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601 被引量:4,145H指数:29
相关作者:罗庆蒋稼欢黄岂平杨一平董家乐更多>>
相关机构:常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南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5篇期刊文章
  • 8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3篇医药卫生
  • 124篇生物学
  • 48篇理学
  • 28篇农业科学
  • 2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4篇化学工程
  • 20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机械工程
  • 11篇电子电信
  • 11篇文化科学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55篇细胞
  • 37篇蛋白
  • 33篇血管
  • 26篇肿瘤
  • 25篇传感
  • 24篇内皮
  • 22篇分子
  • 22篇感器
  • 22篇传感器
  • 20篇癌细胞
  • 18篇增殖
  • 18篇粘附
  • 18篇微流控
  • 17篇基质
  • 17篇骨细胞
  • 17篇干细胞
  • 16篇生物材料
  • 12篇中药
  • 11篇气道
  • 11篇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598篇重庆大学
  • 15篇常州大学
  • 1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0篇泸州老窖股份...
  • 8篇重庆邮电大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6篇重庆科技学院
  • 6篇太极集团有限...
  • 5篇南华大学
  • 5篇重庆工学院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成都医学院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4篇重庆工商大学
  • 4篇乐山师范学院
  • 4篇学研究院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作者

  • 88篇王远亮
  • 79篇蔡绍皙
  • 76篇王伯初
  • 60篇霍丹群
  • 51篇侯长军
  • 41篇王贵学
  • 34篇郑小林
  • 33篇潘君
  • 25篇彭承琳
  • 24篇宋关斌
  • 24篇吴泽志
  • 24篇杨力
  • 24篇段传人
  • 23篇郭兴明
  • 20篇秦建
  • 18篇罗彦凤
  • 17篇田学隆
  • 17篇黄岂平
  • 14篇肖守中
  • 14篇王建华

传媒

  • 71篇重庆大学学报...
  • 53篇生物医学工程...
  • 30篇医用生物力学
  • 19篇传感器与微系...
  • 18篇医疗卫生装备
  • 11篇功能材料
  • 1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0篇中国医疗器械...
  • 10篇材料导报
  • 9篇生物技术通讯
  • 9篇生物化学与生...
  • 8篇第十一届全国...
  • 7篇中成药
  • 6篇分析化学
  • 6篇高等学校化学...
  • 6篇国外医学(生...
  • 6篇高技术通讯
  • 5篇中国动脉硬化...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6篇2018
  • 11篇2017
  • 12篇2016
  • 33篇2015
  • 19篇2014
  • 37篇2013
  • 33篇2012
  • 33篇2011
  • 30篇2010
  • 15篇2009
  • 7篇2008
  • 26篇2007
  • 59篇2006
  • 78篇2005
  • 74篇2004
6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底周期拉伸引起ECV-304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对ECV-304细胞施以最大应变10%、0.67 Hz的周期拉伸,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周期拉伸过程中ECV-304细胞的取向调整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周期拉伸能引起细胞长轴取向垂直于最大主应变方向;加载12 h内细胞长短径比增加,12~24 h之间长短径比下降,随后趋于稳定;细胞在周期拉伸最大主应变方向上的最大截距缩短,而在垂直于最大主应变方向上的最大截距延长;取向调整的过程与长短径比增大的过程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在周期拉伸过程中的取向调整是一个细胞具有方向差异性的变形过程,而不是刚性的旋转或位移.
黄岂平王红兵甘雨耕王远亮蔡绍皙
关键词:形态学细胞力学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鄄derivedfactor鄄1,SDF鄄1)及其受体CXCR4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器官、系统,在人和动物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弄清SDF鄄1的结构与效应的关系是阐明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分子机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设计和优化并应用于临床。本文就SDF鄄1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SDF鄄1与多糖的相互作用、SDF鄄1与CXCR4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谭毅蔡绍晳蔡绍晖杜军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核磁共振谱
微流控芯片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干细胞以其多潜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成为人类早期胚胎研究、干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修复中的主要细胞来源和种子细胞。但传统细胞研究方法难以提供干细胞生长和分化所需的复杂多层次的微环境,使研究结果与体内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尽可能模拟和精确调控干细胞培养微环境,进而控制干细胞自我更新或分化命运,成干细胞研究的难点。微流控芯片可以更真实地模拟干细胞小生境(niche);实时可控的对单个干细胞加载剪切力和生长因子;其透明的装置可对细胞行为进行跟踪观察等研究细胞微环境中占有优势,从而受到越来越多干细胞研究者的关注。结合对微流控技术研究经验,对干细胞微环境构建所需条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微流控在干细胞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微流控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赵振礼蔡绍皙戴小珍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
抑制Rent1表达对HeLa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2009年
Rent1是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之一,通过引导含有提前出现的终止密码子(PTC)的mRNA至P-body,从而引发mRNA降解。为了进一步研究Rent1的生理功能,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Rent1的表达。试验发现,抑制Rent1的表达能够增强HeLa细胞对纤维粘连蛋白的黏附能力,另外,抑制Rent1的表达能够增加整合素基因ITGA2、ITGA3、ITGA6、ITGB5的表达。
宋关斌唐开福
关键词:细胞粘附整合素
心音信号识别的意义及其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本文概述了心音信号识别的意义,并对心音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今后工作可能的研究方向。
陈剑郭兴明肖守中
关键词:心音心音图
用微图型化的pH敏感性水凝胶基底控制细胞铺展形态的初步探索
<正>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细胞形态与细胞的增殖[1-2]、分化[3-4]、细胞骨架组织[5]以及基因表达[6]等一系列细胞生命活动事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从处于确定空间(包括形状)中的在体活组织中的一群细胞的相互关系来看,...
蒋稼欢梅德强夏俊培蔡绍皙
文献传递
碳包覆二硫化钼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及其对生化小分子AA,DA和UA的同时电化学响应
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以及尿酸(UA)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三种生物小分子,它们在生物体内含量的异常与许多疾病相关[1]。AA、DA以及UA都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因此电化学方法检测这三种物质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赵亚囡霍丹群侯长军
关键词:二硫化钼生物小分子
文献传递
超低温处理后的兔颈总动脉血管支架内皮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构建理想的血管移植物,解决移植后由于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引起的血栓问题,本文采用超低温慢冻速融法处理兔颈总动脉的方法去除血管内腔的内皮细胞,并保留内皮细胞下的其他组织结构,然后将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高密度种植于去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腔面。银染和HE染色鉴定的结果表明血管支架在体外达到了很好的内皮化程度。本研究为组织工程血管的异种移植提供了可靠方法学的依据,对组织工程血管的成功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科达王远亮覃素华潘君郝丽娜张伟史丰华夏之宁
关键词:超低温兔颈总动脉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化
壁膜连接中断影响植物细胞响应机械应力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植物细胞响应机械应力的形态学变化;初步探讨壁膜连接对于植物细胞响应机械应力的意义,及其是否参与机械应力响应过程。方法:将植物单细胞包埋后进行精确机械力加载并培养数日,每天抽样进行显微观测和图像分析监测其形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质壁分离,并采用RGD多肽处理中断细胞壁膜连接后进行应力加载,监测其形态变化。结果:植物细胞经机械应力加载后,其分裂方向趋于垂直应力加载方向。经壁膜连接中断处理后进行加载的植物细胞失去沿主应力线垂直方向分裂的能力,细胞分裂方向呈无序状态。结论:壁膜连接特别是以RGD序列识别为基础的细胞连接参与了植物细胞对机械应力的响应过程。
李亦王伯初周菁
关键词:植物细胞细胞连接细胞黏附RGD
利用层流分布测量微流控芯片压力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针对微流控芯片中压力相关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微尺度层流分布测量微流控芯片中的压力(流速)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汇合层流结构的设计(Y型结构),微尺度层流分布的压力(流速)关系的推导和利用显微图像处理进行测量的方法等,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芯片实验对Y型测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廖彦剑陈礼杨国清刘畅
关键词:层流微流控芯片
共6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