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数:323 被引量:608H指数:11
相关作者:严志申广勒周桂香陈金节方玉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6篇期刊文章
  • 69篇专利
  • 15篇科技成果
  • 9篇标准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2篇农业科学
  • 21篇经济管理
  • 5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5篇水稻
  • 105篇杂交
  • 53篇杂交水稻
  • 48篇高产
  • 44篇制种
  • 43篇选育
  • 42篇栽培
  • 32篇栽培技术
  • 31篇基因
  • 29篇种子
  • 26篇育种
  • 26篇不育
  • 26篇不育系
  • 24篇制种技术
  • 22篇杂交稻
  • 20篇玉米
  • 16篇分子标记
  • 15篇性状
  • 12篇抗倒
  • 11篇优质高产

机构

  • 320篇安徽荃银高科...
  • 33篇安徽农业大学
  • 14篇安徽省农业科...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等...
  • 5篇合肥丰乐种业...
  • 5篇安徽省农业机...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合...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4篇安徽华安种业...
  • 4篇安徽荃银高科...
  • 3篇安徽省农业技...
  • 3篇金华市农业科...
  • 3篇盐城明天种业...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凤台县...
  • 2篇舒城县种子公...
  • 2篇韩国国立首尔...
  • 2篇安徽省繁昌县...

作者

  • 75篇严志
  • 61篇王慧
  • 59篇周桂香
  • 47篇方玉
  • 47篇陈金节
  • 47篇申广勒
  • 45篇张云虎
  • 40篇黄艳玲
  • 36篇陈琳
  • 34篇王林
  • 29篇王合勤
  • 26篇庞战士
  • 22篇刘兴江
  • 17篇李方宝
  • 16篇蒋家平
  • 13篇丁显萍
  • 13篇张道林
  • 13篇张雯
  • 11篇蒋家月
  • 11篇张萍

传媒

  • 38篇园艺与种苗
  • 32篇杂交水稻
  • 2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9篇安徽农学通报
  • 14篇中国种业
  • 13篇现代农业科技
  • 10篇农业灾害研究
  • 8篇农业科技通讯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种子
  • 4篇中国棉花
  • 4篇中国稻米
  • 3篇农技服务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财会学习
  • 2篇农村百事通
  • 2篇种子科技
  • 2篇中国瓜菜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棉花科学

年份

  • 33篇2023
  • 37篇2022
  • 30篇2021
  • 18篇2020
  • 16篇2019
  • 24篇2018
  • 22篇2017
  • 12篇2016
  • 12篇2015
  • 10篇2014
  • 15篇2013
  • 13篇2012
  • 17篇2011
  • 22篇2010
  • 12篇2009
  • 9篇2008
  • 1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0
3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定向改良不育系Q211S稻瘟病的抗性被引量:4
2018年
为提高水稻温敏型核不育系‘Q211S’的稻瘟病抗性,以‘Q211S’为受体材料,以携带Pi9基因的抗稻瘟病材料‘75-1-127’为供体,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选育出5个抗病性改良的两系不育系。抗性鉴定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5个抗病性改良的两系不育系对苗瘟、穗瘟均表现较高抗性,其他特征特性与‘Q211S’相近。5个改良不育系与‘Q211S’所配组合在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差异不显著;而改良不育系所配组合在稻瘟病抗性方面较‘Q211S’所配组合明显增强。
黄艳玲严志王慧申广勒张从合
关键词: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稻瘟病不育系
优质高产抗倒抗病中籼杂交稻荃两优2118的选育及应用
2021年
荃两优2118是荃银高科以两系不育系荃211S为母本,以抗稻瘟病优质恢复系YR0822为父本组配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抗稻瘟病、高产抗倒、生育期适宜、稻米品质优的特点,适宜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荃两优2118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80025)。该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申广勒张从合严志庞战士陈琳李方宝刘兴江张云虎杨龙树王睿昊
关键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喜杂棉0507”的选育过程及性状表现
2010年
[目的]为杂交棉新品种选育以及"喜杂棉0507"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了"喜杂棉0507"育种目标的设计、采取的技术路线和育种方法,并探讨其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结果]"喜杂棉0507"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纤维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综合表现突出。[结论]该品种可在安徽省棉花产区推广种植。
翁元才张克龙刘兆贵田贻民林毅
关键词:棉花育种目标性状改良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不育系03S的稻瘟病抗性被引量:6
2015年
为提高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两系不育系03S的稻瘟病抗性,以03S为受体,以含有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9的材料75-1-127为供体,采用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Pi-9基因导入03S中。通过抗性基因的室内分子检测,结合稻瘟病病区抗性鉴定、人工接种鉴定、不育系育性镜检以及田间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表现,筛选获得了4个03S改良株系03SR-1、03SR-2、03SR-3和03SR-4。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改良株系对稻瘟病叶瘟和穗瘟的抗性明显增强。育性镜检花粉不育率均在99.6%以上。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分析表明:除每株穗数和剑叶长外,改良不育系的其他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与对照03S无显著差异。这些改良不育系可用于进一步选育抗稻瘟病的优良杂交组合。
王慧陈金节严志周桂香申广勒蒋家平张从合方玉黄艳玲
关键词: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耐热育种研究及其展望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对水稻产生的影响越加明显,水稻因高温造成的减产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因此提高水稻耐热能力是各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为农业科学家们开展水稻耐热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重点综述了对高温胁迫下水稻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研究,水稻耐热QTL和相关基因的研究,以及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创制研究进展,为耐热型水稻的选育提供一定帮助。
陈祖龙郑珍珍王慧张从合
关键词:水稻全球变暖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后大田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确保花期相遇和制种产量及种子 质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杂交水稻制种采用机械栽插母本方式的大田管理。
柳州市水果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田阳县科技开发中心
褐色标记两系核不育系新安S及系列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陈金节张从合王合勤严志高胜丛石英尧蒋家月丁显萍周桂香钱奕道
项目所属技术领域:农业生物育种及应用主要内容:针对中国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资源狭窄,适合机械化制种以及防伪标记型品种缺乏,品种产量潜力不高、品质较差、抗性不好等问题,利用“籼爪交”等手段,育成不育性稳定、起点温度低、抗性好...
关键词:
关键词: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
植物花粉影响因素和保存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花粉是植物种质的主要形式之一,包含该物种的所有基因类型。植物花粉的保存研究对完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及加速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种质资源保存以及杂交育种工作的需求,笔者阐述了花粉类型、基因型及化学成分、环境因素等对植物花粉生活力的影响;总结了植物花粉的收集和花粉生活力的主要测定方法以及有机溶剂保存、低压保存、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等植物花粉的主要保存方法;提出超低温保存技术将成为花粉保存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花粉不同保存方法的保存机理。以期为研究不同植物花粉的长期高效保存方法提供参考。
王慧张从合黄艳玲黄艳玲方玉方玉管昌红杨力王林严志
关键词:花粉影响因素生活力超低温
超级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07年
介绍超级稻新两优6号的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包括种子处理、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该组合生产利用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蒋家平张玉梅王群刘义锐胡君生
关键词:超级稻新两优6号栽培技术
农业全产业链视角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被引量:1
2023年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根本,产业是支撑保障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我国农村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将农村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人才”和“产业”的互动,加速全产业链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体系,形成课程体系、培训教师管理体系、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工作管理体系以及产业发展服务指导体系五大核心模块,培育符合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尤其在产业发展服务指导体系中融入创新链,选育专用型农作物新品种,提升产业链发展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研究发现,基于优质水稻全产业链模式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实践,具有操作性强、应用推广价值高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对助力全产业发展,提高农场主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汪和廷张从合方玉杨韦杨惠成杨惠成齐影陈应南君张琴
关键词:农业全产业链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