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

作品数:437 被引量:1,755H指数:22
相关作者:黄碧群于文欣杨浠王妍候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1篇期刊文章
  • 15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1篇医药卫生
  • 2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文化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49篇中医
  • 60篇心病
  • 60篇血瘀
  • 59篇冠心病
  • 59篇辨证
  • 42篇中医诊断
  • 40篇血瘀证
  • 40篇瘀证
  • 38篇证素
  • 37篇证候
  • 33篇代谢
  • 33篇中医证
  • 25篇中医诊断学
  • 23篇代谢组学
  • 20篇心血瘀阻
  • 20篇心血瘀阻证
  • 20篇细胞
  • 19篇冠心病血瘀证
  • 16篇证素辨证
  • 13篇血压

机构

  • 430篇湖南中医药大...
  • 47篇湖南中医药大...
  • 23篇中南大学
  • 11篇广西中医药大...
  • 8篇广州中医药大...
  • 8篇湖南省第二人...
  • 7篇广西中医学院...
  • 7篇浏阳市中医医...
  • 5篇重庆三峡医药...
  • 4篇广西中医学院...
  • 4篇广州中医药大...
  • 4篇广西中医学院
  • 4篇澳门科技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云南中医学院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3篇广西中医药大...
  • 3篇深圳市中西医...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2篇南昌大学

作者

  • 72篇胡志希
  • 68篇袁肇凯
  • 66篇简维雄
  • 59篇周小青
  • 50篇孙贵香
  • 48篇谢梦洲
  • 46篇黄献平
  • 40篇李琳
  • 35篇梁昊
  • 31篇刘旺华
  • 29篇黄惠勇
  • 27篇郑景辉
  • 22篇朱文锋
  • 20篇李鑫
  • 19篇黄碧群
  • 19篇彭清华
  • 17篇王丽萍
  • 17篇顾星
  • 16篇晏峻峰
  • 14篇李花

传媒

  • 55篇湖南中医药大...
  • 18篇世界中医药学...
  • 15篇中华中医药杂...
  • 15篇2012年朱...
  • 14篇中华中医药学...
  • 13篇中医杂志
  • 11篇中国中医药信...
  • 8篇时珍国医国药
  • 8篇中医药导报
  • 7篇中国中西医结...
  • 7篇Digita...
  • 7篇中国中西医结...
  • 6篇中国中西医结...
  • 6篇中华中医药学...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中国中医基础...
  • 5篇亚太传统医药
  • 5篇中华中医药学...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世界科学技术...

年份

  • 15篇2023
  • 14篇2022
  • 21篇2021
  • 16篇2020
  • 27篇2019
  • 11篇2018
  • 11篇2017
  • 27篇2016
  • 49篇2015
  • 57篇2014
  • 34篇2013
  • 47篇2012
  • 11篇2011
  • 14篇2010
  • 29篇2009
  • 11篇2008
  • 24篇2007
  • 12篇2006
4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仲景方药对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大数据技术,探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存在的单药和药对的选用规律和特点,分析药对组合规律。方法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方252首,将方中所有中药材名词标准化,提出了候选药对和候选药对概率的相关概念,采用分布式大数据技术的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并结合倒排索引算法解决大样本数据计算问题,基于概率统计对仲景方中各候选药对进行分析。结果仲景方的核心药物包括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等,频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高频药对43组。其中35组与传统配伍规律一致,包括甘草药对、桂枝药对、人参药对。高频药对中,8对组合不属于传统常用药对,由使用频率高的药物相配伍,如芍药-生姜、芍药-大枣、生姜-人参组合等。仲景方用药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侧重补虚,扶正祛邪,健脾胃,治外感病常用解表法。组成高频药对的两味药多为相须相使配伍,且多用辛甘两味,体现了益气补阳,益气养血等相关配伍规律。结论研究仲景方药配伍规律有助于药理研究和中医理论发展,同时运用大数据的计算方法为中医药大样本数据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并有可能揭示中医药大样本数据尤其是组方配伍中蕴藏的尚未挖掘的深层规律。
黄辛迪丁长松梁昊熊世唯李力松
关键词:经方草药大数据配伍规律
从血瘀理论探讨脑出血计量诊断被引量:2
2013年
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方案的研究已得到较充分的展开,但脑出血血瘀证计量诊断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就中西医对脑出血的认识,结合目前已开展的中、西医对血瘀证的研究,从血瘀理论角度思考脑出血的计量诊断及思路。
曾逸笛周小青朱文雄
关键词:脑出血血瘀证
“毒损脑络”理论对痫病诊疗的启发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从“毒损脑络”角度分析痫病中医病因病机,认为:风动是痫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而“毒损脑络”是风动导致痫病的关键病机,痰瘀与“毒损脑络”互为影响。故提出在“毒损脑络”基础上,解毒熄风祛除有害因素引起的风动,疏肝调气疏泄人体气血津液及经络的调控,最终缓解痫病的发作。
李静李亮李亮李丰杨萍钟森杰张秋雁
关键词:毒损脑络疏肝调气
论疑难病症的辨治思路与方法被引量:2
2012年
疑难病症,给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因而不仅受到医学界,同时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医学界近几十年来对疑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其中若干疾病病因病理的阐述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治疗上鲜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宝贵经验。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病不贵能延医,而贵能延真医。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难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难病也。难其事之难也,斯非常人可知:病之难也,斯非常医所能疗,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
瞿岳云
关键词:疑难病症辨证论治从痰论治从瘀论治
以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为切入点进行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证候规范研究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研究思路的局限,目前仍然存在冠心病证候标准不一、证候本质不清等诸多问题,严重防碍了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本课题着眼于证候的整体性特征,提出采用基于"整体观"的系统生...
孙贵香袁肇凯左和宁简维雄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证候
文献传递
中医证素辨证研究概况被引量:29
2013年
朱文锋教授经过32年的深入研究,创立了"证素辨证"新体系。随着证素辨证这一新型辨证方法的提出,关于证素的相关研究就迅速成为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证素辨证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科研的兼容性、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日益丰富的应用经验,其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黄碧群曲超向岁彭察安
关键词:证素辨证
金苓痛风舒微丸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金苓痛风舒微丸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探索金苓痛风舒微丸的抗炎作用。采用腺嘌呤、乙胺丁醇灌胃及关节腔注射尿酸钠复合造模的方法复制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醇组(0.036 g·kg-1),痛风定组(0.432g·kg-1),金苓痛风舒微丸高、中、低剂量组(37.8,18.9,9.45 g·kg-1),共7组,每组10只。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前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8(IL-8)的表达。并观察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金苓痛风舒微丸可有效抑制小鼠耳廓炎症肿胀(P<0.05)及大鼠足肿胀(P<0.05,P<0.01)。显著抑制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FN-γ、IL-8的表达(P<0.05,P<0.01),减轻大鼠关节滑膜的炎性细胞浸润、充血、肿胀和坏死(P<0.05,P<0.01)。结论金苓痛风舒微丸对急性炎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前炎症因子TNF-α、IFN-γ、IL-8的表达,进而调控滑膜组织中炎症反应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王晓倩李鑫郭建生阳松威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抗炎作用
构建中医目诊智能系统的问题与建议
2023年
目诊是通过观察目来判断全身病证的诊断方法,中医目诊智能系统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现通过方法论、数字化、逻辑性3个方面探讨构建中医目诊智能系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首先,目诊智能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缺乏方法论指导,需要以复杂系统科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其次,数字化问题包括信息采集问题、中医计量诊断问题和数理模型问题,需通过制定目诊规范化采集和计量诊断标准,建立适合的数理模型。再次,多源信息分析问题、诊断信息权重问题和解释性问题这3个逻辑性问题,需要运用融合智能算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学科研究团队“多次迭代,逐步近似”构建目诊智能系统的解释体系。
高远李丹阳张仕娜晏峻峰彭清华
关键词:目诊人工智能复杂系统方法论
中医辨证标准化研究的进展
长期以来,中医对证的指标和证的标准一直模糊不清,证候进行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传统中医理论对证候缺乏客观化的认识,致使中医文献中证候的名称、类型、诊断特征复杂多样,没有统一标准,这为中医基础研究...
顾星
文献传递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候及血管紧张素Ⅱ(AgⅡ)的相关关系。方法检测CHD心血瘀阻证组、CHD非心血瘀阻证组、非CHD心血瘀阻证组和健康人对照组ACE基因型(DD、ID、II)和等位基因(D、I)及Ag活性。结果CHD心血瘀阻证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4组中ACE基因DD型的Ag活性比ACE基因II型显著增高(P<0.05或P<0.01);CHD心血瘀阻证组ACE基因DD型亦较ID基因型患者的Ag活性显著增高(均P<0.01)。两个心血瘀阻证组3个基因型的Ag活性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增高可能与CHD心血瘀阻证有一定内在联系,可能与D等位基因导致Ag异常增多有关。
黄献平袁肇凯谭光波毛以林卢芳国胡志希田松李杰孙贵香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瘀基因多态性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