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翠萍朱延辉刘伟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地质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贵德盆地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的天文旋回记录
- 王治祥黄春菊沈永金李彦知
- 秦安中新世风尘堆积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甘肃秦安的新近纪风成红土堆积是东亚大陆古环境演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但相对第四纪黄土而言,对其记录的古环境信息仍缺乏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秦安QA-I剖面早-中中新世代表性黄土和古土壤层样品开展了初步的正构烷烃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不同时期的风成沉积和水成沉积代表性样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QA-I剖面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_(14)~C_(35),其中来源于微生物的低碳数部分(C_(14)~C_(20))的含量明显高于来自高等植物叶蜡的高碳数部分(C_(26)~C_(35)),主峰碳处于C_(16)~C_(18),中碳数部分(C21~C_(25))的相对含量最低,这些特征与第四纪黄土及晚中新世-上新世三趾马红土中一些强发育的古土壤层类似,但与弱风化的黄土和三趾马红土及水成沉积明显不同;(2)QA-I剖面样品的高碳数部分虽具有一定的奇偶优势,但碳优势指数(CPI)明显较各类风化较弱的样品低.上述结果显示,秦安中新世风尘红土堆积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壤和微生物作用,导致其中的长链正构烷烃较显著的氧化和降解,并以微生物贡献的短链正构烷烃为主.微生物对全岩有机质(TOC)的贡献以及对TOC碳同位素的影响需在古环境重建中予以充分考虑.
- 沈佳恒肖国桥王治祥孙青吴海斌张春霞郭正堂
- 关键词:中新世风尘堆积正构烷烃古环境
- 北祁连造山带老君山组沉积地球化学与物源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老君山组砾岩是北祁连造山带早泥盆世、中泥盆世强烈隆升阶段形成的陆相磨拉石沉积.由西到东,来自肃南、民乐、古浪和靖远的41件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著不同:①主量元素显示,西部(肃南、民乐)样品MgO+Fe2O3T值和Al2O3/SiO2值高于东部,而东部样品K2O/Na2O比值高于西部;②在上地壳标准化分布图中,所有样品均亏损Nb,Ta元素.其中西部样品亏损Rb元素,而富集Sc,Co,Ni,V和Cr元素.而东部样品亏损Sr元素且不富集Sc,Co,Ni,V和Cr元素;③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均显示右倾型,而LaN/YbN比值和Eu/Eu*值西部样品较低,而东部样品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老君山组源岩在东西两段上存在差异.西部肃南一带源岩主要为铁镁质岩石,而东段古浪、靖远一带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民乐一带源岩兼具上述两种岩石特征.根据砾石形态以及沉积地球化学,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以未遭受沉积分选和再循环作用的近源堆积为主,且西部源岩未遭受化学风化而东部遭受了低-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和源岩限定,西部肃南一带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卷入造山带的北祁连岛弧,自民乐向东,沉积物既有来自北祁连岛弧的物质也有来自中祁连变质基底的物质.物源配置的东西差异以及志留系-泥盆系在全区的发育特征暗示,北祁连造山带由于早古生代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斜向碰撞或不规则边缘碰撞"作用,导致了泥盆纪早期造山作用在走向上存在不均一造山特点.
- 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黄虎
- 关键词:北祁连造山带沉积地球化学造山作用
- 沉积物粒度对水合物形成的制约:来自IODP 311航次证据被引量:19
- 2007年
-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置对比,这些指标包括特殊沉积构造(soupy和mousse-like构造)、测井数据(LWD)推算出来的水合物饱和度(Sh)、岩芯红外图像和实际钻取的含水合物沉积物等。发现沉积物粒度分别为31~63μm和63~125μm的2组较粗粒径的沉积物数量变化增多的位置与水合物出现层位之间存在较好的位置对应关系。如在U1326站位海底以下5~8m、21~26m、50~123m、132~140m、167~180m、195~206m、220~240m深度位置出现了沉积物粒度明显偏向粗粒的趋势,而这些位置正好对应于大多数特殊沉积构造出现的深度,也对应于水合物饱和度(Sh)值相对较高的深度,并与一些实际钻取的赋含水合物的浊积沙层观察结果一致。因此,初步研究后认为,沉积物粒度在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偏向形成于粒度大于31μm的粗粒沉积物中。
- 王家生高钰涯李清杨翠萍陈祈魏清王晓芹胡高伟
-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水合物
- 疑源类Ammonidium Lister 1970与相关种的厘定及其生物地层和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许多可归为疑源类Ammonidium Lister 1970的种被前人划为Multiplicisphaeridium Staplin,1961、Baltisphaeridium Eisenack 1958 ex Eisenack 1959及其他相似属,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其原有定义范围.报道了采自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保存良好的Ammonidiumloriferum、A.sprucegrovense,通过相关文献引证对比,并结合剖面部分该属标本化石,对Ammonidium属征作了修订.根据新属征特点,将Caiacorymbifer Tappan and Loeblich,1971,Gracilisphaeridium Eisenack and Cramer,1973,Naevisphaeridium Wicander,1974,Puteoscortum Wicander and Loeblich,1977,Craterisphaeridium Deunff,1981,Pertusisphaeridium Turner,1986和Martinsphaeridium Sarjeant and Vavrdová,1997等相似属纳入Ammonidium属的晚出异名.Ammonidium sprucegrovense var.polyankistrum Wicander and Loeblich,1977由种级降为了变种级.建立1个新种:Ammonidium levigatum n.sp.,前人报道的部分标本被误归为A.loriferum或A.sprucegrovense.新种Ammonidium levigatum n.sp.在全球晚泥盆世古大陆边缘具有全球分布特征,是识别晚泥盆世疑源类的标准化石之一.
- 申震龚一鸣龚一鸣Thomas Servais
- 关键词:疑源类系统分类学生物地层古地理
- 鄂西秭归盆地中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记录及其对秦岭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启示
- 随着印支期南秦岭勉略洋盆闭合,华南和华北两大块体最终拼贴、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秦岭-大别印支造山作用标志华南和华北两个块体的汇聚拼贴,代表东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关闭,该造山带大陆深俯冲之前经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洋陆...
- 柴嵘杨江海杜远生
- 关键词:秭归盆地碰撞造山
- 文献传递
- 华南发现4.1 Ga的碎屑锆石被引量:6
- 2013年
- 华南南部寒武系砂岩中保存有冥古宙地壳物质.一颗锆石的结晶年龄为4107±29Ma,Hf同位素组成近似亏损地幔Hf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结晶年龄一致,为4102±21Ma,该锆石是直接从亏损地幔中抽提出来新生的地壳物质再循环过程中结晶的.寒武系中也保存了显著的"泛非期"和Grenville期锆石,可能反映了早古生代早期华南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联系.华南南部具有更为复杂的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
- 徐亚军杜远生黄宏伟黄志强胡丽沙朱延辉余文超
- 关键词:碎屑锆石GA寒武系
- 藏东南白玉沟冰川沉积单颗粒释光测年
- 青藏高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要区域,但第四纪冰川年代学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光释光测年在该区域第四纪冰川研究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过由于曝光困难的问题,冰川沉积的释光年代很容易被高估。单颗粒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冰川沉积不完...
- 欧先交Geoff A.T.DullerHelen M.Roberts周尚哲赖忠平陈嵘陈仁容曾兰华
- 关键词:光释光冰碛
- 贺兰山寒武纪早期苏峪口组水下冲积扇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寒武纪早期的苏峪口组是贺兰山地区地质历史重要转换时期的地质单位,长期被认为是近岸海滩沉积。通过3年来对苏峪口组的研究,新识别了苏峪口组沉积环境为一个水下冲积扇,在岩性、岩相、生物群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水下冲积扇以冲刷面为底,砾石成分比较复杂,具砾砂混杂、不等粒结构,内部发育递变层理,具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全区辉绿岩脉锆石年龄集中在5.3~5.4Ma,是开裂盆地早期出现的标志年龄,说明开裂盆地的出现是造成苏峪口组早中期水下冲积扇发育的主要原因。
- 蔡雄飞何文键杨捷曾佐勋顾延生刘伟
- 关键词:水下冲积扇沉积环境
- 贺兰山寒武系研究新进展
- 2014年
- 贺兰山寒武系早期苏屿口组为砂、砾混杂和不等粒结构的水下冲积扇沉积;五道塘组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台地沉积,其下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屑和生物碎屑,中、上部为含不同形态的核形石碳酸盐岩组成;陶思沟组为发育水下流动波痕和水上暴露泥裂构造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系的混合沉积;胡鲁斯台组和阿不切亥组为陆表海与"风暴海"沉积。根据该区与华北地台的对比,首次提出贺兰山寒武纪早期的苏屿口组古地理面貌应是西低东高,而非传统认为的西高东低;寒武纪早期的五道塘组、陶思沟组古地理面貌则为西高东低。
- 蔡雄飞何文键杨捷曾佐勋顾延生
- 关键词:寒武系华北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