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 作品数:843 被引量:1,467H指数:16
- 相关作者:章尚正徐道彬陈居渊陈瑞刘伯山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徽州“朝奉”考
- 2004年
- 明清时期的徽州 ,“朝奉”是对有社会地位者和富有者的称谓 ,尤其是对经商者的称谓。徽商中的投资人 (老板 )、经理 ,以及普通营业员都被称为“朝奉”。
- 桑良至
- 关键词:徽商
- 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探析
- 2015年
-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 陈明
- 关键词:宗族祭祀
- 论《红楼梦》的哲理意蕴被引量:5
- 2001年
- 易名
- 关键词:《红楼梦》哲理意蕴哲理小说禅意情节安排忧患
- 明刻孤本文献《新安林塘范氏宗规》相关问题考述被引量:1
- 2022年
- 文章对现存北师大图书馆藏明刻孤本文献《新安林塘范氏宗规》的作者、刊刻时间与动机、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明确了《新安林塘范氏宗规》的作者应为嘉万年间休宁林塘范氏宗族的居乡官僚、理学家、学者范涞,约成书于万历十九年十二月之前,刊刻不晚于万历二十三年十月。《新安林塘范氏宗规》为四卷本,似为范涞所编撰的六卷本《宗规》的缩减单行本或残本。由强调日常观览使用、注重实用的功能定位决定,《新安林塘范氏宗规》除收录“条约”即狭义族规外,还广泛收录宗祠“仪节”“祝文”“具修”等能够满足宗族日常运转和族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实用知识内容。文章还借助于万历《休宁范氏族谱》所载相关内容,对现存《新安林塘范氏宗规》破损残缺或漫漶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复原。
- 陈瑞
- 《黟县十一都半源朱氏文书》的遗存与研究价值
- 2019年
- 文书的发现与出自地调研2015年的暑期,我正在徽州乡村开展田野调查。8月22日去了婺源县的青石村调研, 8月23日,本是安排下午去休宁迴岭村调研,由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和我的学生、黄山学院图书馆的赵懿梅陪同,后由于陈院长单位有事,无法完成调研,就临时决定去休宁县岩前,到熟人开的古玩店里看看。
- 刘伯山
- 徽学与历史文献研究的融合发展——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研究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5届年会综述
- 2005年
- 徽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历史文献的学术层面探讨安徽历史尤其是徽学问题是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照。和以往历史文献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以徽学为重心,从实证角度对安徽典籍及徽学文献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意义和现实关照价值甚明。
- 徐道彬
- 关键词:徽学历史文献
- 制度与空间:明代“四乡”初探
- 2021年
- 在明清典籍中,以方位命名的"四乡"被频繁记载,它与乡里制度中的"乡"同时并存,但本质不同,仅具有地域空间单元的性质。四乡形成于明代,在社会事务的组织中,基本作为组织单元加以利用。明初预备仓的设置为四乡提供了大致的框架,地方政府的屡次赈灾活动让民众产生了四乡的边界意识,而明中后期推行的保甲制度则让它具有了固定且清晰的边界标识,四乡最终完成。
- 董乾坤周晓光
- 关键词:明代保甲制度
- 《雷峰塔》的梨园本与方成培改本被引量:9
- 2002年
- 清代《雷峰塔》传奇除了黄图本外 ,还有梨园旧抄本和方成培改编本。黄本作为文人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梨园旧抄本在当时影响更大 ,为了适应民间的审美需要 ,增加了白娘子生子得第的情节 ,对白娘子形象给予了更多的同情 ,对许宣形象也有一定的改造。歙县戏曲家方成培对梨园本从结构、情节、细节、曲词、宾白等方面进行了加工改造 ,使之由粗糙变为精致 ,遂成为影响广泛的梨园本的写定本。
- 朱万曙
- 关键词:《雷峰塔》方成培改本
- 徽州宗族对朱熹《家礼》的继承与变革被引量:6
- 2016年
- 徽州宗族对朱熹《家礼》十分重视,认为《家礼》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是宗族礼仪一部新的重要经典。徽州宗族对《家礼》的规定,特别是关于祠堂建设、祭田设置、族规家法、祭祀礼仪的规定,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礼仪规定进行了重大变革。
- 赵华富
- 关键词:宗族祠堂祭祀徽学
- 纷争与应对:从《我之小史》窥觇近代徽州乡村社会
- 2020年
- 近代徽州乡村社会的民间纠纷纷繁复杂,涉讼内容主要集中在坟产、盗窃、诬控、殴斗、无赖滋闹等方面,而徽州宗族、民间组织与地方官府在应对与处理乡间细故纷争时,皆以息纷化讼为根本宗旨,充分考虑乡村情理、族规与法理的极力调和与相容,促使乡间纷争在某种可控范围内得到一定的化解与息争,这体现了近代徽州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意图与真实构想。然而,徽州各界理想化的乡村治理构设,在频繁涌现的乡间纠讼上,最终完美破产,稳健的乡村社会秩序被逐渐打破,由此暴露出的诸多乡村社会问题,从某一层面正诠释了近代徽州衰颓的根本原因。
- 汤汝昭
- 关键词:乡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