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9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期铿谢超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美国刊物上的中国改革开放被引量:1
- 1996年
- 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美国刊物上有什么反映呢?笔者对美国三家销路较广的刊物《时代》(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News andWorld Report)近三年(1992—1994年)的报导作了一翻调查,并进一步对四份学术刊物《外交季刊》(Foreign Attairs)、《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亚洲研究》(Asia Survey)及《当代历史》(Current History)
- 梅仁毅
-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评《死者的民主》被引量:6
- 2001年
- 孙有中
- 关键词:实用主义儒家思想美国文化中华文明死者民主
- 美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年轻一代中兴起了一股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其主要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持正面观点的年轻人比例大幅提升、民主社会主义者人数剧增、民主社会主义者及其背书的候选人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这种思潮本质上是一场改良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其主要政治诉求是由政府单一支付全民医保、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男女同工同酬、公立大学免费、向富人征税等。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起将重塑民主党,使美国的政治进一步板化,并很可能对2020年的美国大选及未来美国的政治生态产生重大影响,而对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影响比较有限。
- 李期铿
- 关键词:资本主义保守主义
- “真相凋零”下的美国舆论生态极化现象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近年来,尤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由于社交媒体和民粹主义的结合,美国互联网舆论生态越来越表现出“真相凋零”状态,日益分裂和极端化。社交媒体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杜交媒体上绝大多数的政治话题帖子是由极少一部分人发出的。公众在媒体可信度、国家优先政策目标、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观点、国际问题等方面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党派差异和代际差异。两党对对方的看法也越来越负面,甚至故对。政治话语生态越来越差,民众对政治话语生态不满。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没有反映民意,认为应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美国公众仍占大多数。“真相凋零”和與论极化状态給美国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带来挑战。
- 李期铿
- 关键词:民粹舆论生态
- “两国集团”构想的历史考察被引量:7
- 2011年
- "两国集团"这一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对外关系话语中出现以来就不断重现,迄今为止,已先后出现过美德、美日、美欧和美中四个版本的"两国集团"论。美国学者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对象国与美国共同分担国际责任,这表明美国战略家对国际体系力量变化的敏感及其在对外政策判断上的开放性。"两国集团"的四个版本呈现出了巨大的相似性,都出现在美国面临国内外困境而对象国正在蓬勃崛起之际,其实质是美国在以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要求对象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帮助美国以最小的代价维护霸权。
- 顾国平梅仁毅
- 关键词:美国外交历史考察
- 奥巴马的当选——美国又一周期的开始?被引量:1
- 2009年
-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于1986年提出美国历史周期论,并以30年为一周期。本文以此为据,分析了1980年大选与2008年大选前美国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选民的心态与要求,指出"求变"是共同点。文章接着叙述了里根与奥巴马如何抓住选民求变的心态,取得大选的胜利。大选获胜后里根大力推行以减税、放松甚至取消监管以及削减非军事开支为特点的国内政策和以实力为基础的对苏强硬的外交政策。小布什上台后,把保守主义的内、外政策推向极端,导致选民的不满,使"变"成为必然。文章最后分析了奥巴马上台后的内、外政策,指出这是自由主义的开端,但能否延伸为一个周期,尚待观察。
- 梅仁毅崔戈
- 关键词: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 如何看待美国的软实力被引量:9
- 2012年
- 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是旨在回应盛行其时的"美国衰落论"。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反美情绪的日益高涨,又出现了"美国软实力衰落论"。实际上,美国软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美国在科技、教育、人口方面的竞争力,以及在思想、规范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影响力,均未衰落。真正影响美国软实力的因素是美国民众的情绪和国内分歧。
- 孔祥永梅仁毅
- 关键词:美国外交软实力竞争力
- 美国政治精英和公众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与分歧被引量:4
- 2008年
- 本文以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1974-2004年间的民意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美国政治精英和公众这两大群体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与分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分歧大于共识。共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美国在中国有着重大利益以及未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分歧则在于中国的崛起是否对美国构成了严峻威胁以及美国是否应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此外,在美国是否使用武力保证台湾安全这个问题上,政治精英和公众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着强烈共识,但之后出现了较大分歧。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些分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 谢韬梅仁毅
- 关键词:民意政治精英
-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冲突
- 2015年
-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自产生之日起,即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核心人物之一。国家安全顾问在决策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她)在美国外交决策圈中的重要地位。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看,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是制度赋予的,美国的跨部门决策机制影响着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定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双重身份(美国总统的私人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管理者)给其角色定位带来了冲突和矛盾。而这种矛盾和冲突也带来了两点质疑:一是国家安全顾问是"政策顾问",还是"政策经纪人"?二是国家安全顾问是"非官僚",还是"官僚"?事实上,对于"顾问"与"经纪人"的角色冲突,不同国家安全顾问有不同的解决之道。至于"非官僚"与"官僚"的矛盾,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则通过"官僚化"成功解决。
- 陈征梅仁毅
- 关键词:国家安全顾问官僚化美国外交
- 理论与方法:美国研究的新方向
- 2009年
-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美国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科规模、学科体系,还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显著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其他学者的反思和回顾以及作者自己对过去几年文献的总结,作者发现中国的美国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者认为,中国的美国研究要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与国际学术接轨,就必须立刻重视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要素,即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随后作者以美国政治研究为例,讨论了如何把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的美国研究。
- 谢韬
- 关键词:美国政治美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