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作品数:805 被引量:3,487H指数:25
相关作者:葛鹏莉汤晟肖雯雯高秋英郭仁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50篇期刊文章
  • 60篇会议论文
  • 27篇科技成果
  • 11篇专利

领域

  • 36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26篇天文地球
  • 58篇经济管理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9篇金属学及工艺
  • 14篇化学工程
  • 12篇生物学
  • 8篇文化科学
  • 7篇建筑科学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政治法律
  • 5篇理学
  • 3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27篇油田
  • 184篇塔河油田
  • 129篇盆地
  • 113篇油气
  • 113篇塔里木盆地
  • 77篇盐岩
  • 76篇碳酸
  • 76篇碳酸盐
  • 76篇碳酸盐岩
  • 57篇储层
  • 48篇油藏
  • 42篇勘探
  • 40篇地质
  • 39篇奥陶系
  • 38篇气藏
  • 37篇钻井
  • 36篇地层
  • 35篇缝洞
  • 31篇气田
  • 25篇深井

机构

  • 748篇中国石油化工...
  • 47篇中国石油化工...
  • 3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0篇中国石油化工...
  • 2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5篇成都理工大学
  • 24篇中国石油天然...
  • 2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8篇中国石化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15篇长江大学
  • 14篇中国石油
  • 10篇西北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石化石油...
  • 7篇中国科学院南...
  • 6篇中南大学
  • 6篇地质矿产部
  • 5篇西安石油大学

作者

  • 16篇李宗杰
  • 15篇云露
  • 14篇漆立新
  • 13篇鲁新便
  • 12篇樊政军
  • 10篇俞仁连
  • 9篇蒋齐光
  • 9篇张希明
  • 8篇何卓生
  • 8篇赵德银
  • 7篇韩革华
  • 7篇康玉柱
  • 7篇蒲仁海
  • 7篇夏新跃
  • 6篇杜林辉
  • 6篇马旭杰
  • 5篇董凯林
  • 5篇梁志艳
  • 5篇胡国山
  • 5篇李江

传媒

  • 38篇石油钻探技术
  • 30篇新疆石油地质
  • 27篇新疆地质
  • 2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9篇石油物探
  • 17篇化工管理
  • 1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6篇化工设计通讯
  • 13篇石化技术
  • 13篇天然气工业
  • 13篇石油石化物资...
  • 11篇中国石油和化...
  • 10篇云南化工
  • 9篇材料保护
  • 9篇石油钻采工艺
  • 8篇西部探矿工程
  • 7篇石油学报
  • 7篇钻采工艺
  • 7篇石油勘探与开...
  • 7篇北京石油化工...

年份

  • 35篇2023
  • 33篇2022
  • 35篇2021
  • 45篇2020
  • 21篇2019
  • 37篇2018
  • 21篇2017
  • 24篇2016
  • 20篇2015
  • 27篇2014
  • 20篇2013
  • 16篇2012
  • 22篇2011
  • 16篇2010
  • 21篇2009
  • 28篇2008
  • 43篇2007
  • 53篇2006
  • 44篇2005
  • 57篇2004
8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斯通利波在碳酸盐岩储层解释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5年
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中,采用声波全波列测井及偶极横波测井来获取丰富信息,主要成分波有纵波、横波、斯通利波,主要采用时域和频域2种信息提取方法,来获得声波时差、频率和能量信息.其能量衰减和能量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地层渗透性能,斯通利波能量的相对变化可用来定性划分渗透层,反射波能量反映渗透性地层的裂缝分布,为划分渗透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孔祥荣
关键词:声波全波列测井渗透性
检测碳酸盐岩储层溶洞系统的累计能量差法
2009年
新疆TPT油田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为缝洞型储层,其缝洞系统在纵横方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寻找储层中的溶洞是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出了一种新的溶洞检测方法——累计能量差法,通过建立溶洞系统的理论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对TPT油田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累计能量差处理后,通过对过井剖面与钻探成果的比较,证实了该方法是非常有效和精确的,能成功地识别和检测储层中的溶洞发育位置和特征。提取了一间房组地震能量差检测值,形成碳酸盐岩储层的溶洞发育平面图,其对后期勘探和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何建军刘家铎李宗杰鲁新便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
热解吸灰渣免烧砖的制备及性能
2020年
以塔河油田含油污泥热解吸处理后的灰渣、硅酸盐水泥、骨料、水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建筑免烧砖,探讨了不同水泥用量、成型水分及成型压力对免烧砖抗压强度和吸水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热解吸灰渣免烧砖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m(硅酸盐水泥):m(灰渣):m(骨料):m(水)=15:70:5:10时,抗压强度为12.4 MPa,吸水率为11.5%。同时,随着硅酸盐水泥添加比例不断提高,砖体抗压强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免烧砖浸出液符合相关环保要求。
焦文超郭晓丹关俊
关键词:灰渣免烧砖浸出液环保
基于石油安全的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2022年
石油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极大地加快了工业生产的步伐,大部分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对石油资源的利用。随着石油需求量的增加,供需矛盾成为石油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石油资源利用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对于工业生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石油资源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导致石油工程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通过分析石油工程的类别以及石油工程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石油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措施。
蔺洪生张鹤鹏
关键词:石油安全石油工程风险管理
复杂碎屑岩储层的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由于天山南亚肯北区块新生界—中生界为典型的复杂岩性储层,砂体较发育、横向变化大,岩石成熟度较低,且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均有较大的差异性;岩石成分复杂,填隙物含量较高,岩石粒度不等,这给储层识别和储层综合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为建立一套适合新疆天山南亚肯北区块砂岩气层测井识别评价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目前亚肯构造完钻的1口超深探井(A1井)地质资料入手,探讨了目的层苏维依组、库姆格列木群、巴什基奇克组、巴西盖组和舒善河组的岩性、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情况。通过对A1井及邻区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该区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比值法、交会图法、重叠法等多种测井解释技术进行了各组段储层的流体性质的识别,经测试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樊政军赵冬梅蔺学旻
关键词:碎屑岩储集层测井天然气岩性
顺北油田设备安装工程预控研究
2020年
本文在对油田静设备、动设备安装预控要点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做好安装准备、加强成品保护、规范安装流程等预控流程进行了探究。
位小顺刘昭君
关键词:油田作业设备安装预控措施
塔东北地区侏罗纪轮藻化石及其时代意义讨论
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东经79°—86°,北纬40°—42°之间)。该区侏罗系分布较局限,据最新资料,主要在北部沿天山一带。该文以发育最好的拜城凹陷为例,对其进行了地层划分和...
杨国栋
关键词:侏罗纪轮藻属地质时代地层划分化石组合
复合钻杆胶塞解决超深井尾管固井碰压问题被引量:6
2005年
为了解决塔河油田尾管固井由于不能确保碰压而采用平衡法固井留水泥塞过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分体式复合钻杆胶塞。该胶塞由上胶塞(φ127mm、空心)、下胶塞(φ89mm)、密封圈、销钉、导向头及卡簧组成,上胶塞与下胶塞通过销钉连接在一起。上胶塞针对φ127mm钻杆内钻井液的顶替,下胶塞针对φ89mm钻杆内钻井液的顶替。替浆时,复合胶塞在φ127mm和φ89mm钻杆连接处分离,下胶塞继续在φ89mm钻杆内运行,直至与尾管挂处的套管胶塞复合。现场试验表明,采用复合胶塞固井能够确保碰压,缩短水泥塞,从而减少了扫水泥塞时间(由过去的平均50h缩短到现在的不到10h),而且改善了固井质量。
贾晓斌
关键词:尾管固井水泥塞固井质量塔河油田
临南油田井中烃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06年
通过对临南油田3口井纵向上不同层段岩屑样品的油气地球化学检测,研究了该区的油气井与干井的井中烃类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井中化探方法指标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的响应关系。油气井纵向剖面的烃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临南油田自油层向上存在烃类的垂向微渗漏现象,烃类组分及荧光光谱强度在垂向上明显存在正向梯度,是近地表化探异常形成的前提条件。该研究成果拓宽了井中地球化学勘探的应用领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王国建颜修刚赵欣陈银节
关键词:临南油田油气井井中化探酸解烃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被引量:35
2008年
塔河油田在碳酸盐岩油藏能量弱的定容性单井缝洞单元进行了注水替油试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通过全面分析塔河油田大量现场注水替油资料,提出了以下注水替油技术:选择通过机采手段无法正常生产的定容性油井进行注水替油,并优先选择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注水替油前要尽可能利用天然能量,在地层压力难以维持正常机抽生产时进行注水替油;在注水替油的第一个周期,周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25~0.50;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1.0~2.0,中后期控制在0.5~1.0;裂缝性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8~1.5,中后期控制在0.3~0.8;溶洞型储集体油井前期可适当提高注水速度,裂缝性储集体油井的注水速度不宜过高;注水压力应低于井口承压能力和地层破裂压力;注水焖井后开井产液量不能高于注水前正常生产时的产液量。这些技术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荣元帅黄咏梅刘学利罗娟李峰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藏单井注水替油提高采收率塔河油田
共7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