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50 被引量:2,527H指数:28
相关作者:钱凌童尧青王静徐萌柳尚倩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8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9篇天文地球
  • 93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8篇气溶胶
  • 32篇污染
  • 31篇气象
  • 27篇微物理
  • 26篇数值模拟
  • 26篇值模拟
  • 25篇大气气溶胶
  • 23篇降水
  • 17篇气象因子
  • 16篇沙尘
  • 15篇谱分布
  • 14篇微物理特征
  • 12篇数浓度
  • 12篇气候
  • 12篇夏季
  • 12篇臭氧
  • 11篇能见度
  • 10篇浓雾
  • 10篇污染物
  • 9篇PM10

机构

  • 250篇南京信息工程...
  • 25篇河北省人工影...
  • 20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中国气象局
  • 1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0篇贵州省人工影...
  • 8篇南京市环境保...
  • 8篇山西省人工降...
  • 7篇内蒙古自治区...
  • 6篇解放军理工大...
  • 6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南京大学
  • 4篇河北省气象与...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锡林浩特国家...
  • 3篇石家庄市气象...
  • 2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1篇牛生杰
  • 59篇银燕
  • 34篇朱彬
  • 32篇杨军
  • 14篇李子华
  • 12篇王巍巍
  • 12篇金莲姬
  • 12篇邱玉珺
  • 11篇樊曙先
  • 10篇石春娥
  • 10篇汤莉莉
  • 10篇段英
  • 10篇张瑜
  • 10篇刘端阳
  • 9篇孙玉稳
  • 9篇吴志会
  • 9篇孙霞
  • 9篇钱凌
  • 8篇李艳伟
  • 7篇封秋娟

传媒

  • 23篇大气科学学报
  • 17篇南京气象学院...
  • 10篇中国环境科学
  • 10篇高原气象
  • 8篇气象科学
  • 7篇安徽农业科学
  • 7篇大气科学
  • 7篇中国沙漠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7篇第30届中国...
  • 6篇环境科学
  • 6篇气象与环境学...
  • 6篇第27届中国...
  • 6篇第十五届全国...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4篇第29届中国...
  • 4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6篇2014
  • 23篇2013
  • 35篇2012
  • 36篇2011
  • 32篇2010
  • 36篇2009
  • 49篇2008
  • 23篇2007
  • 3篇2006
2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12”森林灭火飞机增雨效果分析
本文利用2011年4月17日在秦皇岛抚宁地区森林大火上空进行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所取得的云物理资料,结合适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作业前后云中微物理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作业后云体明显发展,云...
孙玉稳孙霞李宝东黄梦宇吴志会
关键词:森林灭火人工增雨效果飞机增雨
雷暴云起电机制及其数值模拟的回顾与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对国内外有关雷暴云起电机制和起/放电模式的研究结果和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及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详细介绍了离子、粒子及其他起电机制的发展历程,并从非云模式和云模式这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起/放电模式的一些结果和进展。目前对雷暴云内电荷的产生已有较为系统地了解,但仍需对雷暴内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做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雷暴云起/放电模式,并应用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来研究动力、微物理过程及电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
郭凤霞孙京
关键词:雷暴云起电机制
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观测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2009年5月8日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西风槽影响下山西省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飞机探测到的积层混合云是由对流单体多次并合形成的带状对流云团减弱后形成的,云中嵌有明显的对流泡,最大强度为45~50dBZ,最大垂直尺度在6km左右。CDP(cloud droplet probe,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CIP(cloud ima-ging probe,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PIP(precipitation imaging probe,二维灰度降水粒子探头)测量的平均数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132.4~220.2cm-3、1.54×10-1~6.28×100cm-3、9.09×10-4~7.34×10-3cm-3。二维图像表明,冷层中的固态粒子主要是形状不规则的霰粒子,说明过冷水供应充足;在-7℃左右观测到柱状聚合体和凇附程度不同的冰雪晶粒子,表明柱状冰晶通过凝华形成后,碰并和凇附是其增长为霰粒子的重要机制。不同高度的CDP平均谱(2~50μm)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低层水汽凝结作用较强,2~18μm的云粒子数浓度基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暖层中碰并效率低和冷层中小冰晶浓度随高度增加,24~35μm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CIP平均谱(25~1550μm),除4100m为双峰谱外,其他高度均为单峰谱。PIP平均谱(100~6200μm),4450m高度处的粒子谱宽和数浓度最大,3200~4000μm之间出现大值区域,表明对流单体及周边区域为较大固态降水粒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刘莹莹牛生杰封秋娟刘端阳陆春松刘霖蔚
关键词:积云并合微物理结构
阴天条件下河北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分布特征分析(英文)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2007年春季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2架次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阴天情况下大气气溶胶粒子浓度和谱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华北低涡天气系统下气溶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总的趋势是减小的,但如果高空有卷层云存在时,出现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逆温层底存在气溶胶和云滴的明显累积。受复杂天气系统的影响,气溶胶粒子谱由于上升气流或乱流的扰动,呈多峰型分布。
孙玉稳孙霞姜岩李云川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粒子谱
西北内陆高原雷暴云电活动与微物理场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2年
选取甘肃平凉地区2005年和2007年3次典型的雷暴过程,根据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提供的偏振参量ZH、ZDR、KDR、ρHV和高度H,利用分层决策法对雷暴云内的水凝物粒子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甘肃平凉地区夏季雷暴云微物理和电过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面电场、闪电类型与水凝物粒子分布之间的关系,推测了雷暴云内不同类型的水凝物粒子携带的电荷极性,并对该地区的电荷结构特征做了进一步解释。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王涛
关键词:电荷结构
外秦淮河疏浚后底泥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GC-MS对外秦淮河疏浚后3个月及6个月采集的13个底泥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3个月底泥中PAHs含量较低,疏浚后6个月PAHs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疏浚对减少水体底泥污染确实有效果,但保持时间不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富集后污染物含量会发生回复现象,外源输入和河道沉积物内源释放对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PAHs含量有较大的贡献. 草场门和集庆门河段处底泥中PAHs含量较高. 底泥中的PAHs以4~6环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低环PAHs所占比例春季比冬季高. 根据PAHs中特殊组分(菲/蒽和荧蒽/芘)比例(ω(Phe)/ω(An), ω(Flu)/ω(Pyr))判断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石油产品燃烧.
杨雪贞樊曙先汤莉莉黄红丽谢学俭李芳
关键词:外秦淮河底泥多环芳烃疏浚
一次台风外围雨带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及风场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和长春C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5日发生在吉林省的一次典型台风外围雨带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可看出两种尺度云系的相互作用,整个降水雨带为明显的旋转西进过程。多普勒径向速度图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发展。另外,低层由于存在摩擦,受台风雨带影响较小,而中高层受台风中α尺度系统和中β尺度雨团的共同影响,两者风场的叠加造成低层偏东风到高层东北风的风向变化。可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为人工增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闵爱莲牛生杰雷恒池吴玉霞张晓庆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径向速度
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NMHCs)对北京大气臭氧产生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以2005年北京大气中臭氧(O3)、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NMHCs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夏季O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O3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夏季大气中O3体积分数较高,最高φ(O3)为199.79×10-9。按丙烯等量体积分数计算,大气中NMHCs体积分数以苯乙烯体积分数最高。AHC占总NMHCs的大部分,而AHC中以R-AROM最高。大气氧化剂OX产生率随着NOx的增加而递增,平均产生率为12.5×10-9h-1,而O3产生效率平均为4.0。O3净产生率在正午12:00最大,O3产生的过程中以过氧氢自由基的光化学生成反应为主。敏感性试验发现,大气中O3体积分数主要受NMHCs体积分数的控制,其中以R-AROM和R-OLE对大气中O3产生的贡献最大。
安俊琳王跃思孙扬
关键词:臭氧
一次浓雾宏微观结构特征及快速消散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2010年11月17-18日南京北郊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雾是在晴夜、微风、辐射降温和逆温层背景下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平流导致了雾层发展深厚;雾在爆发性发展之后立即进入快速消散过程,1h之内全部消散,这与太阳辐射、气温快速升高及逆温层的消失有关,强梯度风也是雾快速消散的一个重要动力因子。
濮梅娟尚倩李子华杨军刘端阳
关键词:浓雾快速消散梯度风
沙尘天气频率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0
2008年
基于北京及其周边1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的相关分析,指出风速、相对湿度是影响沙尘天气的关键气象因子,用这两个气象因子构建了月沙尘气象指数。月沙尘气象指数与沙尘天气频率具有较一致的周期性,沙尘天气日的沙尘气象指数是非沙尘日指数的倍数关系。另外,根据月沙尘气象指数在不同月份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相应的季节性气象指数计算方法,对14个站计算的结果显示,季节性气象指数与沙尘天气频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邱玉珺牛生杰邹学勇程宏
关键词:沙尘天气气象因子风速相对湿度气象指数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