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27 被引量:1,322H指数:19
相关作者:于淼袁娟骆小年彭小云陈思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农业科学
  • 48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团头鲂
  • 15篇基因
  • 15篇草鱼
  • 12篇泥鳅
  • 12篇黄颡
  • 12篇黄颡鱼
  • 10篇克隆
  • 9篇细胞
  • 9篇大鳞副泥鳅
  • 8篇翘嘴鳜
  • 6篇养殖
  • 6篇幼鱼
  • 6篇原核表达
  • 5篇单胞菌
  • 5篇蛋白
  • 5篇鱼类
  • 5篇嗜水气单胞菌
  • 5篇气单胞菌
  • 5篇微卫星
  • 4篇性状

机构

  • 127篇华中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北农学院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信阳农业高等...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长江水资源保...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9篇梁旭方
  • 15篇王卫民
  • 12篇樊启学
  • 10篇易提林
  • 10篇张桂蓉
  • 8篇魏开建
  • 7篇刘红
  • 7篇周琼
  • 6篇张家波
  • 6篇龙良启
  • 6篇谢从新
  • 6篇李大鹏
  • 6篇杨学芬
  • 6篇王明学
  • 6篇陈孝煊
  • 6篇谭青松
  • 6篇梅洁
  • 5篇骆小年
  • 5篇黄峰
  • 5篇赵振山

传媒

  • 30篇华中农业大学...
  • 24篇水生生物学报
  • 10篇淡水渔业
  • 8篇水利渔业
  • 8篇水产学报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水生态学杂志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中国海洋湖沼...
  • 2篇饲料研究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协第2...
  • 1篇Curren...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4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14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21篇2014
  • 1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7篇1998
  • 5篇1997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团头鲂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采用SRAP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对采自江西鄱阳湖、湖北梁子湖、湖北淤泥湖的3个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8对不同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3对条...
魏开建张桂蓉王卫民周玲玲冉伟
关键词:团头鲂SRAP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代F_1及其自交子代F_2胚胎发育的研究及鉴定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子代F1及F1的自交子代F2,并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F1和F1自交后代F2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比较,并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正交子代F1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翘嘴鳜卵径为(1.09±0.05) mm,正交F1雌鱼卵径为(1.26±0.05)mm、F2卵径(1.19±0.04) mm,显著小于斑鳜的卵径(1.83±0.09) mm (P< 0.05).翘嘴鳜受精卵在水温23.4-25.1℃经过46 h孵化破膜,F1受精卵在水温23.1-24.8℃经过49 h孵化破膜,F2受精卵在22.6-24.5℃经过51h孵化破膜,斑鳜受精卵在水温23.5-25.7℃经过107 h孵化破膜.翘嘴鳜、斑鳜、F1和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06±0.50) mm、(4.58±0.30) mm、(4.21±0.30) mm和(4.14±0.20) mm.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根据DNA带型的不同可以成功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F1.
袁勇超梁旭方田昌绪严伟蔡文静窦亚琪易提林
关键词:微卫星
横冲库湾施放发酵猪粪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1998年
用塑料薄膜围箱法进行发酵猪粪对浮游生物影响的试验。3个试验箱施放发酵猪粪量分别为10、18和26g/m3。施肥后第3天内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峰值后下降,浮游动物生物量则持续上升至第6天仍未出现下降趋势;施肥量和摄食压力是影响浮游生物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横冲库湾春、秋季每15d施肥1次,每次450kg/hm2;夏季每10d施肥1次,每次300kg/hm2。
张家波朱邦科王明学杨瑞斌邢鲁明周友森
关键词:浮游生物施肥养鱼
彭泽鲫鱼种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6
1998年
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了9种不同配方的饲料,用来喂养彭泽鲫春花鱼种。结果表明,彭泽鲫鱼种配合饲料中能量的适宜量为121MJ/kg,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30%,磷的适宜添加量为07%。
方之平潘黔生何瑞国聂卫兵
关键词:彭泽鲫鱼种配合饲料正交设计法
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SRAP标记和线粒体DNA控制区测序方法对武汉和洞庭湖2个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同域分布区4个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SRAP分析结果表明,18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在4个泥鳅群体中共检测到534个位点,每对引物组合检测的位点数为23~40个;各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0.205~0.218和0.324~0.341,4个群体间的h以及I差异不明显;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显示,洞庭湖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亲缘关系最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武汉四倍体泥鳅聚为一支,而武汉二倍体泥鳅聚为单独一支。测定了4个泥鳅群体40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片段(932~935bp),发现47个变异位点,共计29种单倍型。洞庭湖四倍体和二倍体泥鳅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98%和0.872%,明显大于武汉四倍体(π=0.465%)和二倍体(π=0.675%)。在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中,洞庭湖四倍体遗传多样性略大于洞庭湖二倍体,武汉二倍体则明显大于武汉四倍体。AMOVA分析表明,泥鳅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62.68%),群体间的变异达到37.32%;群体间成对固定指数FST及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均显示,洞庭湖四倍体与二倍体泥鳅群体无明显分化,其余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分化。控制区序列单倍型Bayesian系统树与SRAP分析所揭示的4个泥鳅群体的亲缘关系相似。
周玲玲张桂蓉魏开建邹桂伟王卫民梁宏伟冉玮
关键词:泥鳅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线粒体DNA控制区倍性单倍型
西藏高原鳅、细尾高原鳅和异尾高原鳅消化道结构的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stewarti)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结果表明:(1)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均由口咽腔、食道、胃、肠组成。胃"U"型,无幽门盲囊,肠道短,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异尾高原鳅胃长与消化道长比值最大,比肠长最短,为0.51±0.07,与西藏高原鳅比肠长0.64±0.08和细尾高原鳅比肠长0.70±0.06,差异显著。(2)异尾高原鳅胃黏膜层相对高度大于西藏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肌肉层相对厚度也比其他2种鱼厚。前肠黏膜层为异尾高原鳅相对高度最大,肌肉层为西藏高原鳅相对最厚。中肠与后肠黏膜层相对厚度由大到小为异尾高原鳅>细尾高原鳅>西藏高原鳅。综上所述,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均符合肉食性鱼类特征,推测异尾高原鳅的结构特征适于消化更多的动物性饵料。
刘沫洋杨瑞斌杨学芬樊启学魏开建
关键词:消化道形态学组织学
鳜鱼与草鱼摄食调控转录组学比较研究
虽然有些基因已被报道参与了食物偏好的形成,但转录组水平上如何决定动物的特殊食物偏好,如肉食性鳜鱼的活饵食性、草食性草鱼的食性转变,尚知之甚少。鳜鱼食性非常特殊,从开口摄食起,只吃活饵料鱼虾,一般不摄食死鱼或人工饵料。
何珊梁旭方
关键词:鳜鱼肉食性草鱼草食性
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耐低氧能力的比较被引量:18
2019年
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经过8周的养殖,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g/尾,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g/尾(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29.51%;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0.27)mg/L的水体中,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12h较低氧胁迫0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著性高于普通黄颡鱼。
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樊启学王银海杨贺舒莫爱杰
关键词:低氧胁迫抗氧化酶
老江河鱼类种类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1998年
利用1991年6月至1994年12月在老江河主要渔具渔获物中采集的469089尾、1899207kg样本,在分析老江河鱼类群落组成的基础上,依优势度确定了9个优势种,并得到Shannon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41473、31601和08979,Hmax为64429,种类均匀性EI、EB、ES分别为06437、04905和01394。老江河饵料生物资源和现在的渔业生产方式,有利于鱼类多样性的提高。
张家波樊启学王卫民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优势种
青鱼Daz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2019年
实验进行了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 ) Dazl 基因的原核表达,兔抗青鱼源Daz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抗体的特异性验证。首先将青鱼 Dazl 基因的编码区利用重组表达引物从pCS2- MpDazl 质粒中扩增出来,经酶切后连接到pET-28a载体中,构建pET-28a- MpDazl 重组表达载体。然后将pET-28a- MpDazl 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获得分子量为27 kD的Dazl重组蛋白。将纯化的Dazl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通过ELISA法和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 MpDazl;以0.5 mmol/L IPTG在37 ℃条件下诱导4 h可获得高效表达的Dazl重组蛋白;制备的兔抗青鱼Dazl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原核表达Dazl蛋白、青鱼卵巢的内源Dazl蛋白以及细胞中过表达的Dazl蛋白,并证实了青鱼Dazl蛋白在性腺中表达的特异性。
王艺舟潘启华王乾夏必琳罗君志方健邓羽廖明聪陈天圣
关键词:DAZL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