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79 被引量:437H指数:12
相关作者:罗宇良张新辉陈丽萍杨承泰王为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3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泥鳅
  • 15篇团头鲂
  • 11篇倍体
  • 10篇基因
  • 9篇克隆
  • 8篇染色
  • 8篇染色体
  • 8篇微卫星
  • 8篇黄颡
  • 8篇黄颡鱼
  • 6篇鱼类
  • 6篇四倍体
  • 6篇二倍体
  • 5篇基因克隆
  • 5篇大鳞副泥鳅
  • 4篇杂交
  • 4篇分子标记
  • 3篇单胞菌
  • 3篇毒性
  • 3篇性腺

机构

  • 76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湖州师范学院
  • 2篇信阳农林学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信阳农业高等...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水利部中国科...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56篇王卫民
  • 19篇高泽霞
  • 11篇周小云
  • 9篇罗伟
  • 8篇曹小娟
  • 6篇易少奎
  • 6篇李艳和
  • 5篇宋立民
  • 5篇王敏
  • 4篇温久福
  • 4篇黄锋涛
  • 4篇吴兵
  • 4篇罗智
  • 4篇刘学芹
  • 4篇曾聪
  • 4篇张新辉
  • 3篇曹玲
  • 3篇杨承泰
  • 3篇谢从新
  • 3篇黄松钱

传媒

  • 29篇华中农业大学...
  • 8篇水产学报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淡水渔业
  • 3篇水利渔业
  • 3篇水产科学
  • 2篇水产科技情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遗传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2008年全...
  • 1篇第八届南方六...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5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6篇2007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年龄与生长被引量:10
2014年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表达式分别为LP=21.84[1-e-0.129(t+3.638)]、LM=28.02[1-e-0.097(t+3.521)];大鳞副泥鳅2龄之前生长较快,而泥鳅3龄之前生长较快,快速生长期长。建议在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野生资源捕捞最小规格为13cm。
黄松钱王也可赵婷王卫民罗毅曹小娟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泥鳅年龄结构
斑点叉尾鮰病毒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斑点叉尾鮰卵巢细胞增殖斑点叉尾鮰病毒,然后将经过超速离心纯化的病毒免疫4周龄BABL/C雌鼠。每2周免疫1次,第4次免疫2周后,经眼眶采血,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抗体效价,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与病毒孵育试验检测所制备多克隆抗体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为1∶25 6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该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良好,同时与病毒的孵育试验证明该多克隆抗体具备中和活性,能够有效阻断斑点叉尾鮰病毒对细胞的感染。
吴兵罗宇良王敏曹胜波王卫民陈龙黄锋涛刘学芹
关键词:多克隆抗体效价生物活性
唐鱼热休克蛋白60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热休克蛋白60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TaHSP60(GenBank登录号:HM234132)。研究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 486bp,5'端非翻译区(URT)102bp,3'URT 656bp,开放阅读框(ORF)1 728bp,编码575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唐鱼HSP60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性高达96.2%,与鲫(Carassius au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西洋鲑(Salmo salar)以及非洲爪蟾(Xenopus tropicalis)的相似性分别为93.2%、89.7%、88.3%和83.8%。Clustal X比对结果表明:该序列含有典型的mt-HSP60特征序列、ATP结合位点,以及C末端保守的重复区域GGM。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唐鱼HSP60与斑马鱼HSP60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显示唐鱼HSP60的mRNA在肝脏、肌肉、鳃、鳍条、眼睛、卵巢、肠道和脑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鳃和鳍条呈微量表达。统计分析表明,其他各组织与肝脏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铜暴露后,唐鱼肝脏HSP70mRNA表达水平分别在48h和96h出现上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刘海超陈辉辉覃剑晖马徐发
关键词:克隆荧光定量PCR
团头鲂性腺发育不同时期组织学观察及Kiss2/Kiss2r基因表达分析
Kiss基因(Kisspeptin)及其受体Kissr基因(Kissreceptor)组成的系统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在脊椎动物青春期启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团头鲂(Megal...
温久福高泽霞罗伟童金苟王卫民
关键词:性腺发育基因表达
黄颡鱼鳍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条件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宋立民王卫民王玉芬
关键词:黄颡鱼细胞培养染色体
团头鲂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的紫外线遗传灭活精子刺激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子后冷休克抑制卵子第二极体释放方法,获得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流式细胞仪检测雌核发育个体的DNA含量与正常团头鲂二倍体的DNA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雌核发育个体为二倍体。通过引物优化,筛选父母本具有特异性的8对微卫星引物,对雌核发育后代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雌核发育个体的遗传物质均来自母本,没有父本的遗传物质渗入。筛选出母本为杂合的10对微卫星引物对子代的纯合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雌核发育后代在TTF-EST46、TTF-EST61、TTF-EST851位点全部为纯合,而TTF-EST12座位上的重组率为86.4%,其他6个位点的重组率为100%,这10个位点的平均重组率为68.6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抑制第二极体并不能获得纯合性较高的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但具有与母本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使用。
张新辉夏新民罗伟高泽霞钱雪桥王卫民
关键词:团头鲂雌核发育微卫星
斑点叉尾鮰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21
2012年
采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斑点叉尾鮰3个引进地理群体(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和1个"本地优"群体(丹江口水库和青江水库杂交后选育的优良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在2~18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820 8~6.146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53 0~0.693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32 7~0.756 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13 5~0.725 6;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4个群体在大部分位点显著偏离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多为负值,表明4个群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其中,德克萨斯和密西西比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0.275 0),相似度最低(0.759 6)。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4.22%来自群体之间,95.78%来自于群体内部。基于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构建的4个群体的UPGM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密西西比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德克萨斯、本地优和阿拉巴马群体聚为一类,其中在德克萨斯、本地优和阿拉巴马群体这个分支中,德克萨斯和本地优群体聚为一类。综上所述,4个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育种潜力,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崔蕾谢从新李艳和于永耀刘肖莲张杰周小云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微卫星地理群体
我国七大流域大鳞副泥鳅形态学比较分析
2021年
基于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珠江水系、长江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松花江水系19个自然群体共646个个体的外部可量性状进行形态学比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前驱长(DAC)/体长(LB)与纬度呈负相关(r=-0.782),尾柄长(LCP)/体长(LB)与纬度呈正相关(r=0.83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形态学无显著差异,同时松辽流域与其他流域在全长(LB)、尾柄长(LCP)以及前驱长(DAC)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松辽流域和南方水系的判别准确率为100%,两者之间没有错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贡献率为38.1%,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大鳞副泥鳅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的62.9%,这3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在体高(HB)、体宽(WB)、尾柄高(HCP)、尾柄宽(LCP)。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七大流域大鳞副泥鳅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支。南方水系和北方水系大鳞副泥鳅在外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根据75%识别和划分规则,认为松辽流域和南方水系部分群体的大鳞副泥鳅形态学差异可能达到亚种水平。
陈鸿禄易少奎李军涛王卫民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地理群体种质资源种群结构亲缘地理学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遗传上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其在动物遗传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使用DNA分子标记可以观察到整个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在水产养殖种类中使用的遗传标记主要包括线粒体DNA、RFLP、RAPD、AFLP、微卫星、SNP和EST标记。DNA分子标记的应用使得人们对水产养殖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近亲繁殖、种类和品系鉴定以及遗传连锁图谱建立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也加快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基因的鉴定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研究。将这些标记技术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以及如何从人类基因组工程和斑马鱼这种模式鱼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更好的应用于水产动物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做一讨论。
高泽霞王卫民周小云
关键词:DNA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QTLMAS
泥鳅属和副泥鳅属鱼类自交及杂交子一代生长性能及丙二醛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以泥鳅属鱼类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H)、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N)、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rus,二倍体B,四倍体T)和副泥鳅属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P)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正反交,获得11种子代,它们分别为(雌×雄):H×H(HH)、N×N(NN)、P×P(PP)、B×B(BB)、P×B(PB)、N×H(NH)、N×P(NP)、P×H(PH)、B×P(BP)、T×P(TP)、P×T(PT)。经过270d的养殖试验,在60、90、120、150和270d这5个时间点测定了这11种子代的全长和体质量,同时在60、90和120d对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NP在饲养试验中一直保持较好的生长性状;(2)PB与PP在60~90d的早期阶段,生长趋势较差,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上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趋势,且这2种子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B在270d时体质量显著性高于其他子代;(3)NP在60d和90d所占全长和体质量最大20%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子代。TP在270d时在全长和体质量最大和最小20%中出现频率都较高,而PB在所有采样时间点全长和体质量的最大和最小20%中的出现频率都较高;(4)具备优良生长性状的NP、PP及PB中,NP和PP在养殖过程中均具有较低的MDA含量,PB的MDA含量在第90天升高,然后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此推断,NP和PP在生长和免疫机能上都具有优势;PB在生长性状上具有选育潜力。
徐秀文彭鑫王卫民曹小娟
关键词:生长性状丙二醛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