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大学农学院

作品数:5,726 被引量:29,935H指数:51
相关作者:赵致何腾兵王华磊王小利钱晓刚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顺学院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00篇期刊文章
  • 343篇会议论文
  • 2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73篇农业科学
  • 658篇生物学
  • 22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85篇医药卫生
  • 178篇化学工程
  • 139篇理学
  • 129篇文化科学
  • 12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21篇经济管理
  • 28篇天文地球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建筑科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机械工程
  • 3篇水利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历史地理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84篇土壤
  • 397篇玉米
  • 319篇水稻
  • 290篇基因
  • 246篇性状
  • 241篇烤烟
  • 237篇栽培
  • 218篇活性
  • 212篇杂交
  • 203篇小麦
  • 192篇胁迫
  • 173篇烟草
  • 173篇植物
  • 151篇种子
  • 142篇种质
  • 142篇辣椒
  • 135篇施肥
  • 131篇养分
  • 127篇病原
  • 112篇重金

机构

  • 5,665篇贵州大学
  • 294篇贵州省农业科...
  • 95篇中国科学院
  • 73篇西北农林科技...
  • 59篇贵州省烟草科...
  • 49篇贵州科学院
  • 44篇贵州山地农业...
  • 40篇贵州省烟草科...
  • 38篇国家小麦改良...
  • 37篇贵州师范大学
  • 37篇浙江大学
  • 37篇中国农业科学...
  • 34篇安顺学院
  • 34篇教育部
  • 34篇西南大学
  • 31篇成都大学
  • 31篇四川农业大学
  • 30篇贵州省烟草公...
  • 27篇贵阳学院
  • 22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06篇何腾兵
  • 187篇赵致
  • 160篇宋宝安
  • 142篇李子忠
  • 140篇杨茂发
  • 136篇樊卫国
  • 135篇陆引罡
  • 133篇胡德禹
  • 133篇龙友华
  • 125篇徐如宏
  • 120篇耿广东
  • 118篇任明见
  • 111篇王华磊
  • 108篇杨松
  • 106篇刘红昌
  • 99篇李金玲
  • 99篇钱晓刚
  • 98篇张素勤
  • 98篇曹国璠
  • 95篇桑维钧

传媒

  • 601篇贵州农业科学
  • 595篇山地农业生物...
  • 305篇种子
  • 224篇耕作与栽培
  • 12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15篇江苏农业科学
  • 107篇西南农业学报
  • 96篇北方园艺
  • 82篇湖北农业科学
  • 78篇广东农业科学
  • 74篇农药
  • 74篇中国农学通报
  • 73篇分子植物育种
  • 61篇河南农业科学
  • 59篇动物分类学报
  • 54篇农技服务
  • 48篇中国植保导刊
  • 44篇南方农业学报
  • 40篇昆虫学报
  • 38篇贵州大学学报...

年份

  • 7篇2024
  • 284篇2023
  • 299篇2022
  • 288篇2021
  • 267篇2020
  • 242篇2019
  • 242篇2018
  • 217篇2017
  • 225篇2016
  • 250篇2015
  • 212篇2014
  • 284篇2013
  • 324篇2012
  • 292篇2011
  • 342篇2010
  • 301篇2009
  • 302篇2008
  • 256篇2007
  • 160篇2006
  • 178篇2005
5,7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不同管理措施黄壤坡耕地的有机碳与氮养分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寻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养分流失的规律,降低黄壤坡耕地有机碳与氮素的流失提供科学管理依据,采用监测定位试验方法,研究3种管理措施对贵州丘陵地区旱作耕地土壤控制和养分流失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与氮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以优化施肥+横坡垄作、优化施肥+横坡垄作+覆盖处理的增幅较大,其玉米和油菜的相对产量分别较对照(CK)增加78.87%和80.73%与64.37%和64.98%,且与CK差异均达极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11.09%和24.36%、32.07%和45.69%。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以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优化施肥+横坡垄作处理的增幅较大,分别较CK增加44.4%和39.5%,变异系数分别为16%和22%。全氮变化以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优化施肥+横坡垄作处理的增幅较大,分别较CK增加41.1%和39.2%,变异系数分别为3%和13%。土壤矿质氮(NH+4-N、NO-3-N)以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的增幅最高,为CK的11.3倍;从不同矿质氮形态增幅看,NH+4-N高于NO-3-N,NH+4-N的增幅为13.2~39.3倍,平均为31.5倍;NO-3-N的增幅为1.2~7.8倍,平均为3.9倍,NH+4-N增幅较NO-3-N的高7.1倍。结论:优化施用氮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优化施用氮肥+横坡垄作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氮素的含量,对坡耕地的生产力和提高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保护耕地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胡岗秦松范成五赵欢张邦喜严莲英
关键词:土壤肥力黄壤
揭膜时间·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运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揭膜时间、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揭膜时间均对油菜产量产生影响,其影响大小为密度>揭膜时间>互作效应;随着揭膜时间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变化趋势,两者的最佳组合为栽后44d揭膜、密度11.75万株/hm2;当控制揭膜时间在移栽后42~47d,密度在11.1万~12.3万株/hm2范围时,油菜产量可达4400kg/hm2以上。
艾复清付磐石王忠宇刘垦
关键词:油菜揭膜时间
砂仁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007年
通过对砂仁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能促进砂仁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为5~7;以蔗糖和麦芽糖为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硝酸钙为最适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是果糖;无硝酸钠和无蔗糖的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长势较差;相对湿度在95%以下时,分生孢子不萌发,在水膜条件下萌发较好;通气条件能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连续光照易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2℃和55℃.
练启仙桑维钧李小霞任春光杨汝范刚强金义兰
关键词:砂仁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不同密度对稻田免耕蚕豆物候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方法]在贵州省镇宁县进行不同密度对稻田免耕(稻桩)蚕豆的种植试验。[结果]稻田免耕种植蚕豆在相同的栽培及田间管理措施条件下,密度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发挥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在种植密度为36.30万、30.30万、25.95万株/hm2 3个处理中,密度为30.3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
胡生会耿广东
关键词:经济性状
山地梨园果实套袋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王永恒
关键词:山地梨园套袋效果果实种植面积生产水金秋梨
油菜秸秆水提液对烤烟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研究了0-40g/L浓度范围内的油菜秸秆水提夜对烤烟种子萌发以及萌发后幼苗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水提液具有抑制烤烟种子萌发的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烤烟种子的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烤烟种子萌发后根系活力、SOD、POD和CAT活力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卢敏敏潘文杰王丰姚娟
关键词:烤烟种子萌发
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钵苗机插杂交籼稻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贵州喀斯特地区钵苗机插条件下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杂交籼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钵苗机插技术在喀斯特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方法】以C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密度水平(21.65万、16.84万和12.63万穴/ha)和4种施氮水平(0、75、150和225 kg/ha),利用LI-6400型光合作用测量仪测量主要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等光合参数,计算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成熟期测产并考察产量因素。【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Pn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整体呈上升趋势;Gs和Tr在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均呈整体上升趋势;Ci在拔节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在孕穗期呈下降趋势;叶片氮含量在拔节期先降低后升高,孕穗期呈上升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均在抽穗期整体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Pn和Gs在拔节期呈上升趋势,孕穗期先升高后降低,抽穗期呈降低趋势;Ci变化不显著(P>0.05,下同);Tr在拔节期逐渐上升,孕穗期逐渐下降,抽穗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叶片氮含量拔节期呈升高趋势,孕穗期和抽穗期变化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均呈整体上升趋势;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均先下降后上升,孕穗期先上升后下降;产量呈降低趋势。施氮量与机插密度互作对孕穗期和抽穗期Pn、拔节期和抽穗期Gs、抽穗期Tr、主要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孕穗期的Pn、Gs和Tr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贵州喀斯特地区钵苗机插条件下,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分别为150 kg/ha和16.84万穴/ha时,C两优华占生育中
欧达冯跃华许桂玲管正策苏卫张佳凤王玲莉
关键词:杂交籼稻施氮量机插密度光合特性
‘贵长’猕猴桃幼果中脱落酸的分布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
2020年
以‘贵长’猕猴桃幼果为试材,研究了正常果与畸形果中脱落酸的分布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期探究‘贵长’猕猴桃畸形果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畸形果和正常果中脱落酸(ABA)总含量相当,差异在于其分布的不同;相对于正常果而言,畸形果中部的ABA含量显著升高,而两侧的ABA含量显著下降。对4个ABA合成相关基因进行qPCR分析,其中ZEP1在正常果两侧表达量最高,NCED2在正常果中部和畸形果两侧表达量高,NCED3在畸形果两侧表达量最高,ABA2则在正常果中部表达量最高。对4个ABA分解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其中CYP707A2、PP2C1和PP2C6均在正常果中部表达量最高;而CYP707A2l则在正常果两侧表达量最高。相对于正常果而言,在4个ABA合成相关基因中,ABA2和NCED2在畸形果中部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而在两侧显著上升;在4个ABA分解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中,CYP707A2和PP2C1在畸形果中部和两侧表达量均显著下降。该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猕猴桃畸形果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
鲁敏张小英黄亚欣吴素芳安华明
关键词:猕猴桃畸形果脱落酸基因表达
马铃薯种植区不同土壤类型镉赋存形态及风险评估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喀斯特马铃薯种植区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及农产品安全问题,为马铃薯种植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马铃薯主栽区域某县马铃薯及相应3种土壤类型(黄棕壤、棕壤和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CaCl2/BCR提取法测定土壤镉的赋存形态,以相关性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总镉及其交互作用对镉赋存形态的影响;以富集系数和有效性评估土壤镉累积能力;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比较土壤总镉和有效镉的生态风险。【结果】研究区域土壤总镉含量均值为1.394 mg/kg,变异系数为0.25;土壤镉分级提取的5种赋存形态中,弱酸态镉占总镉比例最大,达28%~58%,可还原态镉仅占4%~13%,其余3种形态介于二者之间。总镉对有效镉、弱酸态镉、可氧化态镉和残渣态镉等4种镉赋存形态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总镉与pH的交互作用对有效镉影响大于总镉和pH对有效镉的主效影响,而pH与有机质、pH与CEC交互影响弱于pH对有效镉的主效影响,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差异主要受总镉和土壤pH、有机质、CEC共同影响。种植区马铃薯块茎镉含量均值为0.086 mg/kg,富集系数为6%,有效性为15%。种植区土壤总镉地质累积指数(I_(geo))为2~3级,表明土壤处于中度污染至强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00.571~281.430,表明土壤处于轻微污染至中度污染。在马铃薯种植区3种土壤类型中,黄棕壤和棕壤pH均值分别为5.90和5.63,相对较低,但黄棕壤中有机质和CEC含量最低,黄棕壤马铃薯的镉有效性均值为17%,主要以弱酸态镉形态存在,有利于马铃薯吸收富集,其富集系数均值为7%,且其潜在风险均值为212.371。反之,石灰土中pH较高,为6.87,石灰土和棕壤中有机质和CEC较高,马铃薯富集能力较低,所以其镉活性较低,潜在风险较低。【结论】马铃薯种植�
娄飞符东顺付天岭蔡娜杨世梅何腾兵
关键词:马铃薯赋存形态土壤类型风险评估
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4个主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本研究利用20对SSR引物,对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4个主要种包括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大白杜鹃和皱叶杜鹃共120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明确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杜鹃属4个主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共检测到等位基因(Na)101.25个,有效等位基因(Ne)共48.457个,多态位点百分数(P)、Shannon's多样性指数(I)、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固定指数(F)平均值分别为96.25%、1.037、0.287、0.515和0.420;(2)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4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Fst)的平均值为0.133,基因流(Nm)的平均值为0.218;百里杜鹃保护区4个主要种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78%),种群间遗传变异为22%,与遗传分化系数结果一致;(3)UPGMA聚类、NJ聚类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相似,将百里杜鹃保护区内的4个主要种聚为3大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白杜鹃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露珠杜鹃和皱叶杜鹃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最高。研究将为杜鹃属杂交亲本选配、良种选育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李倩李慧娥杨兰郭其强黄家湧
关键词:杜鹃属SSR标记
共56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