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

作品数:929 被引量:3,307H指数:19
相关作者:白丽杨毅梅吴滇左绍远杨开明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32篇医药卫生
  • 76篇生物学
  • 68篇文化科学
  • 41篇农业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6篇教学
  • 85篇细胞
  • 60篇基因
  • 53篇免疫
  • 45篇体表
  • 45篇病毒
  • 38篇寄生
  • 36篇寄生虫
  • 33篇解剖学
  • 33篇虫病
  • 30篇蜱螨
  • 30篇蜱螨亚纲
  • 29篇蛋白
  • 29篇绦虫
  • 28篇小兽
  • 27篇多糖
  • 25篇小鼠
  • 25篇留学
  • 25篇留学生
  • 23篇乙型

机构

  • 904篇大理学院
  • 60篇云南省寄生虫...
  • 55篇大理学院附属...
  • 41篇大理学院临床...
  • 28篇四川大学
  • 25篇山东省农业科...
  • 21篇云南大学
  • 17篇云南省地方病...
  • 14篇云南师范大学
  • 10篇昆明医科大学
  • 9篇昆明医学院
  • 6篇贵州大学
  • 6篇汕头大学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114篇郭宪国
  • 73篇白丽
  • 67篇吴滇
  • 61篇杨毅梅
  • 49篇申丽洁
  • 49篇申元英
  • 49篇张本斯
  • 45篇吴利先
  • 43篇门兴元
  • 41篇李伟
  • 40篇王勇
  • 37篇左绍远
  • 33篇张雷
  • 33篇钱体军
  • 32篇董文鸽
  • 31篇杨开明
  • 28篇朱建华
  • 28篇杨新文
  • 28篇秦燕
  • 26篇吴建新

传媒

  • 187篇大理学院学报...
  • 80篇中国病原生物...
  • 30篇四川解剖学杂...
  • 29篇中国媒介生物...
  • 28篇国际医学寄生...
  • 2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0篇解剖学杂志
  • 19篇中国寄生虫学...
  • 15篇中国热带医学
  • 11篇解剖学研究
  • 1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0篇医学综述
  • 8篇现代医药卫生
  • 8篇时珍国医国药
  • 8篇寄生虫与医学...
  • 8篇生命科学仪器
  • 7篇医学理论与实...
  • 7篇昆虫学报
  • 7篇中国公共卫生
  • 7篇中国血吸虫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64篇2015
  • 77篇2014
  • 77篇2013
  • 96篇2012
  • 88篇2011
  • 104篇2010
  • 116篇2009
  • 97篇2008
  • 65篇2007
  • 44篇2006
  • 35篇2005
  • 30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9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相关甲胁虱(虱目:甲胁虱科) 的空间分布格局(摘要)(英文)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判定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体表寄生吸虱在其鼠类宿主不同个体间的分布状况。方法本文应用Iwao直线回归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对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相关甲胁虱是云南省境内齐氏姬鼠体表的主要寄生吸虱之一,分布比较广泛。按照Iwao方法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为M = 3.10+6.69M(r=0.67,P<0.05),所得到的α与β值(α=3.10;β=6.69)均明显高于判定界线值0和1。对α与β值进行随机偏离度检验,F值为8.77(F>F0.05(2,6),P<0.05),由此判定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分布。结论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的寄生是不均匀的,而存在聚集现象,有形成大小不一吸虱个体群的趋势。
郭宪国钱体军郭利军王晶董文鸽张励马志敏李伟
关键词:虱目吸虱
HIV感染者与健康人群口腔念珠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与健康人群口腔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异同。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方案M27-A2,即微量液基稀释法对60株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和61株健康人群口腔念珠菌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测定两种来源的念珠菌对氟康唑(fluconazole,FCZ)、酮康唑(ketoconazole,KETO)、氟胞嘧啶(fluorocytosine,5-FC)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共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SPSS 13.0统计分析。结果HIV感染组对上述4种药物敏感性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87μg/mL、0.05μg/mL、0.18μg/mL和0.33μg/mL,耐药率分别为1.7%、5%、3.3%和5%,1株光滑念株菌对FCZ、KETO和Amb同时耐药;健康人群组敏感性的几何均数分别为3.45μg/mL、0.06μg/mL、0.30μg/mL和0.42μg/mL,耐药率分别为9.8%、6.6%、9.8%和9.8%,1株光滑念株菌对FCZ、KETO和5-FC同时耐药,另1株光滑念珠菌对KETO、5-FC和Amb同时耐药。结论除FCZ外,两组念珠菌对KETO、5-FC和Amb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念珠菌对上述4种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念珠菌中非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均高于白色念珠菌(P<0.05),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武有聪陈兆芳刘奇袁有华白丽
关键词:药物敏感试验体外念珠菌HIV感染者
中国云南小兽体表革螨多样性与生态分布
2010年
寄生在小兽体表的革螨是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节肢动物。本文用物种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主成分分析对云南省28县市5个动物地理小区小兽体表革螨的生态分布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捕获的14544头小兽隶属于10科35属67种,共采集到革螨80791只,经分类鉴定属于10科33属112种。结果表明横断山中部小区革螨和小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比其他动物地理小区的高。纳氏厉螨和毒厉螨是云南省的优势种和广布种,其生态分布和海拔没有明显的关系。与此相反,小兽宿主的分布因小区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黄胸鼠和褐家鼠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下,而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是海拔2600m以上的优势种。革螨和小兽的多样性表现出随海拔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宿主因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是影响革螨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为降雨量和经度。云南省革螨的物种多样性与小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黄丽琴郭宪国吴滇王乔花周东辉
关键词:蜱螨亚纲生态分布多样性革螨小兽
天然细胞因子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
2014年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很大程度地影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了解细胞因子对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特性可以为毒力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且可为结核病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疾病提供新的免疫干预方法。此文对当前主要的天然细胞因子如IL、IFN、TNF等在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促进和维护适应性T细胞反应,调节宿主防御或免疫病理学方面发挥的信息传导作用进行综述。
吕艳白丽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应答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蛋白家族在线粒体基因表达中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6
2015年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MTERF)是一类由核基因编码且高度保守的线粒体DNA结合单体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后生动物和植物中.近年来,MTERF蛋白家族对线粒体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大量成果,对阐明线粒体基因组的表达调控机制及研究人类线粒体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MTERF蛋白家族4个成员的性质,及其对线粒体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影响,探讨MTERF蛋白家族各成员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可能机制,展望其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应用前景.
熊伟余敏左绍远
关键词:基因表达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目的: 探讨中国西南山地小型兽类多样性与区系空间分布的规律、特征及其与重要环境因素和鼠疫的关系。 方法: 本文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北纬21°-29°,海拔100 m 5,000m之间目前所知小型兽类(含啮齿目,食...
权寿瑛龚正达张丽云岳仁苹郭宪国王政昆
关键词:小型兽类环境因素鼠疫
文献传递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实践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索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方法:运用全英文对留学生开展实验教学,课后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课前精心准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交流和探索有效的考评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该教学方法适合于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武有聪白丽张雷吴利先潘云华
关键词: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留学生
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性与RAPD电泳条带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性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电泳条带之间的关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方法通过蛋黄琼脂平板法对144株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力进行检测,通过RAPD方法进行扩增并电泳,统计学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44株白色念珠菌磷脂酶阳性率为81.94%,Pz值为0.73±0.015。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性与450、1 200和1 300 bp 3条带显著相关(P<0.01)。结论RAPD部分电泳条带可间接反映白色磷脂酶活性的强弱,其所含基因信息可能与白色念珠菌的分泌与调节有关。
刘奇武有聪袁有华白丽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磷脂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云南西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一氧化氮水平的研究
2013年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及感染弓形虫与N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4例HIV阳性者血清,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于9个月后再次取血.前后两次取得的血清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其NO的水平:对HIV阳性者血清进行CD4+细胞计数.根据CDg细胞计数水平将患者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免疫功能受损组和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组.检测三组患者的NO水平。用SPSS16.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V与弓形虫双重者感染者的血清NO值为(82.77±5.82)μmol/L。HIV阳性无弓形虫感染者的NO值为(44.56±5.38)μmol/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的HIV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NO水平分别为(81.37±8.22)μmol/L和(84.18±8.28)μmo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的HIV单一感染者NO值分别为(48.35±9.16)μmol/L和(40.78±5.6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正常组NO水平与免疫功能受损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组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受损组NO水平高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血清NO水平比HIV阳性单一阳性者高.随着HIV阳性者CD4+细胞计数的下降.机体产生NO的能力也在减弱。
陈凌娟贾玉玺聂大平尤英霞罗米李伟申丽洁
关键词:弓形虫
人体带绦虫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进展
2009年
带绦虫病是我国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目前其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根据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进行,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该文介绍了带绦虫实验诊断中的DNA探针技术、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情况。
张辉杨毅梅
关键词:带绦虫病探针聚合酶链反应
共9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