剂量组(n=14×3)]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10)。吗啡10 mg·kg-1每日8:00 am以及6:00 pm皮下注射,连续7 d,诱导吗啡耐受及痛敏模型;MT于每日5:00 pm,分上述25、50、100 mg·kg-1三个剂量组灌胃给药。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每日10:00—12:00am以及停药后第1、2天同一时间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停药后第1、2天取脊髓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GFAP测定。于停药后第1天取腰段脊髓,放免法测定cAMP和PKC水平。结果吗啡药后第1、2天,甩尾潜伏期显著缩短(与基础值比较,P<0.05),表现为痛觉过敏现象。MT 50、100mg·kg-1与吗啡联合用药组,停药后第1、2天无痛觉过敏现象(P>0.05)。吗啡停药后脊髓后角GFAP蛋白表达增强,用药第7天,停药后第1、2天GFAP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cAMP和PKC水平明显增高。MT三个浓度组MT 25、50、100 mg·kg-1可显著抑制吗啡导致的上述GFAP高表达现象。MT在100 mg·kg-1剂量组时,可抑制吗啡导致cAMP水平增高,在50、100 mg·kg-1剂量组时,可抑制吗啡导致PKC水平增高。结论 MT在一定浓度和剂量范围内,显著预防吗啡慢性给药后急性停药导致的痛觉过敏,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PKC活性有关。
魏昕章蔚柴小青
关键词:褪黑素吗啡痛觉过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蛋白激酶C
共66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