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大学物理系

作品数:364 被引量:608H指数:13
相关作者:王世亨杨志安高建功杨祖慎赵农校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0篇期刊文章
  • 4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7篇理学
  • 60篇电子电信
  • 17篇机械工程
  • 15篇生物学
  • 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天文地球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电气工程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核科学技术
  • 7篇文化科学
  • 5篇化学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38篇原子
  • 26篇CS
  • 25篇激光
  • 23篇激发态
  • 21篇光谱
  • 19篇荧光
  • 19篇分支比
  • 19篇分子
  • 17篇能级
  • 17篇离子注入
  • 16篇量子
  • 16篇光学
  • 12篇油管
  • 12篇NA
  • 12篇FES
  • 11篇油管道
  • 11篇截面
  • 11篇光子
  • 10篇精细结构能级
  • 9篇晶体

机构

  • 359篇新疆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南京大学
  • 14篇新疆师范大学
  • 10篇西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华东理工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兰州交通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原子能科...
  • 2篇北京应用物理...
  • 2篇兰州铁道学院
  • 2篇海南大学

作者

  • 83篇沈异凡
  • 42篇郑毓峰
  • 34篇戴康
  • 27篇李万兴
  • 26篇王世亨
  • 20篇孙言飞
  • 19篇袁强华
  • 19篇穆保霞
  • 19篇王淑英
  • 18篇张刚台
  • 18篇崔秀花
  • 18篇张军
  • 16篇曾宪贤
  • 16篇贾振红
  • 15篇刘圣康
  • 13篇杨祖慎
  • 12篇杨志安
  • 12篇王倩
  • 11篇段海明
  • 10篇姜仁滨

传媒

  • 89篇新疆大学学报...
  • 23篇原子与分子物...
  • 17篇光谱学与光谱...
  • 16篇新疆大学学报...
  • 12篇物理学报
  • 10篇新疆师范大学...
  • 7篇核技术
  • 7篇激光杂志
  • 6篇量子电子学报
  • 6篇喀什师范学院...
  • 5篇功能材料
  • 5篇核电子学与探...
  • 4篇生物技术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原子能科学技...
  • 4篇四川激光
  • 3篇力学与实践
  • 3篇强激光与粒子...
  • 3篇计算物理
  • 3篇原子核物理评...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7篇2007
  • 31篇2006
  • 54篇2005
  • 37篇2004
  • 23篇2003
  • 33篇2002
  • 24篇2001
  • 12篇2000
  • 12篇1999
  • 16篇1998
  • 13篇1997
  • 10篇1996
  • 11篇1995
  • 6篇1994
  • 11篇1993
  • 10篇1992
3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聚焦型自锁模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的最优化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提出了对自聚焦型自锁模固体激光器谐振腔最优化的方法 ,讨论了 2个、3个和 4个反射镜组成的谐振腔的使用可能性 。
帕力哈提.米吉提陶然.瓦吉地
关键词:激光技术飞秒脉冲自锁模
激发态Cs原子间碰撞能量转移截面
2006年
在Cs蒸气密度为10^13cm^-3量级范围内,研究了6P3/2+6P3/2→6DJ+6S碰撞能量合并过程.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共振激发6P3/2态,利用另一与泵浦激光束反向平行的单模激光束作为吸收线探洲激发态原子密度厦其空间分布,吸收线调至6P3/2→8S1/2跌迁,并可平行于泵浦激光束移动.由激发态原子密度和谱线的荧光强度比得到碰撞能量合并的截面.碰撞转移到6D5/2和6D3/2的截面分剐是(4.1±1.8)×10^-15和(2.2±1.0)×10^-15cm^2.与其它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张刚台袁强华穆保霞王淑英崔秀花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碰撞能量合并截面CS
掺Ce对YBa_2Cu_3O_y体系成相的影响被引量:4
1996年
自从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元素替代一直是人们探索其超导电性产生机制和寻找新的超导体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YBaCuO体系中,对于Y位替代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中除Pr,Ce,Tb外都能形成正交的123相,并保持临界温度在90K左右的超导电性.目前,关于Y_(1-x)Pr_xBa_2Cu_3O_y体系虽然保持正交123相但并不是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然而对于掺Ce的(Y,Ce)Ba_2Cu_3O_y系统的研究则报道较少,对于掺Ce的YBaCuO体系超导临界温度下降甚至不超导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用固相反应法在常规合成条件下,完全或部分替代Y都不可能得到单一的123相,但是有限的Ce能够进入123相并导致123相正交向四方的转变,从而影响超导电性;
石磊田明亮许存义左健周贵恩张裕恒庞文华刘峰王世亨
关键词:高TCYBCO超导体
强脉冲X射线辐照Si-SiO_2界面对C-V和I-V特性曲线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利用强脉冲 X射线对 Si-Si O2 界面进行了辐照 ,测量了 C-V曲线和 I-V曲线。实验发现 ,经过强脉冲 X射线对 Si-Si O2 界面进行的辐照 ,使 C-V曲线产生了正向漂移 ,这一点与低剂量率辐射结果不同 ;辐射后 ,感生 I-V曲线产生畸变 ;特别地 ,从 I-V曲线上还反映出强脉冲 X射线辐照的总剂量效应造成电特性参数明显退化 ,最后甚至失效。讨论了强脉冲 X射线辐照对 Si-Si O2 界面产生损伤的机理 。
杨志安靳涛杨祖慎姚育娟罗尹虹戴慧莹
关键词:MOS器件
激发态Cs_2分子的光离解被引量:5
2002年
研究了Cs(6 2 P3 / 2 ) +Cs(6S) +nhυ→Cs(92 DJ) +Cs(6S) +(n - 1)hυ过程 ,激光频率υ调到Cs9D3 / 2 → 6P3 / 2 跃迁谱线的两翼 2 0 - 10 0cm-1,测量了精细结构谱线强度分支比I(9D3 / 2 → 6P1/ 2 ) /I(9D5/ 2 → 6P3 / 2 )。实验表明 。
沈异凡李万兴沈论
关键词:分支比激光器
低能离子注入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的模拟被引量:1
2011年
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在一维和二维模型下分别计算了20keV的Ti+分别注入彩棉种子和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通过与同样初始条件下的TRIM程序计算结果和高斯拟合结果比较,本研究提出的二维模型获得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验值。使用该二维模型计算了不同剂量下110keV的Fe+注入彩棉种子和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并分析讨论了计算与实验结果有差异的一些原因。同时,使用二维模型计算和预测了20keV的Fe+和N+分别注入彩棉和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建立相对合理,为研究离子与种子靶材料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理论计算方法。
王林香祝恒江郭常新王世亨
关键词:离子注入
GaN掺Cr材料的局域电子结构和磁性被引量:2
2006年
运用原子团模型研究了稀磁半导体GaN掺Cr的局域电子结构和磁性,计算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计算结果表明Cr原子的磁矩随掺杂浓度有明显的变化,变化趋势和实验结果吻合.在包含两个Cr原子的体系中,Cr原子之间是铁磁性偶合,每个Cr原子的磁矩与相同浓度下掺杂一个Cr原子的磁矩相近.对于不同的掺杂浓度,Cr原子与最近邻N原子之间均为反铁磁偶合,Cr原子的3d电子与N原子的2p电子之间有很强的杂化,这与晶体的能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蔺何段海明
关键词:稀磁半导体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计算电子结构
激光诱导Cs(6P)和Cs(9D)态布居数变化的荧光检测
在Cs蒸气中观察了荧光强度的增强与减弱.6P<,3/2>态荧光的减弱是由于激光激发6P<,3/2>→9D<,5/2>的跃迁造成的,9D<,5/2>态原子碰撞转移到9D<,3/2>,产生9D<,3/2>→6P<,1/2>的...
沈异凡普拉提刘伟霞
关键词:激光光谱原子碰撞激光诱导
文献传递
GaAs二维光子晶体的制作及其研究进展
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s)是由不同介电常数的材料周期排列所成的结构,其规则排列周期宽度约为可见光至红外光波长的一半左右,光子晶体的特性在于能够使光类似于电子在半导体中一般,光子晶体的结构也会影响电磁波...
阿不都热苏力森下羲隆
关键词:光子晶体光子禁带
文献传递
用γ射线透射幅度谱研究管道油垢厚度的响应被引量:24
2003年
用γ射线透射幅度谱研究石油管道内油垢厚度响应的模拟实验装置由137Cs γ射线的准直束与准直的NaI(Tl)探测器组成。模拟装置使用了BH1224型多道谱仪,油垢样品来自新疆。实验结果表明:在响应的对数与油垢厚度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油垢的测量精度为0.19cm。
刘圣康张治平郭大永王世亨
关键词:石油管道油垢厚度Γ射线透射幅度谱
共3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