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作品数:27 被引量:130H指数:8
相关作者:陈双红张林李洪海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10篇血管
  • 10篇平滑肌
  • 9篇内皮
  • 8篇平滑肌细胞
  • 8篇肌细胞
  • 7篇血压
  • 7篇切应力
  • 6篇动脉
  • 6篇内皮细胞
  • 5篇血管平滑肌
  • 5篇血管平滑肌细...
  • 5篇高血压
  • 4篇蛋白
  • 4篇自发性高血压
  • 3篇血管重建
  • 3篇生物力学
  • 3篇人工血管
  • 3篇主动脉
  • 3篇细胞联合培养

机构

  • 2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1篇姜宗来
  • 18篇杨向群
  • 14篇李玉泉
  • 13篇张炎
  • 10篇丛兴忠
  • 9篇张传森
  • 5篇章建梁
  • 5篇冀凯宏
  • 4篇刘波
  • 3篇陈双红
  • 3篇王栋
  • 2篇李洪海
  • 2篇沙继宏
  • 2篇张林
  • 1篇陈磊
  • 1篇张秀花
  • 1篇严志强
  • 1篇李辉
  • 1篇刘太华
  • 1篇史琳丽

传媒

  • 8篇解剖学报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医用生物力学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全国生物流变...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3篇200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动脉的零应力状态被引量:4
2000年
通过观察肾动脉主干张开角的大小,研究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HR)高血压建立前后肾动脉零应力状态的变化,并于SHR高血压形成前,分别给予口服型AugⅡⅠ型受体拮抗剂Losartan和ETA型受体拍抗剂BMS-182874,研究内源性AugⅡ和ET在SHR肾动脉零应力状态变化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高血压已建立的SHR,肾动脉主干的张开角(114.2±42.2度)显著大于同龄的WKY大鼠(70.2±30.4度)。给予SHRLosartan和BMS-182874(4~16周),SHR肾动脉主干的张开角均显著减小(分别为65.9±327度和66.6±41.54度)。结果表明,在已建立高血压的SHR,肾动脉主干存在非均匀生长,其残余应力、应变大于同龄的WKY,内源性AnsⅡ和ET在SHR肾动脉零应力状态的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杨向群姜宗来陈尔瑜冀凯宏章建梁蔡国君
关键词:肾动脉零应力状态自发性高血压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和应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介绍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种类、分化潜能及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和优势。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关于BMSCs、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和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综合与分析。结果从脂肪基质成分可以分离得到ADSCs,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并已较成功地应用于再生医学各领域。成熟脂肪细胞经过天花板培养法可以去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即DFAT细胞,获得了多向分化潜能,也可以像ADSCs一样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相比较目前常用的成体干细胞BMSCs,ADSCs、DFAT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更容易;而相对于ADSCs,DFAT细胞均一性高,增殖能力强。结论脂肪组织作为人体干细胞的重要来源,可能会给临床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带来新希望。
史琳丽杨向群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去分化脂肪细胞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重建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动脉形态结构重建和功能重建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 方法 应用形态学、生物力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 ,观察了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几何形态、显微结构成分含量和在体顺应性。 结果  (1)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结构重建以血管肥厚为特征 ,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出现最早 ,继而出现胶原纤维面积进行性增大和弹性纤维面积减小 ;(2 )糖尿病时主动脉的顺应性大小改变出现较早 ,随着病程呈进行性下降 ;(3)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顺应性与血管壁的 C/ E值显著相关。 结论 糖尿病时长期的高血糖环境 ,引起主动脉壁胶原纤维堆积和 C/ E值增大 ,导致了血管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 ,而顺应性可作为监测糖尿病血管功能的一项敏感指标。
徐瑞生姜宗来张传森陈尔瑜刘波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重建主动脉生物力学
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被引量:17
2000年
目的 为主动脉弓生物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应用组织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 ,对 5例正常成人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进行计量形态学研究。 结果 获得了人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几何形态和显微结构成分含量沿轴向和周向连续变化的完整数据。升主动脉根部结构成分以胶原纤维为主 ,左、右、后瓣环、窦壁的厚度和结构成分含量在血管周向无显著差异。 结论 人主动脉弓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存在血管轴向和周向非均匀性 ,提示主动脉弓应力应变的不均匀状况。主动脉弓胶原纤维的周向非均匀性不如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显著 ,与其力学性质相符合。
蔡国君姜宗来纪荣明
关键词:主动脉弓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
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F-肌动蛋白构筑的影响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抗应力和粘附能力的影响 ,为改进血管内皮细胞种植的组织工程学技术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 ,以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以及切应力作用下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为对照组 ,研究了切应力作用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F 肌动蛋白构筑的变化。 结果 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的F 肌动蛋白排列松散 ,不规则 ,微丝较细 ;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F 肌动蛋白微丝明显增多增粗。切应力作用下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F 肌动蛋白发生重排 ,并形成大量沿切应力方向排列的应力纤维 ,且发生重排的时间明显早于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 结论 在切应力作用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下 ,内皮细胞F
张炎李玉泉王栋丛兴忠姜宗来
关键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切应力F-肌动蛋白
去分化脂肪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应用
2012年
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是再生医学的核心内容,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又是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共同的关键问题。鉴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等,目前已被作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构建种子细胞的主要来源。
李辉杨向群
关键词:多向分化潜能脂肪细胞去分化细胞治疗种子细胞
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被引量:5
2000年
姜宗来
关键词:细胞培养
切应力作用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学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观察生理切应力作用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抗应力能力。方法 :应用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模型和流动腔系统 ,以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生理切应力作用下的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及超微结构。 结果 :0 .2 m N/ cm2和 0 .4m N/ cm2切应力作用 2 4h,绝大多数内皮细胞均沿切应力方向发生重排 ,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形成与切应力方向平行的应力纤维。 2 4h后 ,内皮细胞未见明显脱落。结论 :联合培养条件下 ,内皮细胞重排程度与切应力大小有关。切应力越大 ,重排程度越高 ,提示内皮细胞抗应力能力增强。
姜宗来丛兴忠李玉泉张炎陈双红张传森杨向群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切应力形态学人工血管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外基质构筑及含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探讨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对内皮细胞 (EC)粘附能力的影响。 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等技术 ,以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 EC为对照组 ,观察与 VSMC联合培养的 EC细胞外基质 Fn,L n和 Col 的构筑方式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单独培养的 EC相比 ,联合培养的 EC细胞外基质各组分的构筑有明显的变化 ,且含量也发生变化 ,Fn,L n增多 ,Col 减少。结论 :与 VSMC联合培养的 EC的粘附能力可能增强 ,为改进血管 EC种植的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李玉泉姜宗来张炎丛兴忠陈双红张传森杨向群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人工血管
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含量变化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切应力对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抗凝血和粘附的影响。方法 :对与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施加生理范围的切应力 ,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法检测内皮细胞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v WF)含量。 结果 :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 v WF的变化与切应力大小及作用时间有关 ,随切应力增大 ,胞内 v WF含量逐渐减少 ,且切应力作用的第 1小时减少的最快。结论 :生理范围的切应力作用 ,可能减少与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 v WF表达 ,或促使 v WF短时释放加快 ,有利于增强抗凝血功能及内皮细胞的粘附。
张炎丛兴忠姜宗来李玉泉陈双红杨向群张传森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VWF人工血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