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北大学资源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作品数:44 被引量:738H指数:18
相关作者:李广军刘敬智李连德于宏民严欢欢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经济管理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8篇生态足迹
  • 8篇环境压力
  • 7篇生态
  • 7篇生态效率
  • 6篇可持续发展
  • 5篇经济发展
  • 4篇大学校园
  • 4篇循环经济
  • 4篇生态承载力
  • 4篇校园
  • 4篇成分法
  • 3篇沈阳市高校
  • 3篇生态占用
  • 3篇生态足迹分析
  • 3篇铁矿
  • 3篇可持续利用
  • 3篇环境载荷
  • 3篇高校
  • 2篇有色
  • 2篇有色金属

机构

  • 44篇东北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辽宁社会科学...
  • 1篇东煤沈阳建筑...
  • 1篇中煤国际工程...
  • 1篇沈阳市教育局
  • 1篇中冶北方工程...
  • 1篇内蒙古平庄煤...

作者

  • 35篇王青
  • 28篇顾晓薇
  • 20篇李广军
  • 19篇刘建兴
  • 13篇丁一
  • 10篇刘敬智
  • 6篇刘浩
  • 5篇孙鹏
  • 4篇宋阳
  • 4篇李连德
  • 3篇郑友毅
  • 3篇冯民
  • 3篇王凤波
  • 2篇于宏民
  • 2篇景玎
  • 2篇王军
  • 2篇初道忠
  • 2篇胡汪洋
  • 2篇张波
  • 1篇严欢欢

传媒

  • 15篇资源科学
  • 4篇中国矿业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冰川冻土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第五届沈阳科...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理论界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2006年全...
  • 1篇2006年全...
  • 1篇提高自主创新...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1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14篇2005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法库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是构成国家和省级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首要任务。各个县域经济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因地制宜最重要。如法库县统筹分析其地区优势,立足县域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选择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积极探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新途径,实现了法库县经济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王凤波范忠宏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国铁矿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铁矿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矿产资源之一,随着近年来铁矿石需求量的迅速增长,铁矿石开采规模空前的增大,我国铁矿资源开发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循环经济理念强调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全新经济模式。本文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铁矿资源开发,探讨如何实现我国铁矿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模式。
李多勇丁一
关键词:铁矿资源经济循环经济
沈阳市自然资源评价研究
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指标对沈阳市过去15年自然资源使用状况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自然资源消耗的整体得分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这主要是与九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沈阳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有着众多...
胡汪洋景玎冯民于宏民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源消耗评价指标
文献传递
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被引量:48
2008年
通过构建生态足迹分解模型,论文将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这3种因素的变化效应,并对各分解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0655×108hm^2。其中,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所引起的足迹变化分别为2.1082×108hm^2,-0.4398×108hm^2和-0.6029×108hm^2。总的看,经济规模的变化助长了总足迹的增长,而足迹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总足迹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生态足迹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足迹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生态足迹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建兴王青孙鹏顾晓薇李广军
关键词:生态足迹产业结构
ANP方法在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建立了一套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ANP法求得了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表明,企业的经营能力对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占有最大比重(0.3453),其它贡献度排序依次为企业资源利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环保能力。在企业的经营能力中,增长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贡献度最大,然后是规模因素及效率因素。从单项指标排序来看,排在前面5位的依次为吨钢综合能耗(0.0633)、吨钢钢铁料消耗(0.0626)、吨钢矿石消耗(0.0512)、吨钢耐火材料消耗(0.0474)及技术投入资金规模(0.0546)。可以看出,制约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文章为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宏民王青俞雪飞刘建兴顾晓薇
关键词:评价指标ANP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被引量:35
2005年
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环境肆无忌弹的“侵略”,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为了探索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物质流账户方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物质消耗DMC(DomesticMaterialConsumption),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联系,对DMC进行了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国内物质总消耗在26×108t^40×108t之间,合人均2·3t^3·1t;以2000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消耗的经济产出)约为1266元~2628元/t,在1990年~2002年间以年6·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了105%。物质使用效率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的物质消耗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我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只有英国的约1/7、法国的约1/5、德国的约1/4,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增长阶段,DMC总量增长势头较强,实现绝对减量十分不易。
王青刘敬智顾晓薇丁一
关键词:物质财富经济系统中国经济生态系统功能人类社会资源短缺
中国实物国际贸易及其附带的环境负担转嫁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消费水平不同,各种资源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全球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但出口国为了提供出口商品,需开采本国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本国资源的保障程度,另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本国资源开采加大了本国的环境压力;为发展本国经济发生的进口则对进口商品来源国的环境产生压力。因此国际贸易总是伴随着环境负担的转移。为了定量衡量实物国际贸易中附带的环境负担转移,本研究运用生态包袱概念和算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国际贸易对本国环境和别国环境引起的环境压力,并对中国这一时期的实物国际贸易做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间以重量计算的中国的物质进口量为每年1·0×108t^4·0×108t,年增长率为11·3%;进口商品所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4·3×108t^25·0×108t,年增长率为15·6%;出口量为每年0·8×108t^1·9×108t,年增长率为7·5%,出口商品的生态包袱为每年3·0×108t^12·5×108t,年增长率为11·2%;实物贸易平衡(进口盈余)为每年0·25×108t^2·1×108t,总体趋于增长;生态包袱平衡(进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出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1·1×108t^14·3×108t。1990年~2002年间中国每进口1t的物质对物质来源国的环境造成约4·2t^6·7t的环境压力,而中国出口1t的物质对本国环境产生大约3·9t^8·3t的环境压力。
刘敬智王青顾晓薇胡伯
关键词:国际贸易资源开采
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被引量:70
2005年
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能源储量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能源危机时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低,近几年不少地区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三荒'(电荒、煤荒和油荒)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本文运用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年~2003年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4.76%,能源消耗总量没有随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脱钩;研究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增加约22.8×108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强度降低所带来的减量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减少约11.7×108t标准煤.若要在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的同时,使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在2000年水平,2000年~2020年间能源使用效率年增长率需达到7.2%,这是十分困难,但经过努力实现这一期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5%,从而把2020年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20×108t标准煤以内是有可能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2003年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能源使用效率随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
孙鹏顾晓薇刘敬智王青
关键词:能源消费能源使用效率能源消费能源使用效率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
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对沈阳市交通足迹总体形势、各种交通工具的生态效率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沈阳市1995年~2004年交通足迹连年增加,且其增长率高于客运量,环境恶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②总的看,沈阳市交通的生态效率有所提高,但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客运量贡献最大的公共交通生态效率这期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③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长率,小轿车对城市交通足迹均有较显著的影响,是对交通足迹贡献最大的交通工具。由于交通生态效率最低、环境压力指数远高于其他交通工具,小轿车对沈阳市交通环境压力的影响和冲击最显著(其他交通工具相对较小)。通过沈阳市地铁工程运营前后情景预测和对比可知,地铁工程将能缓解沈阳市未来交通环境的压力。
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李广军
关键词:城市交通生态足迹环境压力生态效率
沈阳市皇姑区中小学生家庭生态足迹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分析了沈阳市皇姑区5所中小学校学生家庭消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是中小学生家庭生态足迹的主要消费项,占生态足迹总量的71%;从生态占用的土地类型构成看,耕地项最大,占总足迹的40%,是中小学校学生家庭消费所占用的主要土地类型;家庭收入高低与生态足迹大小并不呈正比例关系,收入高或低都可能产生较高的生态足迹。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了解自己的消费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保意识。
王军刘建兴张素珸王青顾晓薇李广军
关键词:消费结构生态足迹环境压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