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402 被引量:3,193H指数:26
相关作者:杨麒刘精今董浩然黄华军张龚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0篇农业科学
  • 10篇化学工程
  • 9篇理学
  • 7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冶金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2篇污泥
  • 36篇污染
  • 34篇重金
  • 34篇重金属
  • 28篇土壤
  • 24篇废水
  • 21篇除磷
  • 20篇降解
  • 20篇好氧
  • 15篇洞庭湖
  • 15篇絮凝
  • 14篇鼠李糖脂
  • 14篇微生物
  • 14篇除尘
  • 13篇数值模拟
  • 13篇纳米
  • 13篇活性炭
  • 11篇重金属污染
  • 11篇金属污染
  • 11篇除尘器

机构

  • 401篇湖南大学
  • 22篇广西大学
  • 17篇浙江工商大学
  • 9篇湖南化工研究...
  • 8篇湖南省林业科...
  • 7篇长沙学院
  • 7篇湖南城市学院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河南工业大学
  • 7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长沙理工大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城...
  • 5篇浙江万里学院
  • 5篇中南大学
  • 5篇长沙环境保护...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4篇南昌航空大学
  • 4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180篇曾光明
  • 62篇李小明
  • 56篇杨麒
  • 48篇袁兴中
  • 38篇梁婕
  • 35篇李彩亭
  • 33篇杨朝晖
  • 33篇杨春平
  • 29篇李忠武
  • 29篇刘云国
  • 23篇黄华军
  • 20篇祝慧娜
  • 19篇罗琨
  • 19篇陈耀宁
  • 17篇李晓东
  • 15篇李珊红
  • 14篇胡新将
  • 13篇黄兢
  • 11篇路培
  • 11篇何慧军

传媒

  • 95篇环境工程学报
  • 45篇环境科学
  • 42篇中国环境科学
  • 39篇湖南大学学报...
  • 36篇环境科学学报
  • 9篇广州化工
  • 7篇环境工程
  • 6篇土壤学报
  • 6篇环境污染与防...
  • 6篇环境科学与技...
  • 5篇安全与环境学...
  • 5篇Transa...
  • 4篇化工环保
  • 4篇中国给水排水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环境化学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6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13篇2019
  • 11篇2018
  • 21篇2017
  • 39篇2016
  • 37篇2015
  • 43篇2014
  • 54篇2013
  • 44篇2012
  • 50篇2011
  • 58篇2010
  • 9篇2009
4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级好氧除磷工艺与厌氧/好氧除磷工艺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以A/O工艺和单级好氧除磷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活污水中存在最广泛的乙酸钠作为单一碳源,对比研究了2组SBR(A/O工艺,SBR1;单级好氧除磷工艺,SBR2)的除磷效果.连续进行3个月的研究表明,2组SBR在稳定除磷阶段的除磷率和单位污泥的除磷水平分别为91.72%和3.23 mg.g-1(SBR1)与71.70%和2.91 mg.g-1(SBR2).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SBR1中PHA合成的同时伴随着糖原质的消耗,而在SBR2中PHA合成的同时伴随糖原质的积累,这意味着单级好氧除磷工艺中PHA的合成无需糖原质的参与;在静置阶段,2组SBR都表现出了很明显的释磷现象,但SBR2具有更高的释磷水平(释磷量分别为2.6 mg.L-1和13.28 mg.L-1).SBR1和SBR2体现出不同的除磷能力的原因很有可能是2组SBR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储能物质在消耗和存贮的循环过程中存在差异.
杨帆王冬波李小明杨麒邓莹罗琨邹正军曾恬静邓嫔
关键词:A/O工艺SBR聚磷酸盐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土壤入渗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以亚热带红壤区6个典型坡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盘式负压入渗法,系统研究了红壤的入渗过程、特征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包括缓坡农田和陡坡农田各一块)、草地、灌丛、茶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油茶林等。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土壤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均可拟合为幂函数形式。不同生态系统稳定入渗率变化范围为0.024~0.080mm/min,其中农田和油茶林的稳定入渗率较大,草地和茶园的最小。稳定入渗率与土壤容重及初始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入渗过程主要受孔隙度和黏粒含量的影响。土壤有效孔径和宏观毛管长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64~0.179mm和41.5~128.2mm,但统计显示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彭亿李裕元李忠武阳小聪潘春翔谢小立
关键词:土壤入渗红壤
原位帽封材料对水体中Pb(Ⅱ)与Cd(Ⅱ)静态吸附被引量:2
2013年
用无纺布包裹珊瑚和丙烯酸树脂制成帽封材料,将底泥中重金属离子原位固定的同时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Pb2+和Cd2+。通过红外光谱,电镜扫描和火焰原子吸收仪器来分析该帽封材料的吸附性能。通过改变pH值,吸附剂投放量来检测其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该帽封材料在pH等于5的时候,Cd2+最大吸附量达到434.67 mg/g,Pb2+最大吸附量达到524.27 mg/g。pH和吸附剂量保持不变,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吸附量也增加;电镜扫描图和红外光谱图表明,该材料能很好地吸附重金属离子。
康超袁兴中曾光明徐峻宇黄华军林宁波王侯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
微生物电解产氢新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微生物电解产氢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有潜力的产氢技术。将原有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适当改装,使其处于厌氧环境中,另外再加一个外加电压,从而使电池的阴极反应变成电子与质子的反应,产生氢气。微生物电解产氢技术的外加电压远低于电解水产氢技术所需的电压,产氢效率也比微生物发酵产氢高,且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将该技术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养猪废水等,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文章简述了微生物电解产氢的机理,归纳了其系统构成,并结合该技术在微生物、阳极、阴极和膜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其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陈小粉柳娴李小明杨麒曾光明王冬波郑峣
关键词:产氢
矿化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通过向剩余污泥发酵系统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矿化垃圾的方法,探究了矿化垃圾对剩余污泥厌氧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3g/g TSS(总悬浮固体)剂量以内的矿化垃圾能显著提高WAS的水解、酸化过程,且矿化垃圾的最佳投加量为1/3g/g TSS,在此条件下,试验组SCOD/TCOD以及最大产酸量(183.45mg COD/g VSS,发酵时间为6d)均高于空白组(79.45mg COD/g VSS,发酵时间为10d).机理研究表明,矿化垃圾能够促进污泥的溶解、蛋白质和多糖的水解以及氨基酸和葡萄糖的酸化.在投加矿化垃圾的反应体系中与水解、酸化有关酶的活性也均高于空白试验组,进一步证实了矿化垃圾能够强化污泥厌氧发酵的水解酸化反应.
邓永超赵建伟李小明杨麒徐秋翔刘军王利群易开心
关键词:剩余污泥矿化垃圾水解酸化
纳米Al_2O_3固定化红平红球菌菌球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降解被引量:1
2016年
以海藻酸铝为主要包埋材料、纳米Al_2O_3为添加剂,包埋固定红平红球菌,制得纳米Al_2O_3固定化红平红球菌菌球,并将其用于苯酚的降解。表征结果显示:菌球内部包含丰富的菌丝体;内部孔径以中孔居多。实验结果表明:菌球的最优制备方案为0.05 g纳米Al_2O_3加入3 m L海藻酸钠溶液中、海藻酸钠质量分数6%、微生物包埋量0.5 m L/m L(以海藻酸钠溶液计)、Al_2(SO_4)_3质量分数3%;在初始苯酚质量浓度为400 mg/L、反应时间为24h、菌球加入量为8 g/L、反应p H为8.0、反应温度为30℃的条件下,菌球首次使用时可使苯酚完全降解,使用5次后的苯酚降解率仍达93%以上,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
向海弘何慧军杨春平程燕张毅杨伟强
关键词:纳米AL2O3固定化苯酚降解AL2O3
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评价被引量:9
2014年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系统中多种不确定信息共存的特点,将集对分析理论引入湖泊富营养化评价领域。先初步计算出评价样本与评价指标间的联系度,再对评价样本做进一步地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以判断评价样本的等级。然后将信息熵引入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基于熵权法赋值的集对分析模型,最后通过置信度准则得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等级。将该模型运用于2011—2012年广州市白云湖的富营养化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2年白云湖富营养化严重;2011年1月白云湖富营养化情况最为严重,处于重富营养状态,2011年8月后白云湖富营养化程度略有降低;西湖富营养状况总体上较东湖严重。通过与现有评价方法的对比表明,基于熵权法赋值的集对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合理可行。
林同云袁兴中唐清华高强庞志研祝慧娜肖韬毕温凯曾光明
关键词:集对分析富营养化评价置信度
不同施磷量(KH_2PO_4)作用对Cu、Zn在红壤中的迁移转化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比较不同施磷量对土壤中重金属Cu、Zn迁移转化的影响,采用土壤柱进行室内淋溶实验,研究常见的磷肥磷酸二氢钾在少量5 mg·kg-1,适量15 mg·kg-1以及过量25 mg·kg-1条件下对Cu、Zn在红壤中的淋溶效应.结果表明土壤施用磷酸二氢钾降低了土壤渗滤液的pH,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渗滤液pH影响不大,在整个淋滤过程,渗滤液pH呈现上升的趋势.磷酸盐作用下重金属Cu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集中表层土壤中,而Zn逐渐向深层土壤中迁移.土壤深层渗滤液中Cu、Zn浓度均比较低,对浅层地下水的危害性不大.淋滤结束后,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土壤中,重金属Cu残渣态的比例为60%左右,重金属Zn残渣态比例为40%左右.高浓度磷酸二氢钾作用下有利于重金属Zn从残渣态及有机结合态向交换态转化.
郭亮李忠武黄斌王艳张艳
关键词:磷酸二氢钾淋溶
河流水环境污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被引量:43
2011年
综合考虑水环境污染的脆弱性和受污染水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建立了河流水环污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模糊语言,将脆弱性和危害性均分为6个等级,并根据F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脆弱性和危害性的模糊隶属函数.由模糊综合评价得出河流水环境污染的风险水平.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湘江14个断面的水环境风险评价中,直观地表达各个断面污染风险水平,为湘江水资源管理和优先控制断面的选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祝慧娜袁兴中梁婕曾光明江洪炜
关键词:水环境风险脆弱性
基于动态聚类分析和盲数理论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型被引量:9
2015年
考虑到常用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模型的单一、确定性缺点,尝试将动态聚类分析与盲数耦合理论引入水环境富营养化评价领域,建立了改进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型,最后借助克里格插值法对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进行空间可视化表征。利用改进模型对2009年洞庭湖区域的水环境空间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扁山、鹿角富营养化程度相对严重,隶属于富营养化的可信度分别达到了0.5444、0.5318和0.5260。与确定性评价模型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改进模型更充分地考虑到被观察个体的差异,集成了更全面的样本信息,并可同时计算出了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区间数与其相对应的可信度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评价模型的可分辨性。
李镇镇李晓东李飞高智花严文峰梁婕曾光明
关键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富营养化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