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作品数:1,026 被引量:3,440H指数:26
- 相关作者:张居中龚德才陈彪胡化凯秦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历史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天然氧化铜矿与铜制品腐蚀产物区别的探讨被引量:5
- 2005年
-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铜渣、小块孔雀石等与炼铜有关的遗物。为探究这些孔雀石到底是天然的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本工作对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进行岩相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氧化铜矿大都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构造 ,而在铜制品的腐蚀产物中却很难发现这些结构构造 ;同时 ,二者在元素成分上也有显著不同 ,Bi、Sb、As、Fe、Mo、Co、Mn等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区分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的一个判别标志。结合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 ,可以确定一个遗址出土的孔雀石或蓝铜矿是天然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同时 ,可进一步判断是红铜的腐蚀产物还是青铜的。这一结论对探讨铜冶金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 魏国锋秦颍王昌燧张爱兵宫希成
- 关键词:青铜器氧化铜矿岩相分析
-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特点被引量:3
- 2003年
-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群众运动,这是一场为满足政治需要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考查和总结的带有学术意味的活动。本文在分析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状况及其特点,以期为中国科技史的史学史研究提供参考。
- 章梅芳胡化凯
- 关键词:科技史政治性史学研究
- 五运六气研究中关于干支纪年若干问题的讨论
- 史书上对西汉太初元年有3种不同的纪年干支记载,引起学者对五运六气理论科学性的质疑。本文结合文献考证和天文模拟,提出秦颛顼历以亥为岁首而年名减一位,说明其基础正是连续到现在的干支纪年,太初元年"岁在丙子"是依颛顼历以公元前...
- 柯资能顾植山
- 关键词:五运六气干支纪年岁星纪年
-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被引量:4
- 2001年
- 有无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 ,是衡量古代一个民族科学认识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有无自然规律观念 ?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古代“常”、“道”、“理”、“数”、“则”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运用情况的系统考察得出结论 :虽然中国古人对一些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了解并不深刻 ,但他们很早即认识到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具有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 ,并且深刻认识到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 胡化凯
- 20世纪中国理论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原因被引量:1
- 2017年
- 20世纪中国理论物理学发展的速度明显落后于技术物理。早期出国学习理论物理的人少,留学回国的老一辈物理学家中缺乏真正的大师,国家对理论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政治运动对科学理论研究产生了干扰作用,这些都是导致理论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 胡化凯
- 关键词:理论物理学科学规划纯科学
- 利用FT-IR、Py-GC/MS和THM-Py-GC/MS微损分析技术探索油画文物复杂的有机基质组成被引量:1
- 2024年
- 近现代油画有机基质组分复杂、难辨,其分析鉴定是当今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微损分析技术研究油画文物复杂的基质结构、材料和技法,可以阐明油画特定层的性质和状况,对于专业保护人员制定修复决策至关重要——这对选择正确修复技术非常有用,关系到修复后油画的安全状态,因此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和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等微损分析技术对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油画《德涅泊尔河的秋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发现,综合运用这些微损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油画用的胶结介质和其中添加剂的种类,最大限度、准确、完整地提取样品中所蕴含的信息。结果表明,该油画的有机胶结材料为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和亚麻籽油,同时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中使用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增塑剂。裂解产物中不含光油树脂类成分,说明画作下部的光亮层并非作者有意上的光油层。此外,油画部分区域还添加了蜂蜡作为改性材料,起到增加颜料稠度、可塑性和减弱光泽的作用。
- 张欣雨赵丹丹佘媛郝锌颖颜宇陈静
- 关键词:油画胶结材料
- 凌家滩古玉受沁过程分析被引量:25
- 2005年
-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 冯敏张敬国王荣王昌燧龚明
- 关键词:古玉蛇纹石高岭石
- 《淮南万毕术》夏造冰之新解——兼与厚宇德先生商榷被引量:2
- 2006年
- 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关于《淮南万毕术》“夏造冰”问题的讨论颇具戏剧性.1983年洪震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十年之后李志超、赵虹君的相关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2004年厚宇德研究了李、赵肯定说实验方案,得到出乎意料的相反结论.本文根据原文提出一个新的技术思路,按此思路,则有可能实现“夏造冰”.实际操作中能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还有待于实验验证.
- 康辉柯资能
- 中国高能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 202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不断进步、完善。作为基础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能物理也顺应时代大潮而获得不断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分为创业期、建设期、收获期和跨越期4个阶段,并结合时代背景讨论了科技政策在不同阶段对高能物理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 丁兆君张鹏
- 关键词: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
- 从“反动思潮”到国家战略 我国人工智能认知变迁历程
- 2023年
-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经历了从“反动思潮”到国家战略的巨大转变。根据焦点问题的转移,可将其划分为人工智能的“伪科学”批判(1955-1977)、人工智能科学与价值的定性(1977-2000)、人工智能战略地位的确立(2000-2020)三个阶段。在科学性认识上,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实现了从“数学机械工程”到“知识+逻辑推理”再到“大数据+算法驱动”的认知迭代;在社会性认识上,对人工智能的价值与影响形成了从“反动思潮”到“智能革命工具”再到“技术与风险并存”的认识深化,最终形成发展负责任人工智能的社会共识。科学界、哲学界、企业与大众在各阶段的互动和主辅地位的消长深刻影响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的建构过程,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人工智能三大研究纲领与社会科技发展观。
- 余春玲刘培
- 关键词:人工智能研究纲领