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720 被引量:9,341H指数:46
相关作者:陈展侯振宏唐敬超韩景军王瑞丽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61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8篇农业科学
  • 138篇生物学
  • 7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天文地球
  • 7篇经济管理
  • 7篇水利工程
  • 5篇理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34篇土壤
  • 68篇三峡库区
  • 68篇库区
  • 59篇生态系统
  • 51篇植物
  • 43篇气候
  • 43篇群落
  • 42篇人工林
  • 42篇马尾松
  • 37篇森林生态
  • 36篇物量
  • 36篇落叶松
  • 34篇森林生态系统
  • 32篇生态
  • 30篇消落带
  • 30篇华北落叶
  • 29篇气候变化
  • 29篇微生物
  • 29篇华北落叶松
  • 27篇亚高山

机构

  • 7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49篇南京林业大学
  • 4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7篇四川省林业科...
  • 25篇国家林业局
  • 19篇湖北省林业科...
  • 19篇内蒙古农业大...
  • 19篇学研究院
  • 18篇东北林业大学
  • 16篇河北农业大学
  • 15篇江西农业大学
  • 15篇新疆林业科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南林业科技...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1篇重庆市林业科...

作者

  • 124篇肖文发
  • 105篇刘世荣
  • 80篇王兵
  • 72篇王彦辉
  • 62篇臧润国
  • 56篇程瑞梅
  • 56篇黄志霖
  • 53篇史作民
  • 50篇李迪强
  • 46篇郭泉水
  • 46篇于澎涛
  • 40篇曾立雄
  • 37篇丁易
  • 35篇张远东
  • 32篇熊伟
  • 30篇张于光
  • 28篇牛香
  • 27篇刘泽彬
  • 25篇尚鹤
  • 23篇冯秋红

传媒

  • 130篇生态学报
  • 81篇林业科学
  • 50篇林业科学研究
  • 46篇应用生态学报
  • 33篇植物生态学报
  • 29篇生态学杂志
  • 17篇世界林业研究
  • 15篇中国水土保持...
  • 12篇生物多样性
  • 12篇环境科学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生态环境学报
  • 9篇南京林业大学...
  • 8篇干旱区资源与...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江西农业大学...
  • 7篇兽类学报
  • 7篇动物学杂志
  • 7篇西北林学院学...
  • 6篇现代科学仪器

年份

  • 2篇2021
  • 6篇2020
  • 15篇2019
  • 52篇2018
  • 58篇2017
  • 64篇2016
  • 64篇2015
  • 55篇2014
  • 59篇2013
  • 49篇2012
  • 59篇2011
  • 44篇2010
  • 62篇2009
  • 49篇2008
  • 37篇2007
  • 26篇2006
  • 9篇2005
7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方法被引量:15
2005年
微生物在整个土壤生态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这就促使人们不断地使用最新科技手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探索估价,以便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生物标志物法、脂肪酸甲基脂分析法、核酸测定法及碳素利用法是目前估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常用的四种分析方法。本文分别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姚斌钱晓刚于成志刘成志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草本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对安徽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共有湿地草本种子植物59科173属275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等为优势科,而以菱科(Trapaceae)、三白草科(Saururaceae)、茨藻科(Najadaceae)等为该植物区系的表征科;以蓼属(Polygonum)、苔草属(Carex)、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但属的组成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69%,表明该区植物成分较为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30.52%);属泛热带分布属最多(21.39%),北温带分布成分次之(13.87%),总体上温带成分(38.73%)略多于热带性成分(34.10%)。表明该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
潘云芬徐庆程元启尹莉王翠莲
关键词:区系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分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进行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的研究数据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数平均值为11.14,处于较健康状况。
马向前王兵郭浩王燕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理生态功能群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在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野外测定获得3个与植物-大气相互作用直接相关的生理生态特性指标(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气孔导度和比叶面积),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NMS排序方法对热带山地雨林的主要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分析热带山地雨林4个演替阶段(初期、早期、中期和后期)生理生态功能群组成及其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87个主要植物种类可划分为8个功能群,检验结果显示功能群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功能群内同质性较高;功能群的丰富度及相对多度在不同演替阶段差异显著;功能群的丰富度在演替初期最低,演替早、中期最高,演替后期略有降低;演替初期的优势功能群光合能力强,水分利用效率低,演替早、中期的优势功能群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均为中等;演替后期的优势功能群光合能力偏低,水分利用效率高。
陶晶臧润国李意德毛培利林明献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功能群生理生态特性演替阶段
固氮树种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探究固氮树种对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分别在干季和湿季研究了第二代桉树纯林和第二代桉树/固氮树种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0 10 cm)的有机碳含量、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7.77%、41.62%、85.59%、25.38%、19.12%,除土壤有机碳外,其它在统计学上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混交林的细菌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其真菌生物量显著减少;同时,混交林的总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在干季显著提高,真菌的相对百分含量却显著降低;但在湿季,除总细菌外,其它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二主成分轴能明显把第二代桉树混交林和纯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区分开来(p<0.05),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和相对较低的真菌相对百分含量。冗余度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C/N、铵态氮、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我国南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此外,壕沟切根试验表明根系及其分泌物可能是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碳源。
黄雪蔓刘世荣尤业明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固氮树种桉树
中亚热带樟科3种植物幼苗叶结构型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性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揭示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以樟科3种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将其人工采集的种子经低温沙藏并于温室培育,然后将幼苗移栽到野外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研究中亚热带樟科植物刨花楠(Machilus pauho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闽楠(Phoebe bournei)两年生幼苗生长季节9种叶结构型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1)在3种植物幼苗中,香樟叶面积、叶厚度、叶体积、叶氮磷比最大,叶氮浓度最高,叶组织密度最小;闽楠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最大,叶磷浓度最高,叶面积、叶体积、比叶面积、叶氮磷比最小,叶氮浓度最低;刨花楠比叶面积最大,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最小,叶磷浓度最低;3种植物幼苗的叶厚度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樟科3种植物幼苗的叶面积与叶体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组织密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氮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厚度与比叶面积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体积与叶组织密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氮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组织密度与叶磷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在同质园中生长的刨花楠、香樟和闽楠幼苗的9种叶结构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不同物种同一叶结构型性状指标的大小顺序、种间差异及其显著性不同;3种植物幼苗不同叶结构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也不同。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樟科3种植物幼�
李超赵广东王兵史作民邓宗富夏晨陈和东
关键词:樟科植物幼苗种间差异
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时空动态格局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分析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流域20多年水源涵养林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呈上升状态,从1975年的10.96%,已上升到46.61%;经济林面积增长迅速,每年约增长150 hm2;树种组成正在向多样性转化,从1975年以4个主要树种为主,到1995年已形成8个树种的格局。因此认为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总体状况正在好转,但还存在经济林面积增加过快,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郭浩叶兵林权中王彦辉管伟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树种组成
杉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与分配规律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以大岗山林区第6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和林区内沿海拔352~775m杉木人工林样带调查数据为依据,利用已发表的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和材积源生物量法(乔木层)、样方收获法(灌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和森林类型法(土壤层)研究大岗山林区杉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有机碳含量随年龄和器官的变化均不显著;杉木林乔木层碳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向和林分郁闭度对杉木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显著,坡位的影响不显著;杉木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0cm以上土层内变化较大,40cm以下变化较小,受枯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不同年龄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变化较复杂;不同年龄杉木林枯落物碳密度大小次序为: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和近熟林,储存碳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地上部分(植被碳库)与地下部分(土壤和枯落物碳库)之比为1:3.72,地下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碳库。
魏文俊王兵白秀兰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碳密度器官年龄林分密度
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被引量:26
2018年
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
赵宇金崑
关键词:亚洲象栖息地
华北落叶松液流速率的优势度差异及其对林分蒸腾估计的影响被引量:23
2015年
将实测的杨树液流速率和林木边材厚度(或胸径)经尺度扩展得到林分蒸腾,已成为常用的野外测定方法,但此法没有考虑其他树形因子的影响,当林分密度大、光竞争激烈时,会导致蒸腾估计误差偏大。为认识主要树形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并为改进样树液流向林分蒸腾的尺度扩展方法提供依据,在六盘山北侧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利用热扩散探针对5株不同优势度样树的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了生长季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优势度树木的液流速率差异。结果表明:优势度越大的树木,其液流在日内的启动越早,结束越晚,到达峰值越早,峰值也越大;日均液流速率明显比优势度小的树木高;液流速率对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瞬时变化的响应敏感性比优势度小的树木高,而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响应敏感性则弱于后者,但整体上对环境条件的响应趋势一致,不同优势度树木间液流速率的相对差异比较稳定。相关分析表明:液流速率与优势度(或相对树高)、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长、胸径显著正相关,而与冠幅、边材面积正相关但不显著。利用拟合的优势度与液流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R2=0.95)计算了样地内所有树木的液流速率及其平均值,即林分平均液流速率,该值比常用方法计算结果低16%。建议今后在利用样树液流速率测定结果进行尺度扩展计算林分液流速率和蒸腾时,增加考虑优势度等主要树形因子的影响。
李振华王彦辉于澎涛王艳兵韩新生曹恭祥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优势度树高液流速率太阳辐射
共7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