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作品数:218 被引量:1,038H指数:13
相关作者:邓敏文宋和平史克热依汗周爱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2篇文学
  • 38篇历史地理
  • 19篇哲学宗教
  • 18篇文化科学
  • 16篇社会学
  • 14篇语言文字
  • 12篇经济管理
  • 5篇艺术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7篇文学
  • 35篇史诗
  • 26篇民族
  • 25篇格萨尔
  • 20篇萨满
  • 19篇文化
  • 19篇《格萨尔》
  • 17篇英雄史诗
  • 17篇萨满教
  • 16篇民族文学
  • 15篇文学研究
  • 14篇少数民族文学
  • 14篇满族
  • 13篇诗学
  • 12篇少数民族文学...
  • 12篇民间文学
  • 12篇民俗
  • 12篇民族文学研究
  • 9篇蒙古史诗
  • 8篇民俗学

机构

  • 211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省社会科...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上海翻译》...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吉林省民族研...
  • 1篇波恩大学
  • 1篇《诗刊》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24篇苑利
  • 18篇降边嘉措
  • 17篇孟慧英
  • 12篇巴莫曲布嫫
  • 9篇郎樱
  • 8篇邓敏文
  • 8篇朝戈金
  • 8篇黄中祥
  • 7篇扎拉嘎
  • 7篇宋和平
  • 6篇李连荣
  • 6篇尹虎彬
  • 5篇关纪新
  • 5篇白庚胜
  • 5篇仁钦道尔吉
  • 4篇刘魁立
  • 4篇杨恩洪
  • 4篇罗汉田
  • 3篇张春植
  • 3篇刘亚虎

传媒

  • 69篇民族文学研究
  • 15篇民族艺术
  • 8篇黑龙江民族丛...
  • 7篇社会科学战线
  • 7篇中国藏学
  • 7篇西北民族研究
  • 6篇满族研究
  • 5篇民族翻译
  • 5篇民间文化论坛
  • 4篇青海社会科学
  • 4篇民俗研究
  • 4篇当代韩国
  • 3篇西藏研究
  • 3篇甘肃民族研究
  • 2篇广西民族学院...
  • 2篇内蒙古民族大...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内蒙古大学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西域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5
  • 3篇2004
  • 15篇2003
  • 34篇2002
  • 22篇2001
2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满族民间文学面面观
1988年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它们贯穿于满族的民间文学之中,并伴随着民间文学中民族独特的历史内容,在我国民间文艺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满族民间文学的光辉被遮掩了十年。象祖国一切美好事物经过十年风雨,复苏勃发一样,十年浩劫后的满族民间文学,以崭新的姿态翘首于民间文学界。她的风韵引起人们的注目、欣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满族民间文学的大量发掘,可以典型地说明我国民间文学界这一阶段的工作成就。就满族民间文学自身情况来说,
孟慧英
关键词:民间文学满族哲学思考民间文艺审美情趣文学界
家萨满与白萨满──从对西伯利亚几个民族的比较中看满族萨满的社会与宗教特征被引量:2
2000年
满族萨满教虽与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教有相同的起源,但满族萨满教在发展过程中受满族社会特别是政权的干予,与西伯利亚萨满教形成了温和、舒缓和“野性”、“疯狂”之间的反差。
瑶百舸孟慧英
关键词:萨满教社会特征宗教特征
贯头衣——日、韩民族上古服饰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大家知道,中国南方泛百越民族古代有穿贯头衣的习俗,这似乎已经成为百越民族的标志性文化。据史料记载,在日本等与百越文明相关的民族中,也有穿贯头衣的习俗。许多学者在探讨日本文化来源时,也常常涉及到这个问题。 在日本学者看来,日本古代服饰依男女不同,大体可分两种,即男子衣“横幅”,女子衣“贯头”。《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原文曾如是说:倭人男子“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但古代的“横幅”与“贯头”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各家说辞不一。 日本学者猪熊兼繁在《古代的服饰》中指出:所谓贯头衣,就是在一幅布的正中央剪出一条直缝,将头从这条缝里套过去,然后再将两腋下缝合起来的衣服;而所谓横幅,则是“将两块横幅的布帛放在一起而拼缀起来的衣服”。但从猪熊先生所言贯头衣中尚看不出它何处“衣如单被”。而他的横幅说也由《三国志》所言“其衣横幅”的一块横幅,变成“两块横幅”,原来的“结束相连”也被简单的拼缀所代替,可见,他所说的绝非是《三国志》所记录的“横幅”和“贯头衣”。
苑利
关键词:《三国志》百越民族古代服饰《太平御览》日本学者
战神杂考——据格萨尔史诗和战神祀文对战神、威尔玛、十三战神和风马的研究被引量:17
1991年
战神,藏文写作dgra-lha,口语读成dala,逐字直译是“敌神”《藏文大辞典》释为“御敌神”(dgra-vthab-kyi-lha)。藏族民间关于战神的信仰观念,认为战神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崇拜战神的崇拜者不为外敌所伤。战神是居于男子右肩之上的神灵。敦煌吐蕃文献及后代藏文史书都记载了止贡赞普(gri-gum-btsan-po)及其战神的传说:止贡赞普与臣下罗昂(lo-ngom)比武,罗昂用狐狗之尸魇退赞普身上的战神岱拉工甲(ldc-bla-gung-rgyal),用腋下之战斧(mchan-nas-stevu)砍死岱拉工甲,投于第斯雪山(gangs-te-se),赞普因而死去。从这些记载可以确定,战神离开人体。
谢继胜
关键词:战神格萨尔史诗中国藏学灵魂观念
萨满教的灵魂观念被引量:9
1999年
孟慧英
关键词:萨满教灵魂观念万物有灵论氏族赫哲族鄂温克族
试论彝族古代诗理论的立象取比特征被引量:5
1996年
巴莫曲布嫫
关键词:古代诗学诗魂骨力诗歌意境
《格斯尔》文本的一项重大发现──被埋没的天才艺人金巴扎木苏
2002年
金巴扎木苏演唱的长诗《格斯尔射死哈日雅勒奇哈喇鄂姆根(意为格斯尔射死诅咒者巫婆)的故事》,是现在已有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的古今版本和口头异文中没有的故事。找到这位天才的史诗演唱艺人是中国史诗文本的一项重大发现。他的演唱丰富了蒙古族《格斯尔》的内容,因而它将使《格斯尔》研究进一步深入,出现突破性进展,学术界将会重新评价蒙古族《格斯尔》与藏族《格萨尔》的关系。
仁钦道尔吉
关键词:长诗文本英雄史诗《格萨尔》天才
哈萨克英雄史诗研究概况
2002年
哈萨克英雄史诗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哈萨克英雄史诗研究的酝酿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哈萨克苏维埃文学的影响下,涌现出了像阿塞特等一批文学家。他们在创作了一批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搜集和整理了流传在哈萨克群众中的民间英雄史诗。二、哈萨克英雄史诗研究的起步时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哈萨克族英雄史诗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搜集和整理。哈萨克文文学类期刊《曙光》的问世和自治区文联所属文学研究所的设立,对哈萨克民间艺人的采访及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三、哈萨克英雄史诗研究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哈萨克民间文学步入一个发展时期。
黄中祥
关键词:哈萨克族英雄史诗民间文学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学术流变被引量:1
1998年
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个彝族诗歌理论繁荣时期.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大体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数百年间;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布阿洪的《彝诗例话》则出现于唐宋时期;佚名的《彝诗史话》、《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和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和则成书于明清两代.这三个时期的诗学论著所呈现的发展序列表明,彝族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诗学先贤举奢哲和阿买妮所开创的诗论方向、诗学主张在后出的诗论著作中都得以承继和发展,并逐步趋于系统化的阐述和综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歌研究的专门学及其学术史.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结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来观照其学术演进的主要特征和学术流变的主要脉络.
巴莫曲布嫫
关键词:古代诗学明清之际诗魂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范畴与命题的基本模式被引量:1
1996年
在彝族古代哲学和毕摩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并产生出的独特的观念和意识,是彝族古代诗学范畴的发端、展开和深化的思想基石,古代哲学与毕摩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传统思想体系及思维方式也给予了古代诗学范畴不断演进、不断成熟的思想活力。基于此,本文试图结合毕摩经籍中的彝族原生哲学与古典哲学的代表作来阐发肇始于魏晋、发展于唐宋、总结于明清的彝族古代诗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命题及其以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思维定势,并将其概括为以下图式:释原意识→述源思维→范畴的派生;“万物雌雄观”与“哎哺影形说”→辩证思维→范畴的双元化;“根骨观念”→叙谱思维→范畴的层递①。可以说在以原生哲学和古典哲学思想为主导的彝族传统思维领域中,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思维方式,作为古代彝族社会存在的产物,其形成和流行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且这三种思维方式在历史上产生和形成之后,千百年来均顽强地支配着彝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对彝族传统文化构成与模式以及古代经籍诗学范畴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许多疑谜由此可以迎刃而解。如果说彝族古代哲学和毕摩文化是构筑彝族古代经籍诗学殿堂的思想基石,那么上述三种思维方式就是这块基石之上撑起诗学殿堂的三大?
巴莫曲布嫫
关键词:辩证思维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