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作品数:547 被引量:2,360H指数:21
相关作者:王晓春徐克前李登清李闻文高戈更多>>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医学院湘南学院预防医学与医学检验系吉首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5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5篇医药卫生
  • 36篇文化科学
  • 29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11篇细胞
  • 81篇基因
  • 51篇蛋白
  • 42篇肿瘤
  • 40篇耐药
  • 37篇血清
  • 32篇教学
  • 29篇病毒
  • 27篇多态
  • 27篇多态性
  • 26篇球菌
  • 25篇葡萄球菌
  • 24篇端粒
  • 24篇端粒酶
  • 23篇金黄色葡萄球...
  • 23篇黄色葡萄球菌
  • 22篇杆菌
  • 21篇免疫
  • 19篇鲍曼不动杆菌
  • 16篇癌细胞

机构

  • 544篇中南大学
  • 71篇中南大学湘雅...
  • 35篇中南大学湘雅...
  • 14篇湖南省人民医...
  • 7篇海南省人民医...
  • 7篇湖南省肿瘤医...
  • 7篇广州金域医学...
  • 6篇长沙医学院
  • 6篇南华大学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海南省中医院
  • 5篇湖南省妇幼保...
  • 4篇北京医院
  • 4篇深圳市人民医...
  • 4篇湖南省临床检...
  • 4篇长沙血液中心
  • 4篇广州金域医学...
  • 3篇深圳市中医院
  • 3篇卫生部
  • 3篇湘南学院

作者

  • 98篇王晓春
  • 81篇徐克前
  • 62篇李登清
  • 42篇李闻文
  • 34篇高戈
  • 30篇王敏
  • 29篇李先平
  • 27篇刘文恩
  • 24篇柳永和
  • 23篇张文玲
  • 23篇彭剑雄
  • 19篇胡元佳
  • 18篇黄民主
  • 17篇曹虹
  • 16篇陈卫群
  • 15篇顾孔珍
  • 14篇高洁生
  • 13篇罗建新
  • 12篇龚道科
  • 12篇阎祖炜

传媒

  • 88篇实用预防医学
  • 35篇中国现代医学...
  • 31篇临床检验杂志
  • 2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9篇湖南医科大学...
  • 13篇广东医学
  • 10篇检验医学教育
  • 10篇检验医学
  • 8篇国际检验医学...
  • 8篇中国病原生物...
  • 7篇生命科学研究
  • 7篇中国普通外科...
  • 6篇中国免疫学杂...
  • 6篇中华检验医学...
  • 6篇生命的化学
  • 6篇医学临床研究
  • 6篇中国医学工程
  • 6篇检验医学与临...
  • 6篇基因组学与应...
  • 6篇科教导刊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19篇2018
  • 25篇2017
  • 32篇2016
  • 34篇2015
  • 29篇2014
  • 28篇2013
  • 43篇2012
  • 30篇2011
  • 36篇2010
  • 41篇2009
  • 30篇2008
  • 45篇2007
  • 38篇2006
  • 26篇2005
  • 25篇2004
5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RNA过客链功能研究进展
2015年
近来研究发现,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过客链与前导链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在Ago蛋白的作用下,过客链不仅能够通过降解或解链的方式促进RISC组装,也同样能与Ago蛋白一起组装入RISC,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并且组装入RISC的过客链可以独立或与前导链共同调节基因的表达。
赵丹丹徐慧彭剑雄
关键词:微RNAARGONAUTE
错配修复基因MSH5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易感性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SH5C85T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eelllungcarcinoma,NSCLC)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HP),对中国人群107例NSCLC患者和1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候选基因MSH5C85T多态性分析,后期随机抽取50%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NSCLC组MSH5基因C85T多态性CC、CT、1v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8%、35.5%、4.7%,对照组分别为78.3%、20.0%、1.7%,NSCLC组CT、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x2=9.170,P=0.002;OR=1.855,95%CI=1.229~2.798);NSCLC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7.6%、22.4%,对照组分别为88.3%、11.7%,NSCLC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x2=9.405,P=0.002;OR=1.923,95%C1=1.253~2.950);后期随机抽取的50%标本测序结果与RFLP完全相符。结论在中国人群中,MsH5C85T多态性与NSCLC易感性呈显著相关。
余晓完徐克前
关键词:疾病易感性
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的应用价值探讨
2006年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不同阳性类型患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速率法测定血清AD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俗称“二对半”);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按HBV标志物阳性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50例,为HBsAg、HBeAg、HBcAb阳性(俗称“大三阳”),HBVDNA阳性;B组54例,为HBsAg、HBcAb阳性,HBVDNA阳性或阴性;C组94例,为HBsAg、HBeAb、HBcAb阳性(俗称“小三阳”),HBVDNA阳性或阴性。全部患者均检测其血清ADA水平。正常对照组60例。结果血清ADA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中的HBVDNA阳性患者均高于HBVDNA阴性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血清ADA水平略高于B组中的HBVDNA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ADA水平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一个良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或携带者血清AD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其水平测定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周细国李登清
关键词:腺苷脱氨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
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及耐药谱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我院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血平板进行分离培养,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 Scan Walk 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所获数据。结果共分离葡萄球菌27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7株占24.1%,其它211株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62.7%(42/6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74.4%(157/211);耐药率监测表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远远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株,且呈多重耐药。结论近年来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菌种构成比发生变化,以CNS为主。MRS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应加强其耐药监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及时有效控制葡萄球菌医院感染。
陈月燕席云肖刚吴杰儒
关键词:葡萄球菌医院感染耐药率
MRSA中mecA及femB基因的检测与耐药相关性被引量:12
2009年
研究femB、mecA基因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的表达与耐药的关系。运用PCR对MRSA的femB、mecA基因进行检测,MRSA耐药检测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下简称金葡菌)通过头孢西丁纸片法,检出30株耐头孢西丁的菌株,通过PCR检测这40株金葡菌mecA基因,30株MRSA全部为阳性,femB基因在30株MRSA中全部表达,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未表达。结果可见,PCR能快速准确地鉴定MRSA,mecA基因是MRSA的耐药基因,femB基因是MRSA的耐药相关基因。
黄辉陈颖安如俊周建党樊云蓉陈波
关键词:PCR耐药MECA基因
试论临床化学多规则单质统计学质量控制理论的不合理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临床化学多规则单次测量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的不合理性.方法 根据Westgard多规则逻辑关系图对各种质控规则进行明确的数学定义,基于正态分布理论,运用图形化的、手工的方法计算各质控规则在不同分析误差大小和类型情况下的误差检出率.结果 13s(测量次数是1)对2 s,3 s系统误差的误差检出率分别只有15.9%和50%,13s对2.5,3.0随机误差的误差检出率分别只有23%和31.7%.在有13s失控规则存在前提条件下,R4s,41s对各种大小和类型的误差检出率极低(均低于2%),10X对3s或大于3s系统误差的误差检出率几乎为0,22s(测量次数是2)对2 s,3 s系统误差误差检出率均为11.6%.结论 Westgard多质控规则的联合使用对提高误差检出率很有限,单次测量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调查"失控"原因的"失控"处理方法存在不合理性.
徐霜清徐克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IL-18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白介素-18(IL-18)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相关性,分析IL-18水平对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CS患者150例,采用GRACE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危险分层.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MACE发生的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中IL-18水平,并分析血浆IL-18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基线IL-18水平及GRACE评分对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ACS患者GRACE危险分层中高危组(>140分)IL-18水平显著高于中危组(109~140分)和低危组(≤108分)(P<0.05),中危组IL-18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将IL-18水平从低到高按四分位数分成Q1~Q4组,Q4组GRACE评分及高危百分比高于Q4以下组(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表明IL-18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基线IL-18水平及GRACE评分对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曲线下工作面积分别为0.887和0.914,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水平的检测和GRACE评分对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有较好价值,IL-18可能成为ACS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周军邓桂元杨天伦马琦琳罗秀菊
关键词:白介素-18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SCNN1A基因多态性与土家族、苗族及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钠通道α亚基(SCNN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28576与湘西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土家族(120例)、苗族(117例)和汉族(125例)人群EH患者(EH组)与正常人群[正常对照组(土家族119例、苗族125例、汉族122例)]SCNN1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状况。结果: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均存在3种AA、AG及GG基因型;土家族、苗族和汉族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09,0.538,0.353;0.152,0.472,0.376;0.164,0.541,0.295);各族EH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662,P>0.843);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538,P>0.618)。结论:3个民族均存在SCNN1A基因rs2228576多态性位点,但该多态性位点与3个民族EH无明显相关性。
向波王晓春周明欢张业军钟飞陈正英周卫华彭湘萍符自清李文悌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单核苷酸多态性
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引量:5
2012年
将纳米金探针应用于目的核酸的检测,具有与PCR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以在微孔板上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该方法利用已包被链霉亲和素的微孔板,将PCR扩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与生物素探针、纳米金探针形成的三明治杂交结构锚定其上,然后在低温下逐步银染显色,通过酶标仪检测放大的银染信号.这种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可以在显著降低非特异性背景信号的同时放大银染信号,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灵敏度为1 pmol/L,比常温一步银染法的灵敏度提高约102倍.51例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与PCR法一致,与培养生化鉴定法的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
刘小兰齐天琪林婷徐克前
关键词:纳米金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于“云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为例
2023年
为了探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研究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元化方式展现给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估学习效果,有效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基于临床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人体免疫的过程,组建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确定了课程建设思路,完成了线上课程资源制作,优化了课程设计,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拓展了课堂教学方式,提升了学习者学习乐趣,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刘霜徐克前李亚军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
共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