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

作品数:196 被引量:826H指数:16
相关作者:郭守一韩厉萍章志红张荣李鲁平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3篇医药卫生
  • 19篇哲学宗教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军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血管
  • 18篇飞行
  • 16篇细胞
  • 16篇模拟失重
  • 12篇缺血
  • 10篇视网膜
  • 10篇网膜
  • 10篇下体负压
  • 10篇飞行员
  • 9篇心肌
  • 9篇缺氧
  • 8篇活性
  • 8篇急性
  • 8篇高压氧
  • 7篇电图
  • 7篇动脉
  • 6篇咽鼓管
  • 6篇氧化氮
  • 6篇内皮
  • 6篇表面活性物质

机构

  • 196篇第四军医大学
  • 20篇第四军医大学...
  • 10篇航天医学工程...
  • 8篇空军总医院
  • 5篇空军航空医学...
  • 5篇杭州海军杭州...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西南航空公司
  • 3篇西京医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医学院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作者

  • 32篇张立藩
  • 21篇姚永杰
  • 21篇孙喜庆
  • 21篇皇甫恩
  • 21篇苗丹民
  • 19篇游旭群
  • 17篇郭守一
  • 16篇韩厉萍
  • 14篇张作明
  • 14篇章志红
  • 11篇李学义
  • 10篇郑军
  • 10篇王涛
  • 9篇骆阁大
  • 9篇胡文东
  • 9篇王小英
  • 8篇王兴邦
  • 8篇马进
  • 7篇姜斌
  • 7篇张丙芳

传媒

  • 32篇中华航空航天...
  • 21篇第四军医大学...
  • 20篇中华航空医学...
  • 13篇航天医学与医...
  • 9篇航空军医
  • 8篇中华航海医学...
  • 5篇心理科学
  • 5篇医学争鸣
  • 4篇解放军预防医...
  • 4篇空军总医院学...
  • 3篇中国行为医学...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眼科研究
  • 3篇陕西医学杂志
  • 3篇民航医学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微量元素与健...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国微循环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7篇2000
  • 33篇1999
  • 41篇1998
  • 27篇1997
  • 15篇1996
  • 9篇1995
  • 10篇1994
  • 14篇1993
  • 9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1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呼吸肌力检测仪
该仪器可测量呼吸时口腔最大吸气和呼气压力,是评价呼吸肌收缩力的无创性测量仪器。可由工业用模盒式压力表改装,仪器盒重1.5kg,精度2.5级,适于中、小仪表厂、医疗仪器厂生产。该仪器可用于内科临床、运动医学及老年医学研究。
关键词: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对内毒素血症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观察内毒素血症对家兔外周血管阻力、心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及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对抗效果。方法 内毒素静脉注射复制动物内毒素血症模型 ,电磁血流量计测量心输出量 ,多道生理记录仪测量血压。结果 内毒素组和无关抗体组在注射内毒素后 ,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 ;抗体保护组经历一过性血压降低后 ,平均动脉压在 60min基本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的水平 (P >0 0 5)。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情况与血压改变相类似。结论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可有效防止内毒素血症导致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
朱明光谢淑丽吴兴裕章志红
关键词:低血压内毒素血症家兔血流动力学
复杂选择反应时测验在飞行员飞行能力评定上的效度分析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 探讨复杂选择反应时测验对飞行能力评价的意义和影响该任务成绩的因素,为飞行员心理选拔研究提供技术指标。 方法 109 名现役新飞行员和等级歼(强)击机、运输(轰炸)机飞行员,完成复杂选择反应时测验和飞行技术水平多效标系统评价。 结果 ①复杂选择反应时测验平均反应时间与效标F5(空中打靶能力)有非常显著性相关,正确反应数与效标F2(快速反应能力)同样有显著性相关,两个指标与效标F7(飞行能力综合评价)均有显著性相关,特别是在控制3 项因素条件下,其相关更显著;②歼(强)击机与运输(轰炸)机飞行员在测验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本科学历飞行员测验成绩与大专学历飞行员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飞行员间正确反应数和单位时间正确率两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复杂选择反应时测验是评价飞行员实际飞行能力。
刘旭峰苗丹民胡文东付双喜
关键词:测验飞行员
急性低压缺氧对人的感知觉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 研究急性低压缺氧对人的感知觉能力的影响。 方法 用低压舱模拟2 800 m 、3 600 m 、4 400 m 三个高度的急性缺氧暴露1 h,考察18 名健康男性青年对长度判断、图案比较、数字检索等测验绩效的变化。 结果 以300 m 高度所测参数作为正常对照值,2 800 m 缺氧暴露1 h,长度判断的综合绩效已低于对照值(P< 0.05),3 600 m 暴露1 h 各项测验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 0.01),综合绩效显著降低。但图案比较和数字检索测验的错误率无显著改变(P> 0.05),4 400 m 暴露1 h 各项测试的综合绩效进一步降低。错误率也显著增加(P< 0.05)。 结论 2 800 m高度的低压缺氧即对感知觉能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进一步加重。
万自立李学义傅川吴兴裕庄勇沈小凤
关键词:急性低压缺氧感知觉人体工效学
缺氧对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1997年
目的研究缺氧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计数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将RPE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分别放入正常和缺氧环境中,37℃进行培养。不同时间后进行计数及抗FOS蛋白抗体染色。结果缺氧组的细胞计数均高于正常组(P<0.05),抗FOS蛋白抗体染色,缺氧组明显强于正常组。结论缺氧可以明显促进RPE细胞的增殖,其机理是通过诱导c-fos癌基因的表达而起作用。
杜红俊郭守一张作明骆阁大苟琳
关键词:缺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视网膜病变
高持续性+GZ 重复暴露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25
1997年
目的观察在离心机高G值反复作用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特点,为高G值作用下脑功能改变的解释提供生理学依据。方法选雄性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及+GZ暴露后不同时间组,实验组经增长率为1G/s,持续3min的+10GZ暴露3次,立即经大鼠心脏灌注镧固定液,开颅取脑,制成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GZ重复暴露3次后即刻,即见镧颗粒通过少数开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沉积于血管外围;暴露后1h及6h,可见大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镧颗粒弥漫性地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部分镧颗粒已进入神经细胞内部,分布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表面;暴露后24h,则见镧颗粒仅局限分布在血管腔内,毛细血管外的间隙则未见镧颗粒沉积,与对照组大鼠相似。结论+10GZ/3min重复作用3次可引起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这种改变是可逆的。其可能在+GZ致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孙喜庆张立藩李学荣吴兴裕姜世忠章志红
关键词:脑损伤血脑屏障硝酸镧
临床礼堂电生理学检查技术的应用研究
郭守一骆阁犬张作明
1、对影响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使对检查结果的质量控制有了保证;2、建立了以多项内容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判断两眼VEP波幅差正常与非否的公式,制订了觉眼病的检查常规,提高了检查结果的客观...
关键词:
关键词:眼病电生理学检查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1992年
本文就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可能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原因之一,并易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及中耳气压性损伤。
姜斌王锦玲
关键词: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
尾部悬吊大鼠不同部位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几何形状与排列的变化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几何形状与排列的影响。方法采用enface小皮贴片技术观察了尾部悬吊4周(SUS-4)、悬吊4周后恢复1周(REC-1)及对照(CON)大鼠后肢和头颈部动脉血管内皮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股动脉:与CON比较,SUS-4组内皮细胞的平均长度(L)降低10%(P<0.01),平均宽度(W)增大45%(P<0.01),平均宽/长之比(W/L)增大65%(P<0.01),细胞更趋于圆形,内皮细胞的数目(N)无明显改变(P>0.05);REC-1组L、W、W/L已基本恢复。颈总动脉:其变化趋势与股动脉相反。与CON比较,SUS-4组内皮细胞的L增加10%(P<0.05),W降低24%(P<0.01),平均宽/长之比减小31%(P<0.01),细胞更趋于梭形,N变化不明显(P>0.05);REC-1组L、W、W/L已基本恢复。结论上述内皮细胞这些变化进一步表明,模拟失重大鼠头颈部的血流量增大,而后肢的血流量降低。
毛秦雯张立藩马进
关键词:模拟失重动脉血管内皮
21天头低位卧床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及套带的作用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及套带的防护作用。 方法 12 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套带组,进行了21 天头低位卧床试验。套带组卧床第1~10、18~21 天每天8:30~20:30 四肢戴加压套带,压力维持在(5.3±0.7) kPa,第11~17 天不使用套带;对照组卧床中不用任何对抗措施。在卧床前1 天、卧床第2、3、4、6、9、13、17、21 天和卧床后第3 天,用科飞SF-IV心肺功能检查仪检测SV、CO和STI。 结果 对照组卧床中SV、CO较卧床前明显下降,卧床后第3 天回升,反高于卧床前,对照组卧床中LVET 缩短,PEP、ICT、PEP/LVET、ICT/LVET 延长,卧床后第3天恢复至卧床前水平;套带组卧床中SV、CO 也较卧床前下降,但下降幅度轻于对照组,卧床后第3天回升,幅度也轻于对照组,套带组卧床中LVET 缩短,PEP、ICT、PEP/LVET、ICT/LVET延长,使用套带时比不使用套带时变化更明显,卧床后第3 天恢复至卧床前水平。 结论 21 天头低位卧床使心泵血功能下降,这可能与体液丢失、前负荷减少有关。使用四肢持续加压套带通过对抗体液头向转移,维持有效血容量和前负荷,一定程?
蒋昌林姜世忠姚永杰孙喜庆李建军吴兴裕
关键词:模拟失重心功能试验卧床实验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