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作品数:104 被引量:239H指数:8
相关作者:张效忠白一松许传万马廷臣张盘娣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4篇科技成果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领域

  • 94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3篇水稻
  • 34篇杂交
  • 18篇选育
  • 15篇栽培
  • 13篇籼稻
  • 12篇杂交水稻
  • 12篇中籼
  • 12篇两系杂交
  • 11篇育种
  • 11篇栽培技术
  • 11篇基因
  • 11篇高产
  • 9篇杂交中籼
  • 8篇粳稻
  • 8篇不育
  • 8篇不育系
  • 7篇品种选育
  • 6篇性状
  • 6篇抗病
  • 5篇亲本

机构

  • 104篇安徽省农业科...
  • 9篇安徽农业大学
  • 6篇安徽省农业科...
  • 5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省农科院...
  • 2篇宁波市农业科...
  • 2篇湖北谷神科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杂交水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等...

作者

  • 17篇吴文革
  • 15篇李泽福
  • 11篇罗志祥
  • 11篇施伏芝
  • 10篇王元垒
  • 10篇张培江
  • 9篇阮新民
  • 9篇夏加发
  • 8篇杨剑波
  • 8篇马廷臣
  • 8篇郑乐娅
  • 8篇王德正
  • 8篇张瑛
  • 7篇从夕汉
  • 7篇栗云端
  • 7篇王守海
  • 7篇朱启升
  • 6篇杨联松
  • 6篇吴爽
  • 6篇王士梅

传媒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农技服务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杂交水稻
  • 4篇中国稻米
  • 4篇全国第十七届...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农学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棉花
  • 1篇中国种业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明确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推进籼改粳进程,提升稻米产业的竞争力。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近3年粳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粳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徽省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蚌埠...
习敏吴文革陈刚许有尊杨惠成周永进孙雪原
关键词:粳稻栽培方式
文献传递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531被引量:1
2020年
两优53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不育系5308S与恢复系R131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栽培。
罗志祥施伏芝阮新民从夕汉
关键词:杂交水稻选育
甬优1540钵苗机插平衡栽培亩产超吨粮关键技术被引量:4
2016年
钵育机摆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插栽培技术,近年在安徽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2015年在无为、白湖两地百亩以上超高产攻关示范上双双亩产超吨粮。总结了无为、白湖两地超高产方栽培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指标,归纳出钵育机插平衡超高产栽培的品种选用技术原则,钵育机摆栽的育秧、机插和肥水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以规范钵育机插平衡栽培绿色超高产技术,加速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
吴文革许有尊杨剑波肖扬书习敏陈刚杨成林孙雪原孔令聪马荣荣王晓燕杨飞吴晓鹏赵前进杨俊王松洋周陶竹叶为发丁玉华
关键词:亩产吨粮
聚合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和反温敏核不育基因创制永久核不育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制种安全是影响两系杂交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隐患途径。【方法】以1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与4个反温敏核不育系配组并对F1育性进行观察,选择矮紫S(温敏核不育系)和矮雁s(反温敏核不育系)为构建永久核不育系的供源亲本。通过回交将矮紫S和矮雁s的育性基因导入到桥梁亲本天丰B中,分别育成天丰B的近等基因系天丰S和天丰s。【结果】天丰S和天丰s杂交获得的天丰Ss即为永久核不育系。对天丰Ss的育性、可恢性等特性的研究表明,天丰Ss在自然长日高温和短日低温下均表现不育;天丰Ss及其3个亲本与5个恢复系杂交的F1组合结实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永久核不育系的创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问题。
江建华倪金龙吴爽王德正
关键词:水稻温敏核不育
意大利水稻生产情况
1997年
吴家道
关键词:水稻
水稻显性矮秆新基因的RAPD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RAPD标记对中粳水稻新品种突变体Y98149中鉴定出的显性矮秆新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0对随机引物中,两对引物SA1530和SB930在亲本和近等基因池(均由10个高秆或矮秆植株组成)之间表现出多态性。用这两对引物对高秆和矮秆的F2群体的300个单株进行连锁分析,表明SA1530和SB930与新矮秆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5.3cM和9.3cM,两个RAPD标记位于同一侧。
张治国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郑乐娅张瑛朱伟吴跃进
关键词:水稻显性矮秆基因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安徽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鉴定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安徽省各县、市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82份,并对其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品质等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资源中糯稻和有色稻资源丰富,糯稻占资源总数的56.1%,黑米和红米共占34.2%。通过鉴定筛选出具有大穗、高穗粒数、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等优良性状资源34份、抗稻瘟病资源17份、优质资源6份;进一步通过分子标记鉴定,阐明这些优异资源中所携带的稻瘟病、垩白、香味等基因型。筛选出稻八、夹沟香稻、三粒寸、庄红贡米、庐江小红稻-1和长粒糯稻6份产量、稻瘟病抗性和品质等综合性状优异的资源,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育种提供材料基础。
周坤能夏加发张彩娟王元垒云鹏马廷臣台德卫张效忠荣松柏李泽福
关键词: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抗稻瘟病
水稻新品种徽两优6号栽培技术
2013年
总结了水稻新品种徽两优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栗云端
关键词:徽两优6号超级稻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5×40NCⅡ设计方式,配制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单株谷重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0.63**,0.53**,0.35**),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r=0.15**);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每穗实粒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是杂交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次是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3**,0.25**)。产量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大,通过筛选,可以将高产、优质的性状聚合到同一杂交组合中。
占新春郑乐娅付强张培江董召荣
关键词:杂交粳稻产量性状品质性状
氮钾肥用量对水稻新品种混制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钾肥用量对"混制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用量对"混制一号"分蘖发生、株高、第一伸长节间的长度及重量、产量因素及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以A2B3处理(375kg/hm2尿素加375kg/hm2氯化钾)的产量最高,达9154.6kg/hm2,较对照A1B1(225kg/hm2尿素加225kg/hm2氯化钾)增产900.5kg/hm2,增产幅度为10.91%。
杨安中张德文朱启升陈周前段素梅王士梅
关键词:氮肥钾肥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