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387 被引量:1,047H指数:12
相关作者:陆天才吴亮生付建华王芳韩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兵团博士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7篇医药卫生
  • 66篇生物学
  • 20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2篇细胞
  • 75篇基因
  • 47篇蛋白
  • 36篇宫颈
  • 32篇肿瘤
  • 32篇结核
  • 29篇杆菌
  • 28篇维吾尔族
  • 27篇多态
  • 25篇多态性
  • 25篇血压
  • 25篇高血压
  • 25篇哈萨克族
  • 24篇肉瘤
  • 21篇增殖
  • 20篇宫颈癌
  • 19篇凋亡
  • 19篇血管
  • 15篇受体
  • 15篇平滑肌

机构

  • 386篇石河子大学
  • 61篇石河子大学医...
  • 1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3篇新疆维吾尔自...
  • 11篇复旦大学
  • 1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0篇新疆医科大学
  • 9篇新疆医科大学...
  • 8篇喀什地区第一...
  • 5篇新疆生产建设...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成都医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郧阳医学院
  • 2篇四川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兰州军区乌鲁...
  • 2篇新疆喀什地区...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64篇杨磊
  • 46篇李锋
  • 41篇潘泽民
  • 39篇张万江
  • 37篇司军强
  • 36篇谢建新
  • 36篇黄瑾
  • 30篇何芳
  • 30篇李丽
  • 29篇潘晓琳
  • 28篇马克涛
  • 28篇谭晓华
  • 25篇吴芳
  • 24篇慕晓玲
  • 24篇李冬妹
  • 23篇张君
  • 21篇吴江东
  • 18篇李洪安
  • 18篇蒋金芳
  • 17篇秦江梅

传媒

  • 65篇农垦医学
  • 63篇石河子大学学...
  • 25篇现代生物医学...
  • 14篇中国公共卫生
  • 9篇中国病理生理...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7篇中华医学遗传...
  • 6篇医学综述
  • 6篇世界肿瘤杂志
  • 6篇中国病原生物...
  • 5篇中国现代医学...
  • 5篇中国妇幼保健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5篇生命的化学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生命科学研究
  • 4篇中国地方病学...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现代预防医学
  • 4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23
  • 10篇2022
  • 3篇2021
  • 11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12篇2014
  • 22篇2013
  • 16篇2012
  • 23篇2011
  • 61篇2010
  • 36篇2009
  • 35篇2008
  • 56篇2007
  • 35篇2006
  • 20篇2005
  • 12篇2004
3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88-ST融合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4年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K88-ST融合基因的序列片段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中,成功的构建了植物重组表达质粒pCAMBIA-K88-ST。并将其转化农杆菌EHA105,为K88-ST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任雪艳包慧芳陈创夫孔庆军
关键词: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表达质粒DNA重组技术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
绵羊刚果嗜皮菌的分离鉴定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从疑似嗜皮菌感染绵羊的皮肤疙瘩病料中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对其形态、培养特性、生长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等研究,证明分离株为刚果嗜皮菌。人工感染羔羊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绵羊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人工感染死亡绵羊皮肤中再次获得同种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林可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复方磺胺、土霉素、氟苯尼考高度敏感。
剡根强张秀萍王静梅韩文星
关键词:绵羊生物学特性
抑癌基因甲基化与宫颈上皮内瘤变
2009年
DNA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一些抑癌基因甲基化与CIN的相关性。提出这些抑癌基因甲基化在CIN诊断、治疗以及预测病情发展方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胡丹妮李锋潘晓琳
关键词:CIN甲基化CDH1
多耐药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rpsL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2005年
制备多耐药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其耐药基因rpsL基因和rrS基因,同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株多耐药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支杆菌的rpsL基因的93、94bp处的碱基发生了突变,碱基C、C突变为T、T,使得相对应的编码氨基酸由脯氨酸(Pro)突变为亮氨酸(Leu);而rrS基因未发生核苷酸的插入、缺失或取代;进一步构建该株多耐药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rpsL高效原核表达重组载体pGEX-λT/rpsL,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GEX-λT/rpsL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38kD的融合蛋白.结果提示,该株多耐药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支杆菌对链霉素耐药仅仅是由于rpsL基因的个别碱基突变,是单基因型的,在国内外属首次研究发现.
张万江鲍朗邓喜玲吴芳曹旭东王晓樱
关键词:结核分支杆菌克隆
病毒微生物对HIV-1感染抑制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谭晓华狄春红杨磊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微生物感染发病进程流行病学
慢性砷暴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2010年
目的观察抗砷细胞模型慢性砷暴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AsE—hF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长期低剂量砷暴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FBMSCs)的影响。方法常规条件培养hFBMSCs,48h急性砷毒性实验MTs法检测不同剂量砷刺激条件下[0(对照)、0.25、0.50、1.00、2.00、4.00、8.00、20.00、40.00、80.00、120.00μmol/L]第2代(P2)hFBMSCs细胞生存率,根据检测结果用1.00μmol/L亚砷酸钠刺激hFBMSCs14周,建立抗砷细胞模型CAsE—hFBMSCs,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并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鉴定诱导前后细胞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第2、9、16代(P2、P9、P16)细胞周期,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是否发生恶性转化。结果〈10μmol/L时,急性砷刺激促进hFBMSCs增殖,而≥10μmol/L时.急性砷刺激则抑制细胞的生长。14周时实验组半数致死剂量(LC50)为(89.42±0.64)μmol/L,对照组为(52.48±0.71)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9,P〈0.05);抗砷细胞模型CAsE—hFBMSCs的细胞表型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90、CD166表达阳性,与对照组比较细胞表型未见明显改变;CAsE—hFBMSCs的细胞周期变化较大,与对照组f(8.44±0.45)%、(9.14±0.14)%、(82.42±0.60)%]比较,P2实验组G2/M期[(17.72±5.47)%]和S期细胞[(25.34±3.36)%]增加,GO/G1期细胞减少[(56.96±8.83)%],P16细胞周期恢复至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中,抗砷细胞CAsE—hFBMSCs未见克隆形成。结论长期低剂量砷刺激对hFBMSCs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
冉玉琴冯丽娜徐燕唐琪慕晓玲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表型细胞周期
生物体的抗砷基因被引量:5
2007年
砷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砷化物的形式存在,具有较强毒性。生物体在进化的过程中,长期暴露于含砷的环境,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砷性,具有相应的基因介导了对抗砷毒的机制。该文介绍抗砷基因及其抗砷机制,并对抗砷基因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杨丽仙玲玲杨磊
关键词:抗砷基因
缝隙连接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0年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又称间隙连接、通讯连接,是由连接相邻两个细胞之间的连接通道排列而成的一种特殊膜结构。细胞间的通讯方式可分为间接与直接方式。相邻细胞间通过缝隙连接所介导的细胞间的通讯为直接通讯,
王恩帮何芳
关键词:高血压细胞间膜结构
IL-17结构及其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IL-17的发现已有20年,IL-17由CD4+T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TH17细胞分泌的IL-17结合于靶细胞后可以促进炎症趋化因子、急性期蛋白、中性粒细胞聚集,从而在机体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在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的研究发现在这些疾病中均存在IL-17的高表达,IL-17与其他分子协同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宫颈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的研究中均发现存在IL-17的高表达。IL-17可以促进慢性炎症的进展,引起组织增生,促进组织癌变,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对IL-17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深入,可以为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地力下.司马义李锋张文杰
关键词:IL-17信号通路肿瘤
布鲁氏菌16MΔomp31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构建布鲁氏菌16MΔomp31基因缺失株,采用PCR方法分别从亲本株16 M上扩增omp31基因的侧翼看序列及枯草芽孢杆菌SacB基因,并将所得片段与pMD18-T载体相连并测序,利用双酶切的方法分别将其连入自杀载体pGEM-7zf+,获得亚克隆pGEM-7zf+-Δomp31-SacB。将所构建好的自杀载体通过电转化入布鲁氏菌16M感受态细胞中,经2次同源重组后筛选出16MΔomp31基因缺失株,并对获得缺失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布鲁氏菌16MΔomp31基因缺失株,该缺失株在15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本研究为今后研究布鲁氏菌抗凋亡机制奠定基础。
王慧张亚丽王远志陈创夫任晓丽
关键词:布鲁氏菌
共3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