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378 被引量:14,716H指数:52
相关作者:王火焰李忠佩陈小琴曾青刘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49篇期刊文章
  • 22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88篇农业科学
  • 485篇环境科学与工...
  • 67篇生物学
  • 35篇天文地球
  • 20篇理学
  • 19篇化学工程
  • 16篇经济管理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医药卫生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水利工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505篇土壤
  • 163篇水稻
  • 130篇污染
  • 129篇微生物
  • 87篇施肥
  • 84篇水稻土
  • 84篇红壤
  • 61篇有机碳
  • 58篇农田
  • 53篇稻田
  • 53篇养分
  • 53篇小麦
  • 52篇基因
  • 51篇土壤微生物
  • 50篇重金
  • 50篇重金属
  • 49篇氮素
  • 43篇群落
  • 40篇氮肥
  • 39篇水分

机构

  • 1,374篇中国科学院
  • 2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80篇中国科学院研...
  • 117篇南京农业大学
  • 56篇香港浸会大学
  • 49篇扬州大学
  • 3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9篇南京师范大学
  • 28篇南京林业大学
  • 26篇江苏省农业科...
  • 25篇南京大学
  • 2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9篇福建农林大学
  • 19篇浙江农林大学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5篇河海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南...
  • 14篇安徽农业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55篇林先贵
  • 91篇朱建国
  • 61篇李忠佩
  • 56篇周健民
  • 50篇史学正
  • 49篇张佳宝
  • 48篇冯有智
  • 48篇徐仁扣
  • 48篇董元华
  • 48篇张甘霖
  • 48篇胡君利
  • 46篇王火焰
  • 46篇王一明
  • 45篇蒋新
  • 41篇于东升
  • 37篇杨劲松
  • 37篇颜晓元
  • 35篇蔡祖聪
  • 33篇周东美
  • 32篇尹睿

传媒

  • 88篇环境科学
  • 86篇农业环境科学...
  • 59篇应用生态学报
  • 46篇土壤通报
  • 42篇中国环境科学
  • 40篇生态与农村环...
  • 31篇生态环境学报
  • 29篇生态学报
  • 26篇水土保持学报
  • 2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4篇农业工程学报
  • 24篇微生物学报
  • 2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学报
  • 19篇中国生态农业...
  • 18篇生态环境
  • 17篇应用与环境生...
  • 17篇江苏农业学报
  • 17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39篇2023
  • 39篇2022
  • 48篇2021
  • 43篇2020
  • 41篇2019
  • 55篇2018
  • 41篇2017
  • 60篇2016
  • 114篇2015
  • 104篇2014
  • 65篇2013
  • 108篇2012
  • 79篇2011
  • 114篇2010
  • 101篇2009
  • 111篇2008
  • 86篇2007
  • 55篇2006
  • 42篇2005
1,3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番茄-双孢菇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及AM真菌的影响研究
间作在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以及提升土壤地力方面的研究早有报道,但目前多为蔬菜或粮食作物之间的间作,在蔬菜与食用菌间作方面却少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其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
陈敏林先贵冯有智胡君利
三株生防细菌及其标记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在前期对三株生防细菌Acinetobacter sp.Xa6,Enterobacter sp.Xy3,Pantoea sp.NJ07进行了绿色荧光(GFP)标记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检验了三株野生型及其GFP标记菌...
李建刚李师默Kornelia Smalla郭坚华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生防细菌促生效果
文献传递
光氮互作对拟南芥col-0和CS3721512突变体碳、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光氮互作对拟南芥碳、氮代谢的影响。[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col-0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1;1)的T-DNA插入突变体CS3721512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设置2种光照强度(正常和50%遮阳网遮阳处理)和2种NH_4^+水平(2和20 mmol·L-1NH4Cl),测定拟南芥鲜质量,分析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N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与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正常光照下,增加NH_4^+浓度,植株的鲜质量减少,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游离铵含量与总N量增加,GS和GDH活性升高;与col-0相比,CS3721512对高NH_4^+更为敏感,铵同化能力受到抑制,植株的长势更弱。弱光胁迫下,拟南芥的鲜质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总量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游离铵含量与总N量降低,GS和GDH活性降低。弱光胁迫下增加NH_4^+浓度,可以增加拟南芥鲜质量、叶绿素a含量、游离铵含量和植株总N量,提高叶片中GS和GDH活性。[结论]光、氮及其互作对拟南芥的碳、氮代谢有影响,弱光胁迫条件下增加NH_4^+浓度可以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弱光对植株的生长胁迫。与col-0相比,弱光下增加NH_4^+浓度,对CS3721512的生长更为有利。
李祎杨顺瑛郝东利苏彦华
关键词:拟南芥碳代谢氮代谢
施肥位点调控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烟叶钾含量作为评价烟叶品质的重要指标,如何进一步提升烟叶钾含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选取四川米易、仁和、河口及内东4个试验区,采用大田微区试验方式,设置4个施肥方式(CK不施钾、T1常规环施、T2底施、T3环施+洞施),研究施肥位点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环施相比,米易、仁和及河口地区,环施+洞施可使烟叶吸钾量提升31%、7%和25%,使烤烟产量提升22%、9%、18%;内东地区,底施可使烟叶吸钾量、烤烟产量分别提升6%、11%。不同的施肥方式决定着钾素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常规环施使得肥料钾主要分布在烟株根区顶部,而底施则是在较深的部位,只有环施+洞施使得烟株的大部分根系被钾肥所包围,此种施肥方式可有效提升土壤供钾能力,进而促进烟叶钾含量的提升。综合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得出:环施+洞施施肥方式在米易、仁和、河口地区施肥效果最优,底施施肥方式在内东地区施肥效果最优。
李冬雪王一柳郇威威冯文强王火焰陈小琴陈小琴
关键词:烤烟钾含量底施
铜暴露下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活体基因的损伤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了Cu2+暴露剂量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活体基因损伤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不添加Cu2+的对照组和添加Cu2+的处理组蚯蚓体腔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长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在暴露72h时,125mg·L-1Cu2+处理组尾部DNA含量值最大,为41.44%,100mg·L-1Cu2+处理组尾长值最大,为33.79μm;随着Cu2+暴露剂量的增加,尾部DNA含量和尾长损伤频率增加;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尾部DNA含量和尾长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尾部DNA百分含量和尾长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n=21),Cu2+暴露浓度与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具有良好的剂量-构效关系(p<0.01).在125mg·L-1Cu2+浓度下暴露72h时蚯蚓的基因损伤程度达到最大,损伤程度为3级.可见,蚯蚓DNA生物标志物是重金属污染基因毒理诊断的重要指标,碱性SCGE试验是检测Cu2+暴露对赤子爱胜蚓活体基因损伤的有效手段.
卜元卿骆永明滕应李振高
关键词:基因损伤生物标志物
水稻生长后期水分管理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相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生长后期水分管理(穗肥后落干时间及干湿交替频度)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生长前期较高CH4和N2O排放相比,后期排放均较低,但穗肥后提前落干时出现明显N2O排放峰值,且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落干时出现CH4排放。就穗肥后开始落干至水稻收获特殊阶段而言,穗肥后提前落干(相对于正常落干)可降低44%CH4排放量,却提高88%N2O排放量;穗肥后5d落干-5d淹水和3d落干-3d淹水干湿交替频度对N2O排放影响不大,却一定程度上影响CH4排放量。就综合温室效应而言,穗肥后正常落干且5d落干-5d淹水干湿交替处理最小。
李香兰徐华蔡祖聪八木一行
关键词:稻田土壤穗肥干湿交替减排措施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镉抗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镉(Cd)是最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对植物和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Cd抗性水平,可以为有机肥改良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了探讨施无机肥和有机肥对于微生物Cd抗性水平的影响,在中国江苏常州、江西上高和福建福州水稻种植区采集了施有机肥(猪粪)和无机肥的土壤样品及猪粪样品,利用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5.0)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Cd抗性功能基因的响应及影响Cd抗性功能微生物群落互作的因素.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1.08±0.70)mg·kg^(-1)]显著低于施无机肥土壤[(3.75±1.22)mg·kg^(-1)](P<0.05).土壤及猪粪样品中共检测到639个Cd抗性功能基因,施有机肥土壤中微生物Cd抗性基因丰度高于施无机肥土壤;有效态Cd含量、含水率、pH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Cd抗性微生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对Cd抗性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施无机肥条件下,pH、含水率和有效态Cd含量是影响功能微生物潜在互作关系的主要因素;施有机肥条件下,主要影响因素是全钾和含水率.相比较无机肥,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Cd抗性水平及耐Cd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中的正相互作用.
郑开凯马志远孙波梁玉婷
关键词:有机肥无机肥功能基因
温和溶剂提取预测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正丁醇和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CD)提取来自9个农田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并应用于评价场地多年老化土壤中PAHs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对于多年老化场地,土壤中污染物的主要组成为4环以上的中、高环PAHs,其中4环占34.06%,5、6环占34.09%,而蚯蚓较易蓄积低环PAHs,对高环PAHs蓄积能力较差;温和溶剂提取与蚯蚓体内蓄积的PAHs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温和溶剂提取对3环的PAHs具有较好相关性(r2为0.77~0.79),而对其他环的PAHs没有相关性(r2<0.35),因此,对于多年老化污染土壤,温和溶剂提取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生物有效性预测方法.
吕正勇杨兴伦王芳张银萍蒋新
关键词: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生物蓄积正丁醇羟丙基-Β-环糊精
风干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恢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比较历史风干土壤与加水恢复培养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细菌AOB的组成与数量差异,探究风干土壤用于后续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可能性;明确我国典型酸性森林土壤中,海洋类Group 1.1a是否为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古菌AOA生态型。【方法】针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台站的典型森林土壤样品,围绕风干保存和加水培养两种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土壤氨氧化古菌及细菌amoA标靶基因,分析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GGE指纹图谱技术,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16S rRNA基因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10个历史风干土壤加水培养28天后,土壤细菌和古菌数量均急剧增加,最高可达3230倍和568倍;其中8个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明显增加,5个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然而,高通量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历史风干土壤与加水恢复培养土壤中AOA和AOB的群落组成无明显变化。Group 1.1b是氨氧化古菌的优势类群,而氨氧化细菌的主要类群是Nitrosospira螺菌属。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比例与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2=0.54,P<0.05),表明酸性条件下土壤矿化并提供铵态氮底物可能是古菌氨氧化的驱动机制。【结论】风干土壤加水恢复培养后,AOA和AOB的种群数量大多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物种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风干保存的土壤样品可用于后续室内培养,开展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已有的海洋AOA生态型主导酸性土壤氨氧化类群的报道不同,土壤Group 1.1b是本研究森林土壤中的优势类群。
周雪黄蓉宋歌潘贤章贾仲君
关键词: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氨氧化古菌
长期施用菇渣与化肥对潮土地区玉米和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菇渣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作为微生物"过腹"后的有机物料,具备了生物有机肥的优点。菇渣长期施用后对粮食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2011年至今)开展玉米-小麦轮作条件下不施肥(control)、平衡施化肥(F处理)、菇渣化肥配施(MRF处理)和鸡粪化肥配施(CMF处理)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的产量相比,连续施肥6年后,F处理玉米和小麦分别增产3.09倍和2.56倍,CMF处理玉米和小麦分别增产3.00倍和3.59倍,MRF处理玉米和小麦分别增产4.53倍和4.32倍。有机肥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化肥,而菇渣化肥配施的增产效果优于鸡粪化肥配施。施肥处理均有提高作物产量稳定性的趋势,其中菇渣化肥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同时,还发现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在4.5~8.0 g/kg时,玉米、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玉米增产效果为小麦的2倍;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8.0 g/kg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菇渣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有机肥资源,在低有机碳含量的土壤中,菇渣化肥配施能增加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增产效果优于其他施肥处理。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继续施用有机肥对产量影响不大,可以考虑减施或不施;同时,应重视玉米季有机肥的施用。
姚童言黄绵松宋亚康陈瑞蕊冯有智
关键词:菇渣玉米小麦有机废弃物潮土
共1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