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发光与显示研究所

作品数:19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机构:大连海事大学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3篇发光
  • 10篇荧光粉
  • 7篇发光特性
  • 5篇发光性
  • 5篇PO
  • 4篇白光
  • 3篇绿色荧光粉
  • 3篇光发射
  • 3篇光谱
  • 3篇白光LED
  • 3篇EU3
  • 3篇DY
  • 3篇EU
  • 3篇BA
  • 3篇TB
  • 2篇猝灭
  • 2篇离子
  • 2篇光谱性
  • 2篇光性质
  • 2篇红色荧光粉

机构

  • 19篇河北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长...

作者

  • 13篇杨志平
  • 7篇杨艳民
  • 4篇闻建伟
  • 4篇李盼来
  • 4篇李志强
  • 4篇李旭
  • 4篇马欣
  • 4篇马淑媛
  • 3篇焦福运
  • 3篇苏献园
  • 3篇李自强
  • 3篇张韶阳
  • 3篇王凤和
  • 2篇李小宁
  • 2篇于红伟
  • 2篇王少丽
  • 2篇郭颖楠
  • 2篇杨广伟
  • 2篇田晶
  • 2篇宋兆丰

传媒

  • 7篇发光学报
  • 2篇硅酸盐学报
  • 1篇物理通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功能材料与器...
  • 1篇第12届全国...
  • 1篇第七届全国稀...
  • 1篇第11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色荧光粉NaCaPO4:Tb^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被引量:27
2008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适用于UVLED芯片激发的NaCaPO4∶Tb3+绿色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该荧光粉的发射峰位于418,440,492,545,586,622nm,分别对应Tb3+的5D3→7F5、5D3→7F4、5D4→7F6、5D4→7F5、5D4→7F4、5D4→7F3能级跃迁。其中位于492,545nm的发射峰最强,样品发射很好的绿光。主要激发峰位于380~400nm之间,属于4f→4f电子跃迁吸收,与UVLED芯片的发射相匹配。考察了Tb3+掺杂浓度和Li+,Na+和K+作为电荷补偿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Tb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0%,以Li+的补偿效果最好。NaCaPO4∶Tb3+是一种适用于白光LED的绿色荧光材料。
杨志平王少丽杨广伟田晶李盼来李旭
关键词:发光荧光粉白光LED
Eu3+在SrZnP2O7中的发光特性和Eu3+、Bi3+间的能量传递
传统的白光 LED 是由蓝光管芯加上黄光 YAG:Ce荧光粉构成,因其光谱中缺少红光成分,导致这种类型的白光 LED 显色性低,色彩还原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开始探索采用发射350~410 nm 的紫外—近紫外 In...
杨志平李小宁杨广伟王少丽田晶
文献传递
水解对SrAl_2O_4:Eu^(2+),Dy^(3+)稳定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3
2004年
研究了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在模拟潮湿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了2种模拟环境方法对样品进行了预处理。第1种方法为样品于室温条件下在去离子水中浸泡3d;第2种方法为样品在70℃的水中浸泡10h,或者经过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制备产物。结果显示:第1种方法的预处理产物没有发生明显的分解,然而与未经处理的样品比较,发现其发光强度和发射光谱的峰值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通过第2种预处理方法得到的产物发生了明显的分解分层。将溶液过滤蒸干得到两层的粉末状固体,分别记作上层产物和下层产物。通过X射线衍射和X射线能谱分析产物晶体结构,上层产物是Sr3Al2(OH)12,下层产物是Sr3Al2(OH)12和SrAl3O5(OH)的混合物。下层产物具有长余辉特性,为SrAl3O5(OH)∶Eu2+,Dy3+发光,发射光谱峰值位于485nm,而原样品SrAl2O4∶Eu2+,Dy3+的发射光谱峰值为520nm。实验结果表明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在高温或潮湿条件中应用时,需要进行包膜处理。
杨志平杨勇朱胜超刘冲冯建伟
关键词:长余辉材料光致发光晶体结构水浴
Eu^3+在SrZnP2O7中的发光性能和Eu^3+,Bi^3+间的能量传递被引量:10
2008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ZnP2O7∶Eu3+荧光粉,该荧光粉的激发主峰值位于400 nm,适用于UVLED管芯的激发;在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峰由位于591和597 nm(5D0~7F1),616,624和629 nm(5D0~7F2),656 nm(5D0~7F3)及688 nm(5D0~7F4)4组线状峰构成,对应Eu3+的特征跃迁,呈现橙红色发光。分析了Eu3+离子浓度对样品发光效率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加,其发射一直增强,但其发光效率已经开始减弱。Bi3+的加入使发光强度得到很大提高,并讨论了在SrZnP2O7基质中Bi3+对Eu3+的能量传递和敏化作用。
杨志平李小宁杨广伟王少丽田晶路亚娟
关键词:荧光粉
体积小形状不规则玻璃材料的参数测量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精确测量体积小形状不规则的玻璃材料密度,解决了采用排水法测量密度精确度不高的问题.采用测试样品透射光谱计算体积小形状不规则样品的折射率,解决了一些其他方法存在的缺陷.
刘云锋李志强
关键词:体积折射率透射光谱
红色荧光粉Ca_9Al(Po_4)_7:Eu^(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9Al(Po4)7:Eu3+红色荧光粉,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该荧光粉在350nm-410nm有一个宽带激发峰,适用于UVLED管芯的激发;在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峰由位于589nm和593nm,612nm、616nm和619nm,654nm及688nm四组线状峰构成,分别对应于Eu3+的(5D0~7F1)、(5D0~7F2)、(5D0~7F3)及(5D0~7F4)特征跃迁,呈现红色发光。探讨了掺杂的Eu3+浓度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其最佳掺杂浓度为5%。研究了其自身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四极相互作用。发现不同电荷补偿剂Li+,Na+,K+的引入均能使发光强度得到提高,尤其以Li+最佳,发光强度提高了大约35%。结果表明,Ca9Al(Po4)7:Eu3+是一种适用于UVLED管芯激发的用于白光LED的红色荧光粉。
杨志平马欣王凤和宋兆丰李立虎闻建伟
关键词:荧光粉
绿色荧光粉NaCaPO4:Tb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
白光 LED 被誉为替代白炽灯、荧光灯的新一代照明光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GaN LED 芯片在紫外—近紫外波段(350-410 nm)的发光性能获得提高,从而使紫外-近紫外芯片(UVLED)激发的白光 LED...
杨志平王少丽杨广伟田晶李盼来李旭
文献传递
绿色荧光粉Zn_2Ca(PO_4)_2:Tb^(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Zn2Ca(PO4)2:Tb3+,测定了该荧光粉的XRD图谱、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XRD图谱表明在高温还原气氛下合成了纯相的荧光粉Zn2Ca(PO4)2:Tb3+。该荧光粉的激发谱位于340~400nm。在紫外激发下主要发射峰位于490、544、584、622nm,对应于Tb3+的5D4→7F6、5D4→7F5、5D4→7F4、5D4→7F3的特征发射。考察了Tb3+的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效率的影响,分析了Tb3+的544nm发射的自身浓度猝灭机理并探讨了敏化剂Ce3+离子的加入对荧光粉发光的影响。此绿色荧光粉Zn2Ca(PO4)2:Tb3+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适于UVLED管芯激发的发光粉。
杨志平马淑媛于红伟马欣
关键词:发光荧光粉猝灭
荧光粉Ca_4Y_6O(SiO_4)_6:Dy^(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4Y6O(SiO4)6∶Dy3+荧光材料,通过样品的XRD谱证明了Ca4Y6O(SiO4)6∶Dy3+荧光材料是纯相的结构材料,通过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等发光特性的研究发现该荧光粉材料有多个发射峰,分别位于480 nm和573 nm处。监测蓝峰(480 nm)和黄峰(573 nm),测得材料的激发谱均为多锐峰(位于293,323,348,363,386,424,452 nm),均属于Dy3+的特征吸收峰,其中以348 nm的激发峰最强。探讨了Dy3+的掺杂量对样品黄蓝峰发射强度比(IY/IB)、发光色坐标及色温的影响。分析了Dy3+的浓度对荧光粉发光的影响及其浓度猝灭机理。
杨志平马淑媛于红伟闻建伟刘玉峰李盼来
关键词:荧光粉发光特性浓度猝灭
Eu^(2+)激活的Ba_(5-x)Sr_x(PO_4)_3 Cl的发光性质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u^(2+)激活的Ba_(5-a)Sr_x(PO_4)_3Cl(x=0,1,2,3,4,5)蓝色发光粉。样品的XRD衍射光谱表明,随着Ba^(2+)浓度的增加,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移动。所有样品的激发光谱都存在两个激发峰,随着Ba^(2+)浓度的增加,两个尖峰逐渐靠近,同时激发峰强度降低,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位形坐标解释。激发和发射光谱及发射光谱色坐标数据表明,Eu^(2+)掺杂的Ba_3Sr_2(PO_4)
任国强杨艳民马淑媛
关键词:光发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