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作品数:2,784 被引量:11,951H指数:42
相关作者:荣培晶何伟景向红赵京生张维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76篇期刊文章
  • 834篇会议论文
  • 73篇专利
  • 61篇科技成果
  • 21篇标准

领域

  • 2,548篇医药卫生
  • 66篇文化科学
  • 2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生物学
  • 10篇历史地理
  • 8篇机械工程
  • 7篇语言文字
  • 6篇电子电信
  • 6篇农业科学
  • 5篇建筑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社会学
  • 4篇哲学宗教
  • 4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715篇针灸
  • 399篇针刺
  • 224篇中医
  • 208篇电针
  • 196篇穴位
  • 122篇经络
  • 119篇灸疗
  • 114篇疗效
  • 111篇灸疗法
  • 110篇针灸学
  • 109篇细胞
  • 101篇针灸疗法
  • 97篇灸治
  • 96篇迷走
  • 95篇迷走神经
  • 88篇经脉
  • 79篇针灸治疗
  • 73篇腧穴
  • 73篇慢性
  • 71篇缺血

机构

  • 2,765篇中国中医科学...
  • 225篇北京中医药大...
  • 139篇中国中医科学...
  • 77篇山东中医药大...
  • 61篇陕西中医药大...
  • 54篇南京中医药大...
  • 53篇中国中医科学...
  • 46篇北京中医药大...
  • 3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2篇成都中医药大...
  • 30篇湖北中医药大...
  • 2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4篇北京工商大学
  • 24篇天津中医药大...
  • 23篇中国中医科学...
  • 2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1篇河北医科大学
  • 21篇北京大学
  • 20篇辽宁医学院
  • 19篇辽宁中医药大...

作者

  • 251篇荣培晶
  • 187篇朱兵
  • 171篇景向红
  • 169篇杨金生
  • 164篇赵京生
  • 162篇王莹莹
  • 136篇张维波
  • 98篇张栋
  • 96篇黄涛
  • 93篇王淑友
  • 91篇刘俊岭
  • 89篇黄龙祥
  • 85篇吴中朝
  • 82篇喻晓春
  • 79篇高俊虹
  • 78篇何伟
  • 77篇王广军
  • 75篇李顺月
  • 71篇王俊英
  • 70篇武晓冬

传媒

  • 367篇中国针灸
  • 286篇针刺研究
  • 152篇中国中医基础...
  • 81篇中医杂志
  • 81篇中华中医药杂...
  • 53篇World ...
  • 47篇世界中医药
  • 34篇中国中医药信...
  • 30篇上海针灸杂志
  • 27篇2011中国...
  • 26篇中华医史杂志
  • 24篇世界科学技术...
  • 2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1篇北京中医药
  • 20篇国际中医中药...
  • 18篇北京中医药大...
  • 16篇针灸临床杂志
  • 16篇中国中药杂志
  • 16篇科技导报
  • 14篇中国实验方剂...

年份

  • 11篇2024
  • 144篇2023
  • 153篇2022
  • 161篇2021
  • 169篇2020
  • 123篇2019
  • 101篇2018
  • 181篇2017
  • 179篇2016
  • 110篇2015
  • 135篇2014
  • 175篇2013
  • 143篇2012
  • 195篇2011
  • 192篇2010
  • 229篇2009
  • 136篇2008
  • 137篇2007
  • 88篇2006
  • 2篇2005
2,7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谈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版面语言
科技期刊是否有版面语言?作为我们大多数从专业领域转行或兼职做期刊编辑的人来说,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二、三十年前,出版印刷行业还处于铅与火的时代,在人工排字、照相制版的工艺下,能够保证期刊版面整齐、规矩已是不易,遑论...
刘炜宏
文献传递
不同频率和持续时间经皮电刺激耳甲区对大鼠癫痫发作抑制作用的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经皮电刺激耳甲区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以明确不同刺激频率及刺激持续时间所产生的抑制效应的差别。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4只,随机按刺激持续的时间长度分为4组:30s组、5min组、10min组和30min组,每组9~12只。以腹腔注射戊四氮造成大鼠急性癫痫模型,记录动物癫痫发作前后大脑皮层场电位信号,以刺激后癫痫发作被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和刺激结束后以30s为单位时间统计10个单位时间段内大鼠癫痫发作率为指标,观察不同频率(2Hz、20Hz和100Hz)的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抑制作用的差别。结果:(1)20Hz的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在所有刺激持续时间中平均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69.50±45.96)s,和2Hz、100Hz刺激频率后效应持续时间(50.12±21.38)s和(67.44±23.92)s相比,刺激后抑制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P<0.05);(2)在2Hz刺激条件下,30s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P<0.01),癫痫发作率下降,与其它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100Hz刺激条件下,30min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P<0.01),癫痫发作率下降,与其它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区经皮电刺激能明显抑制大鼠癫痫发作,20Hz的刺激频率对大鼠癫痫模型的治疗作用较好,2Hz的刺激频率在短期刺激后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100Hz的刺激频率在长期刺激后才能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
王晓宇尚红燕何伟石宏景向红朱兵
关键词:癫痫
论镵针之由来与早期经脉思想被引量:4
2010年
考查了与"镵"有关的文字与史料,认为镵系尖锐的金属器具,医者用以刺脉,农者用以刺土。由于经脉与地脉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刺脉与刺土亦存在理念上的内在关联,镵针系早期针具的代表,其形制与农具"镵"相类,解析镵针的由来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早期经脉思想。
张树剑赵京生
关键词:医学史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对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活化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模型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和电针组(手术后连续6 d取"足三里""环跳"穴给予电针治疗)。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7天测定各组动物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脊髓L4-L5GFAP的变化,并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TNF-α mRNA和IL-1βmRNA表达变化。结果:CCI可导致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显著激活损伤侧脊髓GFAP,脊髓中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均P<0.05)。给予电针治疗后能明显改善CCI大鼠痛敏状态,并显著降低损伤侧脊髓GFAP活性和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均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环跳"可明显减轻CCI大鼠的疼痛反应,其作用与其降低脊髓GFAP、TNF-α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有关。
孙涛崔承斌罗建刚张丽傅志俭宋文阁
关键词:慢性压迫性损伤电针镇痛MRNAMRNA
一种基于阵列式PVDF触觉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的针刺手法识别系统被引量:1
2021年
目前,对于针灸手法的学习评价,缺少针刺时施力大小、时长和方向等可以进行量化的物理参数。本文针对采集针刺过程中“捻转”和“提插”动作的触觉参数,设计了一种阵列式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触觉传感器;随后,给出了面向触觉信号的窗口分割方法,并提取窗口中的时域特征;最后,构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法(FCM)的针刺手法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捻转补、捻转泻、提插补、提插泻四种基本针刺动作,有利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与传播。
苟升异宿翀王磊赵亚楠陈捷
《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被引量:46
2013年
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张维波
关键词:气血经络营卫黄帝内经
穴位不同组织结构决定和影响经穴-内脏效应特异性的科学基础被引量:24
2010年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最重要的依据。但是,穴位特异性科学基础至今仍不明确,严重制约着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并影响到针灸学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在决定和影响穴位效应特异性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由于不同经穴穴区组织结构不同,针刺不同的经穴或同一经穴不同深度的组织结构,将因刺激不同组织内的不同感受器而兴奋不同类别的传入纤维,进而引起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内脏功能变化。
高俊虹王玉敏崔晶晶马淑骅崔海峰付卫星张萌王洪新喻晓春
关键词:穴位特异性针灸效应
古术新知——从耳迷走神经刺激术谈中医发展的新思路被引量:8
2019年
中西医整合发展态势愈加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引领医学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学的先导学科,针灸器具和技术的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关键。从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看整合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古术新知"的核心就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荣培晶
关键词:针灸针刺中医
大鼠“曲泽”,“大陵”和“中冲”穴区之间神经血管显微结构的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between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rat sk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logy.Methods:The skin tissue at"Quze"(曲泽PC3)""Daling(大陵PC7)"and"Zhongchong(中冲PC9)"regions was taken from the rat forelimb along the pericardium meridian,and cut sagittally with a freezing microtome.After that,the skin sections were stained by fluorescent 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ith phalloidin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to reveal 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respectively,and then examined under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Results: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was clearly labeled with phalloidin and CGRP,respectively.The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were observed in the dermis of"PC3""PC7"and"PC9"regions,where the bundle of nerve fibers distribute in parallel to the blood vessels,and sent out thin branches to surround the wall of the blood vessels.In contrast,the density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in"PC3""PC7"and"PC9"were presented orderly in an increased tendency.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eurovascular microstructure among"PC3""PC7"and"PC9"in the rat,providing a histological view to insight into the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 acupoints.
张知云徐东升张建梁王佳崔晶晶景向红白万柱
关键词:CALCITONINPHALLOIDINMICROSTRUCTUREMICROSTRUCTUREHISTOLOGYACUPOINTS
一种血液容积脉搏波测量仪及其辅助针灸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脉诊与针刺关系密切,脉诊信息与针刺研究密切相关,贯穿诊断、治疗整个过程。但目前尚缺乏可重复、可量化的脉诊信息实时检测手段,影响了脉诊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容积脉搏波采集技术具有采集方便、价格低、无创、易普及等优点。本文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探讨指尖容积脉搏波的原理和特点,研究其与寸口脉诊的关系,并研发一种新型指尖血液容积脉搏波测量仪,探索容积脉搏波信号获取与测量方法,并提出该测量仪与针刺研究的关系,可为针刺研究提供基础工具及数据分析支持。
王丽婷刘长松赵亚楠陈彦王小捷
关键词:中医诊断针刺研究
共2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