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04 被引量:2,091H指数:29
相关作者:高英波张明园徐尚起冯汉宇黄光辉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6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3篇玉米
  • 31篇土壤
  • 24篇小麦
  • 21篇耕作
  • 16篇冬小麦
  • 16篇夏玉米
  • 13篇双季稻
  • 13篇水分
  • 13篇季稻
  • 12篇作物
  • 11篇稻田
  • 11篇有机碳
  • 11篇耕作方式
  • 8篇双季稻田
  • 8篇气候
  • 8篇耕作措施
  • 7篇需水
  • 7篇需水量
  • 7篇农田
  • 7篇

机构

  • 104篇中国农业大学
  • 9篇湖南省土壤肥...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白城市农业科...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宁夏大学
  • 2篇湖南省农业科...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大同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0篇陈阜
  • 40篇张海林
  • 15篇周顺利
  • 13篇文新亚
  • 10篇王璞
  • 9篇褚庆全
  • 8篇赵鑫
  • 8篇黄晶
  • 7篇孔凡磊
  • 7篇童文杰
  • 7篇陶洪斌
  • 7篇薛建福
  • 6篇张明园
  • 6篇胡跃高
  • 6篇孙国峰
  • 6篇尹小刚
  • 6篇徐尚起
  • 5篇周丽丽
  • 5篇王志敏
  • 5篇史磊刚

传媒

  • 18篇中国农业大学...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2篇农业工程学报
  • 9篇中国生态农业...
  • 8篇作物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玉米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作物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7篇2015
  • 10篇2014
  • 14篇2013
  • 14篇2012
  • 15篇2011
  • 16篇2010
  • 12篇2009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苗期耐涝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以冬小麦京都40和春小麦辽春17为材料,用0(对照CK),50,500 mg/L3个浓度的γ-氨基丁酸(GABA)浸种处理,小麦幼苗高约10 cm后进行涝害胁迫,持续3 d,研究外源GABA对小麦幼苗耐涝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GABA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小麦幼苗的耐涝性。在涝害条件下,50 mg/L GABA处理能使辽春17株高增加17.5%,京都40增加28.8%,根系总长度分别增加46.58%和11.9%。同时叶绿素含量及Fv/Fm,DPPH活性氧清除能力均能维持较高水平,膜脂过氧化水平减轻,MDA积累量降低。GABA可能通过调节光合叶绿素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来减少涝害胁迫引起的生长抑制现象,从而增强小麦耐涝性。
王晓冬解备涛李建民段留生
关键词:小麦幼苗耐涝性
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15年
为探求不同行距配置下高密夏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对群体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本试验在75 000(D1)和90 000(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3个行距配置(等行距S1:60cm+60cm;大宽窄行S2:80cm+40cm;小宽窄行S3:60cm+45cm)对夏玉米(郑单958)群体光分布、全株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群体上层光截获显著增加,下层光截获显著降低。与等行距相比,大宽窄行处理中下层透光率增加,但群体光总截获降低。小宽窄行处理显著增加了穗位层的光截获。2)全株叶片SPAD值、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同一光照水平下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随冠层垂直深入呈现出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穗位层;随密度增加全株叶片SPAD值、Fv/Fm和Pn呈现降低趋势,下部叶片降低显著,行距配置之间全株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小宽窄行>大宽窄行>等行距。叶片Pn与冠层内光照强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光照强度是限制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Pn的主要原因。3)密度增大后产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同一密度处理下,小宽窄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宽窄行增产效应增加。总体表明,密植条件下,小宽窄行处理下玉米冠层内光分布比较合理,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
高英波陶洪斌黄收兵田北京王丽君李芸任建宏王璞
关键词:夏玉米光分布叶绿素荧光净光合速率
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及补水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我国玉米主产区在播种期经常遭遇季节性干旱,严重限制玉米播种、萌发和苗期生长,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措施有待于完善。本研究以郑单958为材料,在控制条件下布置盆栽试验,研究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以及播后补水对玉米出苗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明确补充灌溉的缓解作用,并确定在不同土壤墒情下播种后的适宜补灌量。本研究设定7个处理: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下设定湿土点种、播后补灌15.0 mm和22.5mm蒙头水,中度水分胁迫下设定湿土点种、播后补灌15.0mm和22.5mm蒙头水。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墒情变差,玉米出苗率下降,叶面积和生物量显著减小,根冠比增大,根系的生长受到阻碍。2)播种后浇灌蒙头水是有效缓解土壤干旱带来不利影响的农艺措施之一,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缩短出苗时间,促进根系生长,根条数、根层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增加,与不补水相比,补灌蒙头水处理的根长增加13.5%~146.6%,根表面积提高22.9%~166.8%,根体积增加32.9%~117.6%。3)补灌蒙头水对水分胁迫越重的处理效果越显著,且补灌量越大,缓解程度越高。其中,播种时土壤墒情为田间持水量的50%~65%时,适宜在播种后补灌22.5mm的蒙头水缓解旱情,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
谢倩陈冠英陶洪斌张萍周楠任伟王璞
关键词:玉米根系播种期干旱
干旱对玉米穗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1
2015年
干旱作为影响玉米产量的环境因素之首,对玉米植株形态、物质积累、生理作用、性器官发育等方面产生影响,最终降低穗粒数、粒重,导致产量降低。以雌雄穗发育为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不同时期干旱对雌雄穗性状及开花吐丝间隔期的影响。玉米开花前遭遇干旱,延缓雌雄穗发育进程,减少分化小花数,增加籽粒败育,导致穗粒数降低;抽雄吐丝期间遭遇干旱,导致雄穗抽出困难、吐丝延迟,使开花吐丝间隔期拉长,严重时导致花粉、花丝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影响玉米授粉、受精过程,最终导致秃尖形成,穗粒数降低;灌浆期遭遇干旱导致叶片早衰,光合产物积累不足,籽粒灌浆受阻,粒重降低,最终均会导致产量下降。从源库关系角度分析,玉米灌浆期前干旱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降低导致的库强不足;而灌浆期干旱主要是叶片早衰等营养器官发育受阻,限制同化物的积累及转运,此时源不足限制了产量的增加。
李叶蓓陶洪斌王若男张萍吴春江雷鸣张巽王璞
关键词:玉米干旱穗发育库源关系
良好农业规范(GAP)及其在中国作物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7
2009年
良好农业规范(GAP)是在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关注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安全健康的食物和非食物农产品生产以及保障国际贸易中食品质量安全与相互认可方面,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介绍了国内外GAP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GAP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GAP在中国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我国作物GAP生产最早应用于中药材生产,有关研究也较为广泛和深入;近年来在茶、烟草和个别蔬菜与果树生产中也有研究报道,但在粮食等大田作物的生产中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
周顺利周丽丽肖相芬张经廷
关键词:作物安全生产
近5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王占彪王猛尹小刚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陈阜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生长度日降雨量
1961—2010年东北农作区春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春小麦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和灌溉需要量(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ETaw),以及典型站点春小麦的灌溉需求指数(Irrigation demand index,ID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日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平均太阳辐射及作物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小麦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要量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均表现为西多东少。50年来春小麦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下降主要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期灌溉需要量下降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地区略有增加,长白山地区多年保持平稳。
姜雨林尹小刚王猛文新亚田家瑞胡惠杰陈阜
关键词:春小麦太阳辐射作物需水量
北京市主要农作模式的碳效益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本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主要农作模式的碳投入、产出及碳效益情况。结果表明:氮肥和电能在总碳投入中占较大比重,达70%~90%;蔬菜类作物的碳投入远大于非蔬菜类作物,设施蔬菜模式的碳投入分别比麦-玉两熟、春玉米一熟、春花生一熟模式高80.4%、92.0%、94.3%,其余模式间差异较小。春玉米易于田间施肥等管理,资源利用率较高,其碳效益最高,为4.59;春玉米一熟模式的碳效益分别比麦-玉两熟、春花生一熟、蔬菜模式高30.8%、8.31%、96.8%。因此,北京地区种植春玉米有利于减少农田碳排放。
卢小宏黄晶史磊刚陈阜
关键词:作物
水分胁迫对柳枝稷生长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为了明确水分胁迫对挖沙废弃地生境中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生长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在温室中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相对含水量(80%、60%和40%)对3个柳枝稷品种(Alamo、Bay Canada、Cave-in-Rock)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柳枝稷株高降低、分蘖减少、生物量下降、根冠比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植株生物质中纤维素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和热值有降低的趋势,木质素质量分数有升高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lamo综合表现最好,其长势、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Cave-in-Rock次之,Bay Canada最低。
朱毅范希峰武菊英段留生侯新村
关键词:柳枝稷水分胁迫生物质
^(15)N标记和土柱模拟的夏玉米氮肥利用特性研究被引量:32
2011年
【目的】定量分析夏玉米氮肥利用特性以及肥料氮的去向。【方法】采用15N标记和土柱模拟技术,设置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N.hm-2),在人工防雨棚条件下对平水降雨年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植株和籽粒吸氮量也显著增加。氮肥生理利用效率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夏玉米对15N标记氮肥的回收率为41.2%—47.8%,2 m土体各土层中的15N残留量随施氮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加(P<0.05),15N残留率为40.7%—47.5%。在空间分布上,土壤中残留15N总体表现为随土壤层次加深而明显下降。15N的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损失率为9.0%—13.1%。【结论】施氮量90—180 kg.hm-2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土体(尤其是深层土壤)中的肥料氮残留量,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吴永成王志敏周顺利
关键词:玉米氮肥利用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