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413 被引量:4,001H指数:39
相关作者:冯玉梅李强彭稳徐祥明李小方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4篇期刊文章
  • 6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5篇天文地球
  • 8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2篇农业科学
  • 24篇生物学
  • 13篇理学
  • 12篇水利工程
  • 9篇经济管理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72篇岩溶
  • 59篇同位素
  • 50篇土壤
  • 42篇地下水
  • 42篇石笋
  • 38篇地下河
  • 35篇岩溶区
  • 29篇气候
  • 28篇岩溶地下
  • 28篇
  • 24篇古气候
  • 23篇水化学
  • 21篇石漠化
  • 20篇岩溶地下水
  • 20篇污染
  • 19篇地质
  • 17篇氧同位素
  • 16篇植被
  • 14篇地球化
  • 14篇地球化学

机构

  • 4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73篇西南大学
  • 46篇广西师范大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中国地质大学
  • 20篇联合国教科文...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3篇桂林工学院
  • 1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0篇桂林理工大学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广西大学
  • 7篇广东海洋大学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西南师范大学
  • 6篇贵州茂兰国家...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南京大学
  • 4篇不来梅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83篇曹建华
  • 69篇袁道先
  • 65篇张美良
  • 56篇林玉石
  • 47篇覃嘉铭
  • 45篇刘再华
  • 40篇姜光辉
  • 32篇章程
  • 32篇朱晓燕
  • 29篇郭芳
  • 27篇王华
  • 26篇孙海龙
  • 21篇何师意
  • 20篇裴建国
  • 19篇李强
  • 18篇蒋忠诚
  • 17篇张会领
  • 15篇杨慧
  • 14篇杨琰
  • 14篇黄芬

传媒

  • 62篇中国岩溶
  • 23篇地球与环境
  • 16篇地球学报
  • 13篇第四纪研究
  • 12篇环境科学
  • 11篇水文地质工程...
  • 9篇热带地理
  • 8篇地球化学
  • 7篇科学通报
  • 7篇广西师范大学...
  • 7篇地学前缘
  • 5篇生态学报
  • 5篇地质学报
  • 5篇沉积学报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广西科学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4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5篇2017
  • 23篇2016
  • 23篇2015
  • 15篇2014
  • 29篇2013
  • 23篇2012
  • 29篇2011
  • 30篇2010
  • 33篇2009
  • 38篇2008
  • 22篇2007
  • 26篇2006
  • 20篇2005
  • 25篇2004
4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稳定15N同位素在地下水污染中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的来源,其含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地下水体的污染。针对此,根据δ15N在不同物质和形态中的特征,可以利用氮同位素进行氮污染源的示踪研究,以治理氮污染。
王开然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污染氮元素同位素示踪
文献传递
城市近郊型地下河水中多环芳烃分布规律与来源解析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广西清水泉地下河水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地下河水中PAHs的组成、分布规律及主要来源,为城市近郊型地下河系统持久性污染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下河水中∑PAHs浓度范围为162.13—224.99 ng·L-1,平均值为191.71 ng·L-1,PAHs以4环为主,占47.14%;地下河水中PAHs的含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2—3环PAHs的百分比先升高后降低;PAHs来源解析表明,上游地区PAHs来源以草、木、煤燃烧源为主,中下游地区敢怀村附近PAHs来源为石油源,地下河出口处PAHs来源以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为主.
王喆卢丽夏日元
关键词:多环芳烃地下河
大气CO2源汇估算的新方向--综合考虑碳酸盐溶解、全球水循环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
刘再华Wolfgang Dreybrodt王海静
高分辨率实时监测技术在岩溶碳汇估算中的应用——以板寨地下河监测站为例被引量:13
2011年
岩溶作用对大气CO2起到汇的作用,其量级的大小受岩溶水的排泄量及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浓度两方面的影响。基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对岩溶碳汇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年碳汇量约为353tC,不同时间尺度的岩溶碳汇强度与流域的排泄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能否准确监测岩溶地下河的排泄量是岩溶碳汇估算的关键。由于岩溶区水循环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监测站在岩溶碳汇评估中显得十分必要。
何师意康志强李清艳熊志斌
关键词:降水量
桂林盘龙洞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被引量:7
2011年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灌木丛和洼地灌木丛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日动态变化。得知:⑴无论是坡地还是洼地,春季和夏季时土壤CO2释放速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秋季和冬季时深层土大于表层土,且坡地大于洼地;⑵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季(6-9月)土壤CO2释放速率是其它时期的1-3倍,并显示与气温、土壤含水率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李涛张美良曹建华黄艳梅陈家瑞严毅萍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CO2
大同云冈石窟可溶盐的分布及硫同位素特征被引量:9
2013年
云冈石窟的盐分是促进砂岩风化的重要因素。石窟岩壁上的盐类晶族以硫酸盐沉积为主,主要成分为泻利盐、石膏;其次为碳酸盐沉积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碳酸镁。砂岩体中硫含量与石雕表面降尘和当地煤层相比极低。硫同位素分析显示煤矿的硫同位素值最低,煤燃烧产生同位素分馏,进入水体和土壤,引起雨水、滴水和地下水硫同位素值增加,洞窟岩壁的盐类和土壤盐形成时再次发生分馏,其δ34S值进一步升高。同位素证据表明石窟表面盐类中硫的来源主要是大气干湿沉降。
郭芳姜光辉
关键词:硫同位素包气带
中全新世云南寻甸地区气候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对云南寻甸仙人洞XR1石笋进行TIMS-U系测年、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分析,重建了寻甸地区中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模式:(1)8.0-6.0ka B.P.为温暖湿润期;(2)6.0-5.1ka B.P.为气候突变期,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3)5.1-2.1ka B.P.为凉干期。通过石笋有机碳含量与石笋δ18O记录对比,认为石笋有机碳可以反映气候变化,但是存在滞后效应。最后,利用XR1石笋δ18O记录与北半球33°N太阳辐射量,本文初步分析了云南寻甸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寻甸地区中全新世气候的整体变化趋势受33°N太阳辐射量控制,同时受中全新世火山活动的影响。
张会领覃嘉铭蒲晓强
关键词:中全新世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古气候重建
桂林岩溶土壤和植被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季节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以桂林岩溶土壤为例,通过长期监测岩溶土壤及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研究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碳循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个试验点,定期采集土壤及优势种植被黄荆和檵木样品,测定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结果】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范围在-27.50‰~-17.92‰;优势种黄荆和檵木其各部位有机质的平均δ13C值范围为-28.23‰~-25.15‰,而土壤中有机碳的δ13C值范围为-22.32‰~-19.00‰;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洼地灌木丛>坡地灌木丛>洼地灌草丛,且都为表层土(0~5cm)>深层土(10~20cm)。【结论】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变幅较大,但坡地灌木丛、洼地灌木丛和洼地灌草丛三者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总体上土壤δ13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明显高于当地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
李涛吴夏黄艳梅陈家瑞张美良朱晓燕
关键词:有机碳碳循环
鱼泉地下河示踪试验及回收强度法管道结构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鱼泉为乌江流域的一个复杂岩溶地下河系统。2014年6月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投放点w2地下水向东南鱼泉地下河径流排泄w1,与西侧天生三桥峡谷w3泉没有水力联系;并说明重庆地区普遍存在的嘉陵江组地层底部泥岩、泥质灰岩在鱼泉地下河区域不具隔水性。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回收强度定义、生成了回收强度动态曲线,利用回收强度动态曲线分析得出鱼泉地下河系统有3条分支管道,比采用浓度曲线分析方法多1条支道;最后计算得出投放点流量到3条支道的分流系数分别为42.15%、32.40%、25.45%,3条通道峰值的流速分别为94.90m/h、123.46m/h和157.17m/h。
易连兴卢海平赵良杰王喆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隔水层示踪试验
死碳对14C年代测定影响的初步研究
<正> 14C测年是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最精确的一种,但影响年代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在回顾14C测年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14C测年精度的各种因素。通过对“死碳”
王华张会领
文献传递
共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