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系

作品数:58 被引量:675H指数:12
相关作者:黄颂安张又文罗贵华夏宏图黄琦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化工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武汉化工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化学工程
  • 9篇理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6篇催化
  • 15篇催化剂
  • 14篇甲醇
  • 8篇甲醇合成
  • 8篇醇合成
  • 7篇氧化钛
  • 7篇二氧化钛
  • 5篇反应器
  • 4篇失活
  • 4篇数学模型
  • 4篇气相
  • 4篇汽液平衡
  • 4篇脱氢
  • 4篇光催化
  • 3篇动力学
  • 3篇三相床
  • 3篇三相床甲醇合...
  • 3篇气化
  • 3篇纳米
  • 3篇课程

机构

  • 58篇华东理工大学
  • 7篇上海大学
  • 5篇武汉化工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南昌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东京农工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青岛化工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广播电视...
  • 1篇江苏石油化工...
  • 1篇宁波高等专科...
  • 1篇浙江新安化工...
  • 1篇化工部
  • 1篇九江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扬子...

作者

  • 19篇房鼎业
  • 11篇朱炳辰
  • 7篇丁百全
  • 7篇施利毅
  • 7篇王存文
  • 7篇李春忠
  • 5篇古宏晨
  • 5篇齐鸣斋
  • 4篇朱以华
  • 4篇骆赞椿
  • 4篇胡英
  • 4篇邱祖民
  • 4篇陈爱平
  • 3篇吴省
  • 3篇应卫勇
  • 2篇缪长喜
  • 2篇周纪宁
  • 2篇朱宪
  • 2篇江体乾
  • 2篇甘霖

传媒

  • 11篇化工学报
  • 7篇高校化学工程...
  • 5篇武汉化工学院...
  • 4篇石油化工
  • 3篇化学世界
  • 3篇上海化工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化学反应工程...
  • 2篇化工高等教育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化工时刊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金属学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机械强度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工业催化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3篇2002
  • 9篇2001
  • 10篇2000
  • 2篇1999
  • 7篇1998
  • 7篇1997
  • 3篇1996
  • 3篇1995
  • 5篇1994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壳聚糖固定L-天门冬酰胺酶的研究被引量:23
1998年
研究了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的最适条件,并对固定化天门冬酰胺酶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从不同固定化程序、缓冲液及保护剂等方面进行了固定化天门冬酰胺酶的条件优化;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可达20%左右。固定化酶的最适范围变宽,由游离酶的最适pH=4~6变为pH=6~10。连续使用6次后仍可基本维持固定化酶的活力。固定化酶对胃蛋白酶的水解性也较游离酶大大提高。
周纪宁江体乾高媛李永丰
关键词:壳聚糖固定化酶
F对NiO-WO_3/F-Al_2O_3-SiO_2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
1996年
以一系列不同F含量的双功能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TPD、BET、DTA及孔径分布测定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色谱-微反联合装置考查了F对该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调节催化剂的宏观结构,致使催化剂内微孔聚并,引起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同时,F的引入还引起催化剂总酸度下降。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另外,当F离子含量为1.51%和2.36%时。
朱建军林西平严之光
关键词:加氢裂化双功能催化剂
超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被引量:25
1998年
二氧化碳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是一条对化学工业和环境保护都具有吸引力的工艺路线。本文筛选了催化剂,测定了催化剂用量、粒度与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定量研究了xD~T、xD~P的关系。对反应中出现的临界反应现象,作出解释;并提出反应分三步进行,其中第二步为反应控制步骤,认为甲氧基镁为反应催化活性物质。
桂新胜曹发海刘殿华房鼎业
关键词:碳酸二甲酯甲醇二氧化碳超临界
转盘萃取塔的改进被引量:10
2000年
A new type of modified extraction equipment——CTRDC(rotating disk contactor with closed turbine)has been develop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in CTRDC show that the rotor speed required for satisfactory dispersion could decrease sharply with more uniform axial d p distribution.Compared with RDC,CTRDC offers better performance,such as throughput and efficienc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scale up design and operation optimization.
齐鸣斋戴杰
关键词:萃取塔转盘塔塔器
鼓泡淤浆床甲醇合成(Ⅰ)数学模型及试验验证被引量:9
2001年
建立了一套Φ0 .2m鼓泡淤浆反应器热模试验装置 ,并完成了连续运行 10 0 0h的装置可操作性与稳定性考核试验 .试验中 ,合成反应温度 498~ 5 2 5K ,压力 2 .5~ 3 .1MPa ,质量空速 45 0 0~ 75 0 0L·kg-1·h-1,原料气中CO摩尔分率 0 .31.结合热模试验及合成系统的特点 ,得到了计入液相轴向返混、催化剂颗粒轴向分布及气 -固相本征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由该模型得到的甲醇产率及出口甲醇摩尔分率的计算值与热模试验值吻合良好 .将合成压力外推至 5 .0MPa ,通过验证后的模型所得到的模拟数据与美国中试结果相当 ,表明热模试验中所采用的国产C30
王存文朱炳辰丁百全房鼎业
关键词:甲醇热模试验数学模型试验验证
甲缩醛-甲醇-水三元系的汽液平衡被引量:5
1997年
甲缩醛-甲醇-水三元系的汽液平衡邱祖民骆赞椿胡英(南昌大学化工系,南昌320029)(华东理工大学化工系,上海200237)关键词沸点仪汽液平衡甲缩醛甲醇1前言在浓醛生产中需要甲缩醛-甲醇-水三元系的汽液平衡数据,此前尚未见过报导。本文试图以文献[1...
邱祖民骆赞椿胡英
关键词:沸点仪汽液平衡甲缩醛甲醇三元系
硫对联醇工况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在C207甲醇合成铜基催化剂H2S、COS中毒失活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定量比较了硫化氢、有机硫对铜基催化剂毒害的程度.理论计算和生产实践表明.采用“阶梯”提温的策略操作,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减缓催化剂中毒失活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曹发海房鼎业应卫勇
关键词:中毒甲醇联醇法铜基
双季戊四醇收率与反应条件依赖关系研究被引量:6
1995年
利用均匀设计法,通过少量实验,使用计算机回归出双季戊四醇收率与反应条件间的依赖关系:Y=4.1418+0.089x_1-10.08x_2+83.018x_3-0.129x_4-29.638x,其表明增加反应温度和降低甲醛与乙醛配比都可以增加双季戊四醇的收率,结果与实验相吻合。用回归方程得到的优化条件进行实验得到的双季戊四醇收率为25.4%,与预测值很接近。
张又文吴海霞
关键词:均匀设计法双季戊四醇季戊四醇
高温气相反应合成金红石型纳米TiO_2颗粒的研究被引量:30
2000年
在高温气相反应器中,利用掺 AlCl3的 TiCl4氧化反应制备金红石型纳米 TiO2颗粒研究了氧气预热温度、反应器尾部氮气流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等对 TiO2颗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氧气预热温度和加大反应器尾部氮气流量对控制产物粒径有利, TiO2粒径随反应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而增大当反应温度为1373K, AICl3与TiCl4摩尔比为 0.25、停留时间为1.73s时,纯金红石相纳米TiO2颗粒的粒径分布为 30-50nm.
施利毅李春忠古宏晨房鼎业朱以华陈爱平
关键词:二氧化钛气相氧化钛白粉
脉冲萃取塔径向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被引量:1
2000年
Under the presupposition of plug flow with dispersion,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s.eq.3) for two-dimension (radial and axial) dispersion in a pulsed extraction column is deduc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ulse input of tracer at the center of the column, the mathematical solution for eq.3 is found and given in this paper, that is,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wo-dimension dispersion (s.eq.4).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corresponds to the measured experimental data (s. Fig.3). With the Marquardt method for minimization of sum of square of errors between model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radial dispersion coefficient and axial dispersion coefficient could be determined at the same time.
齐鸣斋
关键词:径向扩散数学模型脉冲萃取塔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